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土湾街道羊角堡社区下土湾6号。为一栋石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架的防御工事。建筑坐东南朝西北,进门左半部分为两层,右半部分为一层。工事顶部每隔1米开有通风口一个,共18个。工事内部每面墙体上皆开有通风窗,落地窗上镶有砖质菱形花窗。工事内门与龛上方皆饰有扇形装饰。现存部分为原工事的一部分,原旧址前还建有岗楼等附属建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南京短波广播电台。1938年,内迁重庆。选定沙坪坝为发射台台址,临嘉陵江的土湾为发电机厂址,两处共占地200亩,歇台子为收音台台址,播音室设在重庆国府路2号上清寺。1939年2月6日,短波广播电台在重庆上清寺正式播音,台名中央短波广播电台。短波台的蒸气发电厂和收音台于同年建成使用。1938年6月1日,取消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名称,与中央广播电台中波台合并,统称中央广播电台。1939年1月15日,根据中央广播指导委员会决议,为便于国际宣传,将其并入中央广播电台的短波电台,连同人员及经费,交给中宣部国际宣传处直接管理,并任命王慎铭为台长,改名为国际广播电台。
根据史料记载,中央短波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内迁重庆时共设四个部门,分别为发射台、发电站、收音台、播音室,四部门分别位于当时重庆市区四个相距较远的位置。究其原因,与日军对重庆进行的多次大轰炸有密切联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南京短波广播电台在宁时便屡遭日机轰炸,因此便将各部门分置于南京市内各地,若一处被炸,其余各部门仍可迅速恢复工作。因此,电台在迁渝选址上充分吸收了在南京时的经验,将设备最为贵重,又不可深埋地下的发射台设在当时还属郊区的沙坪坝;将收音台设在地势相对较高的歇台子;将最需与政府联动的播音台设在国民政府所在的上清寺;将电台的动力支持发电机站设在了紧邻嘉陵江的一处岩壁下方的钢筋混凝土工事中。
发电站是整个电台的动力来源,由于广播电台的特殊性,电台通常不会使用民用供电线路,而是会设置自己的发电厂,以求在遇到紧急状况下,仍可对外发出广播。对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么一座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电台来讲,自然会设立独立的发电机构。根据史料记载,当年发电机厂使用的设备为英国马可尼公司生产的360马力蒸汽引擎发电机。
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珍珠港事变后,远东盟国电台落入日本手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国外记者都利用这个电台转播、传真、发稿。日军深感头痛,尽管制订了周密的轰炸计划,但该电台依然躲过重重轰炸,雄鸣不止。无可奈何的日寇谑称此电台为“重庆之蛙”。由于种种原因,当年国际广播电台在渝设立的四个部门,现仅存发电站旧址。(www.xing528.com)
2009年7月,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中,在沙坪坝嘉陵江滨江路下土湾段发现一处建筑风格独特的石砼结构建筑。通过实地调查、查阅史料、走访得知,该建筑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
2010年6月,文物、档案史料、建筑等相关方面的市级专家组对该文物点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论证。专家组一致认定,从建筑形制、档案记载等方面综合评估,该处建筑确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所在地,是一处重要的抗战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大新发现,已列入重庆市抗战遗址名录,纳入《重庆市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重庆作为抗战时期全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引领着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对日本侵略的抵抗,而沙坪坝区的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更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的典型缩影。所以对该遗址的修复不仅具有物质上的价值,更能够使现代人去继承在那段艰难岁月下所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重要的对外宣传工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见证了抗战时期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是一处重要的抗战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物价值。
目前,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已经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制作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保护利用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