独特的自救方式
现代文学批评中有一套方法,专门寻找各种故事、戏剧等有情节的文学作品的基本内核,称之为原型或母题。批评家们常常发现,一个民族的故事编来编去,总脱不了若干个母题,而整个人类的不同部分,即不同民族,也往往会有若干共同的母题。西方戏剧离不开圣经故事的情节模式,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犹太人的生存中有没有这样的母题呢?
回答是肯定的,至少在《圣经》中就有一个。
摩西是犹太民族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历史功绩之大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没有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他们便会一直处于被奴役的境地。
更为意义重大的,还是摩西沟通了耶和华上帝与以色列人。他代表族众在西奈山与上帝立约,接受了上帝的“十诫”,从而使以色列人成为上帝的选民、成了律法的民族。
然而,摩西自己却一生下来就遇上了大难,幸亏他姐姐的智谋,才得以死里逃生。
当年,以色列人寄居在埃及,他们虽然遭到法老的奴役,但生养众多,繁衍强盛。对此,埃及法老深感不安,生怕一旦埃及同外族发生冲突,以色列人会里应外合。所以,法老便极为苛刻地对待以色列人,想把他们折磨死。可是,以色列人还是一个劲地增长。
法老愈加惊恐,便命令族众:
“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你们都要丢在河里;一切的女孩,你们要存留她的性命。”
这时,以色列人的一个支派,利未家族有人生了一个儿子。孩子长得眉清目秀,十分俊美。当妈妈的舍不得把他丢掉,就把他藏起了3个月。后来实在藏不下去了,只好取来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搁在芦荻之中。孩子的姐姐远远地望着,想知道弟弟究竟会遭遇到什么。
恰巧这时,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洗澡,看见芦荻丛中有只箱子,便让使女去拿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俊美的男孩子。
孩子哇地哭了起来,法老女儿动了恻隐之心,说:
“这一定是一个以色列人的儿子。”
这时,孩子的姐姐赶紧跑上前去对法老女儿说:
“我去找一个以色列妇人来替你奶这孩子,好吗?”
法老女儿同意了。
孩子姐姐马上回去叫了母亲,一起来见法老女儿。
法老女儿对她母亲说:
“你把这孩子抱去,为我奶她,我一定付你工钱。”
于是,母亲就又抱回了自己的儿子,用法老女儿的钱把他养大后,送给法老女儿作儿子。
法老女儿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摩西”,意思是“从水里拉上来的”。(www.xing528.com)
后来,摩西忍受不了埃及人对以色列人的折磨,奋起反抗,最终在上帝的帮助下,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进入上帝应许的“流奶与蜜”的迦南。
从《圣经》的这段记载,可以概括出这么一套逻辑转换:
企图杀害摩西的是埃及法老,付了工钱养活摩西的是法老的女儿,法老女儿所付的工钱又来源于法老本人,这岂不等于企图杀害摩西的法老反倒付钱养活了摩西吗?
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是摩西,拯救摩西出“水深火热”的是他姐姐,这岂不等于摩西的姐姐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
让企图杀害摩西的埃及法老出钱养活摩西的,是摩西的姐姐,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也是摩西的姐姐,这岂不等于摩西的姐姐以让埃及法老出钱的方式,将以色列人带出了埃及?
把这几句绕口令似的话说清楚了,不就是“以迫害犹太人的人的钱财来维持生存谋求发展,乃是犹太人自我解放的根本办法”?
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单单见之于摩西姐姐的那一策划,还可见之于以色列人的神,耶和华上帝的运筹。
《出埃及记》中写得明明白白,上帝一方面鼓动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赋予他种种大本领,让他在族众和法老面前行奇事,以树立威信和镇慑法老;另一方面,又让法老的心刚硬,不放以色列人走。其目的何在呢?
“我必叫你们在埃及人眼前蒙恩,你们去的时候,就不至于空手而去;但各妇女必向她的邻舍,并居住在她家里的女人,要金器、银器和衣裳,好给你们的女儿穿戴。这样你们就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了。”(《出埃及记》)
所以,借对手之钱财来维系生存并进而制服对手,确是犹太人的生存大谋略、解放大思路。自摩西姐姐以来,犹太人一直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攻防手段,虽则在具体使用时形式有所不同。
有个日本人曾于1949年前后在驻扎在日本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部”中作业余翻译,亲眼看到了犹太士兵所行的“奇事”。
在这段时间里,他发现美军士兵中有一群奇特的人,他们不是将校,却拥有女人,成天驾车兜风,过着比将校还奢侈的生活。其他士兵看不起他们,暗中咒骂他们是“犹大”,即出卖耶稣基督的人,但却在他们面前抬不起头。
原来这是一群犹太士兵。他们借钱给同事,到了发工资之时,就毫不留情地追讨,连本带利一点不少,要是还不出,则将配给物资作价偿还,而这些东西又可以拿到外面黑市上卖高价。所以,这群士兵都腰包满满的。
这位日本人感慨地写道:“虽然遭蔑视,可犹太士兵却满不在乎。不但不垂头丧气,反而把钱借给蔑视他们的人,事实上用金钱把他们征服了。受蔑视而不气馁,坚强地生活着的犹太人给我以深深的印象,我不知不觉地开始对他们产生好感,不但没有疏远他们,反而更接近他们。”[1]
这位日本人不知道,日本人早就被犹太人的金钱征服了。
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美国银行库恩洛布公司的董事长雅各布·H·希夫,通过发行债券筹集了几笔贷款,在紧要关头借给了日本。这些贷款主要为日本海军提供了半数的资金,使其得以日后决定性地打败了俄国舰队。而且,由于这笔资金的带动,日本政府还得到了欧洲各国和金融界的另外一些贷款。
希夫的这笔贷款所选择的时间和形势恰到好处,使日本人在感恩之余(希夫是第一位获得日本天皇授予旭日勋章的外国人),对犹太人的金融实力有了极为强烈的印象。日本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完全听命于纳粹而残杀犹太人,同由希夫贷款所引出的各种心理有着微妙的联系。
而希夫本人为什么要贷款给日本人呢?作为贷款时日方代表的高桥是清,后来当上了日本大藏大臣和首相,经过调查后发现,希夫同俄国有“私人恩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三世推行反犹政策,尤其是后者残酷迫害犹太人,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集体屠杀犹太人的事件。
不管怎样,希夫这笔贷款确实收到“一石三鸟”的奇效:打击了沙俄这个仇敌;赢得了日本人的利息,包括旭日勋章在内;为日后一部分犹太难民留下了一条退路。
当然,这条退路不可能是希夫事先筹划的,但只要犹太人谙熟钱投在哪一个当口最好,他们就可以稳享“行得春风有夏雨”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