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憎罪不憎人”:犹太文化与恶人处理的智慧

憎罪不憎人”:犹太文化与恶人处理的智慧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憎恨罪,不憎恨人一个以刻板守旧著称的宗教,对恶能持如此坦然的态度加以正视,固属不易,但更为不易的也许还在于犹太民族对恶人的看待处理上。相反,他们认为,犹太人犯了罪,仍然是犹太人,一旦改悔了,就不许再把他看作罪人。犹太人虽说有“憎恨罪,但不憎恨人”的说法,但实际上连对罪的“憎恨”也很少。当然,更不能憎恨了。

憎罪不憎人”:犹太文化与恶人处理的智慧

憎恨罪,不憎恨人

一个以刻板守旧著称的宗教,对恶能持如此坦然的态度加以正视,固属不易,但更为不易的也许还在于犹太民族对恶人的看待处理上。

犹太人历来主张把罪恶本身与作恶犯罪之人加以区分。一方面,犹太人认为,罪恶(不是指原罪这种抽象的一般罪恶,而是指作恶这种罪)是人与生俱来的。《塔木德》上写着,“从胎儿开始,罪就在人心里萌芽,然后跟着人的发育而增强。”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会犯罪”,“就好像有能力射中靶心却没有射中一样,罪恶常常是在无意中犯下的”。

但另一方面,犹太人又坚定不移地相信,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要是学习(“倘若你被恶的冲动驱使的话,为了驱逐它,应该开始学点什么才好。”),而去除罪恶,改邪归正。罪人一旦成为义人,同样可以得到神的赐福。《圣经》中就有多处借耶和华上帝之口,劝说恶人“回头是岸”的训诫。

所以,犹太人对罪人、恶人的态度,总体上不是将作恶看作恶人的劣根性所致,而是看作被罪恶玷污了的人所作的行为。这种污痕是可以擦拭或洗涤掉的。因此,犹太人与其说寄希望于恶人遭报应,毋宁说更寄希望于罪恶本身得到消除。

从前,有几位拉比碰上一群坏人,这些人属于那种非咬住人吸出骨髓不肯罢休的坏蛋,世上再也没有比他们更狡猾、更残忍的人了。

其中有一个拉比忍无可忍,说道,像这种人还是让他们掉进水里去,全部溺死算了。

可是,同在他们中的一个最伟大的拉比却说:

“不,身为犹太人不应该这么想。虽然一个人会认为这些人还是死了比较好,但不能祈祷这样的事发生。与其祈求坏人灭亡,不如祈求坏人悔改才对。”

《塔木德》的结论是,处罚坏人对我们没有什么益处,不能使他们悔改,不能使他们跟随我们走正途,那才是一种损失。

因此,犹太人对罪人没有那种“深恶痛绝”必欲置之死地的紧张、激烈情绪。相反,他们认为,犹太人犯了罪,仍然是犹太人,一旦改悔了,就不许再把他看作罪人。犹太人虽说有“憎恨罪,但不憎恨人”的说法,但实际上连对罪的“憎恨”也很少。

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所面临的最大的现实罪恶,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民族之间的争战、征服、统治、奴役甚至杀戮。对于这样一种民族压迫,犹太人是敢于反抗的,虽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类反抗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且武力反抗也不是犹太人喜欢或者擅长的方式。但无论这种种压迫,还是它所引发的反抗,还是反抗的失败,都没有导致犹太民族对其他民族,特别是那些亏待犹太人的民族的憎恨。(www.xing528.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2万左右的犹太人避难于上海,在此期间,有不少人曾受到占领上海的日本当局的虐待。有些人直到战后很久,还念念不忘日本人的暴行。但拉比却给他们讲了一个《塔木德》故事:

有一只狮子的喉咙被骨头鲠住了。狮子便向百兽百鸟宣布,谁能把他喉咙里的骨头拿出来,就给他优厚的奖品。

于是,来了一只白鹤,他让狮子张开嘴,伸进头去,用长长的尖喙,把骨头衔了出来。

白鹤干完了,便向狮子说:“狮子先生,你要赏我什么礼物呀?”

狮子一听,大为生气,说道:

“把头伸到我的嘴里而能够活着出来,这还不算奖品吗?你可以到处夸耀,你经历了这样的危险都活着回来了,没有比这更好的奖品了。”

拉比的结论是:既然现在还能诉苦,就说明至今还活着,而至今还活着,就没有理由诉苦。所以,不要再为曾经经历的不幸而抱怨了。

当然,更不能憎恨了。

这个故事流传了数千年,这充分说明,犹太民族的集体智慧以及作为这一智慧之人格化的犹太知识分子——拉比们,一直在尽力避免“憎恨”。当年,个别的教师对罗马的专制暴政,给予了言辞激烈的谴责,但他们的集体反应,却不是谴责罗马人,而是犹太人的自责。

在塔木德时代,宗教仪式中对于民族灾难的解说,其主题基本上就是:“我们之所以被逐出自己的国家,是因为我们所犯下的罪孽。”人们接受的教诲是,犹太人的救赎方式是在道德上重新造就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犹太人应当追求的是,将全人类向往更为高尚的道德这一共同理想,加以融会贯通。当各个民族最终发现她们原来是相互依赖的那一天,民族间的纷争,就会像个人间的纷争一样,趋于结束。

无论人们对犹太人的这种做法是怎么看的,犹太人自己的历史则确凿无疑地证明了,这种反躬自责而不是一味憎恨的心态对民族生存具有重大价值。作为一个长期寄人篱下成四散状态的民族,犹太共同体无论是因为憎恨过甚而采取不自量力的反抗手段,还是因为憎恨过甚又反抗无望而自暴自弃,恐怕都不会存留到今天,更谈不上复国,谈不上在大部分寄居国中都欣欣向荣!(当然,今日中东的格局有更深的国际背景,还当别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