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慎独:不忘民族身份的整合成功之道

慎独:不忘民族身份的整合成功之道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脱离民族的慎独犹太人有这样一个观念,即人类居于动物与天使之间,越靠近天使,便越接近神圣。不过,犹太民族的“慎独之智”还不止于此。犹太民族褒奖“慎独”,但决不弘扬“独善其身”式的“慎独”。所以,个体的这种有分寸的慎独,这种不忘民族身分、不脱离民族生活的慎独,才真正体现了更高意义上的整合成功。

慎独:不忘民族身份的整合成功之道

不脱离民族的慎独

犹太人有这样一个观念,即人类居于动物与天使之间,越靠近天使,便越接近神圣。

“那么,神圣到底是什么呢?”一位拉比问学生。

学生纷纷答道,为神牺牲生命是神圣;经常祷告是神圣;守安息日是神圣,等等。各种回答不一而足。

可是拉比却说:

“正确的答案是:神圣就是选择吃的东西,和你怎样去做爱。”

学生一听此言,顿时哗然:

“什么?难道不吃猪肉啦,什么时候不可以做爱啦,就是神圣之事吗?”

拉比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在:

守安息日的状态,大家都会知道;为了神而牺牲生命的事,别人一看也可以知道。

然而,你在自己家里吃什么,别人并不知道。在做客时或在大庭广众之下,吃的都是犹太律法规定可以吃的东西;但回到家里却吃了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情形完全可能发生。

性行为也一样。没人看得见你做爱时的情况,是否遵守律法的规定,只有你自己知道。

这就是说,在家里饮食时和发生性行为时,人类可以任意站在动物与天使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唯有这个时候,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神圣。

犹太人的这一说法,用中国的道德习语出之,就叫“慎独”。

在众人面前受到社会压力,遵守规范是比较容易的。而单居独处之时,外界压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内心的良知抵御着蠢蠢欲动的恶念。唯有此时能把持得住自己,方算得上有道德根柢的人。所以,《塔木德》上有一句话,叫“在他人面前害羞的人,和在自己面前害羞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这个差别,借用略显过时的文化学术语来说,就是“罪感”和“耻感”的区别。

所谓“罪感”就是把罪之恶看作是由罪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无论何时何地,人知我知,犯罪就是为恶,就是一件应该激起愧疚之心的事情。(www.xing528.com)

而所谓“耻感”,则把罪之恶看作某种取决于外界状态的属性,罪中为人知者方为恶,否则,无所谓恶不恶。所以,犯罪者的愧疚或者更恰当地说,愧悔,不是为了作恶本身,而是为了作恶竟然被人发现。这种“愧”是为了“出丑”而愧;“丑”要是不出来,何愧之有?这种“悔”是为了搞错时机而悔,要是正逢无人发现的机会,何悔之有?

从文化规范的内化程度来看,“罪感”显然远甚于“耻感”。在“罪感”支配下的个体行为,要比在“耻感”支配下的行为,在遵守规范时有着更大的自愿性、自觉性和自律性。这三种属性在犹太人的行为中表现得是十分明显的。它们反映的是犹太文化整合的有效,促进的是犹太民族的凝聚。

犹太民族的大门始终敞开着,不能遵守上帝律法的人尽可以自己走出教门,何况连犹太共同体都长期处于某种“独居”状态,更不要说犹太人个体了,这样一个民族不能不要求其成员多多“慎独”,多多“知罪”。在拉比的教诲中,“独居都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穷人拾遗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十分之一的收入给穷人”同列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其共同之处,尽在一个“独”字。犹太人的上帝所赞赏的“慎独”,其实正是犹太民族延存的基本要求。

不过,犹太民族的“慎独之智”还不止于此。

犹太民族褒奖“慎独”,但决不弘扬“独善其身”式的“慎独”。隐士式的“独善之人”不是犹太社会尊崇的楷模。

从前有个优秀的拉比,受到大家的景仰。因为他的行为高洁,为人亲切而富于慈爱之心;他做事十分拘谨,很注意小节,同时,对神又非常地虔敬;生活谨慎得走路不会踩上一只蚂蚁,对神所建造之物绝不加以破坏。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受到弟子们的衷心爱戴。

过了80岁后的某一天,他的身体突然一下子开始变得虚弱了,并很快地就衰老下去。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经临近,便把所有的弟子叫到了床边。

弟子到齐了之后,拉比却开始哭了。弟子十分奇怪,便问道:

“老师为什么要哭呢?难道你有忘记读书的一天吗?有过因为疏忽而漏教学生的一天吗?有过没有行善的一天吗?您是这个国家中最受尊敬的人,最笃敬神的人也是您;并且您对那像政治一样肮脏的世界从来没有插过一次手,照道理老师您没有任何哭的理由才是。”

拉比却说:

“正是因为像你们说的这样,我才哭啊。我刚刚问了自己:你读书了?你向神祈祷了?你是否行善?你是否做了正当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我都可以作肯定的回答。但当我问自己,你是否参加了一般人的生活时,我却只能回答:没有。所以我才哭了。”

以后的拉比们常用这则故事来劝说一些不在犹太人共同体活动中露面的人,以使他们一起“参加一般人的生活”。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一般人的生活”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衣食住行,也不是指常人的其他感性生活,而是特指犹太民族的集体生活。

《塔木德》明确宣布:

如果一个犹太人完全与一切世事脱离,只是用功学习10年的话,10年后他就不能向神祈求宽恕了。因为不管你把学问做得多好,把自己与社会隔开,这本身便是罪恶。

这意味着,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不仅在于他作为一个纯粹个人能够遵守犹太律法,更在于他必须是作为一个犹太民族的自觉成员能够遵守律法。犹太民族要的是“慎独”的民族成员,而不是为“慎独而慎独”,“慎独”到最后成了“一盘散沙”似的孤家寡人,这无疑会使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不复存在。

所以,个体的这种有分寸的慎独,这种不忘民族身分、不脱离民族生活的慎独,才真正体现了更高意义上的整合成功。否则,就说不清这套文化规范及其内化机制究竟在“为谁作嫁衣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