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堂,流动的圣殿
打开任何一本同犹太人有关的书籍,眼前就会频频出现“圣殿”二字。除了描写圣殿和讲述同圣殿有关的事件之外,还会看到诸如“第一圣殿时期”、“第二圣殿时期”、“第一圣殿被毁”、“第二圣殿被毁”等等用语,专门指称一个个阶段分明的历史时期。
从这中间,我们不难看出圣殿在犹太历史和犹太生活中的地位。
圣殿本意是一个供奉耶和华上帝和珍藏“约柜”的宫室,是每年举行各种向耶和华献祭仪式的场所。
当年,摩西在西奈山上得到了上帝授予的法版之后,便按照上帝的吩咐,把它们(共有两块)珍藏在一个精心制作的木柜里。由于这两块石版上有上帝亲手写上的律法,所以,它们既代表了上帝要求以色列遵守的戒律,也代表着上帝与以色列人的约:只要以色列人信守律法,上帝就应许以色列在诸民族中为大。既然法版是耶和华同其选中之民的“合约书”,那么,这个藏法版的柜子也就成了一个物证,故称之为“约柜”。约柜再安放在一个称为会幕或圣幕的帐幕中。
最初,约柜连同会幕保存在示罗。以色列人同其他民族发生争战时,就带着约柜一起出征。一次,在同腓力斯人交战时,还发生了前面提到的“约柜被掳”之事。这实际上表明,以色列人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仍处在向定居民族的转变之中,约柜的流动是民族缺乏固定地域的表征。
从犹太王国的第一个王扫罗开始,以色列人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和统一的王国,并开始在同四边异族的争战中,逐步占据了优势。但扫罗王与他的三个儿子仍然战死在战场上。
到第二代君王大卫王时代,犹太王国国势日隆,大卫王想把约柜迎回来,在耶路撒冷造个宫殿珍藏起来,但没有建成。因为上帝让先知拿单通知大卫,这件事最好还是留给他儿子去办。这实质上是犹太民族在初步获得巩固的地域上,还缺乏安定的感觉。
第三代君王所罗门时,犹太王国如日中天,四周各国纷纷来朝。这时,所罗门便大兴土木,征用十几万人花了7年功夫,造就了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圣殿,史称“第一圣殿”。
所罗门死后不久,犹太王国便一分为二,并开始自相残杀。200年之后,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先于公元前721年亡于亚述人之手;又过了100多年,南方的犹大王国也于公元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人之手。耶路撒冷城破之日,圣殿被夷为平地,上层人物与工匠被掳至巴比伦,从此开始“巴比伦之囚”时期。
公元前529年,巴比伦为波斯人所灭,一部分犹太人从巴比伦返回巴勒斯坦,开始着手重建圣殿,于公元前516年方告完成,史称“第二圣殿”。
第二圣殿不如第一圣殿壮观,但极受人们尊敬,甚至有过于第一圣殿。因为当时巴勒斯坦只是波斯帝国的一个小省份,犹太人在尚未独立的情况下,历经艰难建起了圣殿,所以,圣殿象征着犹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争取独立的追求。
以后,犹太民族又经过多次兴衰,包括中间100年的独立,直到公元69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起义失败,圣殿再次被毁。
从这段简略的历史中,不难看出,圣殿的始建、初毁、重建、再毁的过程,实际上折射出早期犹太民族的盛衰。(www.xing528.com)
第一圣殿的建立,标志着统一宗教、统一民族、统一王国的完成。圣殿成为一个宗教民族精神中心的象征,也成为一个游牧民族第一次获得的确定的地域空间的象征。这种双重象征所内含的双重意义以及附着于其上的双重情感,在第一圣殿被毁后,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并更加强烈地转移到了第二圣殿上。
然而,第二次建造起来的圣殿,也第二次被毁了。此后,犹太民族的固定地域不复存在,精神中心的物质空间形态也不复存在。原先寄托在圣殿上的一切希望:民族独立、文化延存、国家重建的希望,只要不湮灭,必定要求找到新的固着点。语言中反复出现“圣殿”这个词是一种固着,而更具物质形态的固着,也就是更能补偿空间联系地域纽带之缺如的固着,则是伴随着流散的犹太人的足迹而在世界各地出现的犹太教会堂。
会堂(bet haknest)原意为“会集之所”,最初大约起源于“巴比伦之囚”时期,是犹太人会集在一起学习《圣经》和祈祷的处所,并由这种会集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小型犹太共同体(社团)。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根据犹太教规,满10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会堂”,所以“会堂”最初的含义侧重于集合在一起的人,而不是地方场所。这意味着,亡失了地域之后的犹太人开始是以人群结合的方式来取代固定的地域,以非地域性的“会集”来补偿失去了的圣殿。
第二圣殿时期,圣殿又成为民族生活的中心,巴勒斯坦以外的会堂都朝向耶路撒冷的圣殿。到第二圣殿被毁之后,精神上的圣殿依然存在,而且因为犹太民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地域,反而要求具有更为明显的空间形式。会堂就此日益成为一个个非地域性共同体的地域中心。
散居的犹太人一般在达到20来户人家时,就会集资建造会堂,延请拉比来主持会堂事务,或许还有了自己的贫民救济员——司幕。
世界各地的犹太教会堂形式不一,但典型的会堂小而朴素,男女分隔,仍然保持着重点在“会”而不在“堂”的特点。祷告时,10个成年男子站成一排,面向耶路撒冷,宛如圣殿犹在。
按照犹太教规,一天要进行三次祷告,晨祷、午祷和晚祷。犹太人习惯于集体祷告,每天一早就会集在会堂之中,安息日前夕和其他节期也要会集在会堂中学习《托拉》、祈祷或行其他圣事。以这种方式,犹太人可以感觉到集体的存在,增强集体的意识。
犹太人还有一个习惯,个人要是碰到了什么疑难或解决不了的事情或事关重大的情况,就上会堂请教拉比或同大家商量。所以,为了便于集体祈祷和保持联系,犹太人一般都居住在会堂附近,大多不超出以会堂为中心以15分钟路程(犹太人的空间范围历来都是以时间为尺度的)为半径的范围之内。
所以,小小的会堂实际上成了犹太人的集体存在场所,成了散居犹太人精神上的主权地域,成了异族文化包围之中的一块犹太文化的飞地,成了每一个流落异乡的犹太人都可以直接感知、直接进入的“圣地”和“圣殿”!
在会堂里,流散的民族聚拢了起来,在会堂里,作为民族传统的代表的拉比行使着精神的权威,在会堂里,种种犹太事业,从教育到慈善都投入了运行!维系犹太民族生存的全套机制在会堂这块小小的物质空间内,发挥着它们全部的作用!一个非地域的民族找到了自己最为节约而高效的地域性存在的方式!
会堂,犹太民族空间智慧的最充分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