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抗战遗址群
白沙抗战遗址群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主要包括夏仲实公馆、张爷庙、卞小吾故居、“七七”纪念堂、鹤年堂、高洞电站、黑石山抗战石刻、国民政府审计部旧址、国民党党史编撰委员会旧址、国民政府第二陆军医院旧址等抗战遗址。
夏仲实公馆位于白沙镇中兴路152号,海拔高程228米,坐南朝北,依山势建于临江的二级台地上,与临街街道落差4米,占地面积4018平方米,建筑面积2814平方米。其为土木石结构的复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式屋顶,圆穹式风火墙。由上下厅、天井及两侧厢房西小院组成,上厅面阔4间27.4米,进深7.62米,通高6米。整幢建筑巧妙地融川东民居与西式建筑优点于一身,整体显得庄严、肃穆。该建筑始建于1929年,民国期间,是爱国将领夏仲实将军的私人官邸和练兵场地。解放初期,夏仲实将该公馆捐献给国家,曾长期作为白沙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办公地点,现为企业家私人购买、使用。夏公馆一直没有进行过专业维修和保护工作,建筑结构基本稳定,主体保存较好,但墙体出现倾斜,梁架部分有腐朽和虫蛀现象,总体状况一般。
夏仲实公馆俯视
张爷庙风火墙
张爷庙位于白沙镇聚福街12号的小官山脚下,海拔高程232米。该建筑为土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由门厅、两侧厢房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3间11.8米,进深14.1米,通高6.8米。张爷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初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原是当地民众供奉三国时期蜀中名将张飞的神庙。1922年至1926年,聚奎书院曾在此办学。1931年至1950年,白沙镇区立女子初级中学校在此办学。抗战时期,张爷庙接收了大量爱国师生并曾安置国民党伤兵在此治疗,有“战时医院”之称。张爷庙现为当地居民租住使用,从未进行过专业的保护与维修,其墙体倾斜,木构件大部分腐朽,屋面漏雨严重,保存状况较差。
卞小吾故居位于白沙镇石坝街62号,海拔高程271米。该建筑始建于清朝末期,坐东朝西,南临石坝街小学,东西北三面均为居民区。为土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式宅院,由门厅、正厅及两侧的厢房组成。正厅面阔3间18米,进深6米,通高6米,其窗饰雕刻精美,天井中央还遗留有一个刻有诗词和吉祥语的石缸。卞小吾是重庆辛亥革命先驱、《重庆日报》创始人。抗战时期,该建筑曾作为国民政府军政部学兵的营地。解放后,卞小吾故居被收归国有,现为当地居民租住使用。总体上看,该故居保存基本完整,结构稳定,但因年久失修,部分墙体出现残缺、破损现象,部分木柱出现虫蛀、开裂等现象。
卞小吾故居雕花窗棂
“七七”纪念堂位于白沙镇黑石山村,海拔高程267米。该建筑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布局呈方形,长27.6米,宽22.6米,通高6米。该建筑是1938年春,聚奎中学为增办高中部,由邓鹤年、邓鹤丹以及诸子言等江津富绅募款修建。抗战时期,许多内迁的文化名人曾到此讲学,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宣扬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邓氏家族1925年创办的私立新本女子中学此时也迁至此地办学。解放后,“七七”纪念堂曾用作聚奎中学的教师宿舍和医务室,现处于闲置中。由于年久失修且无人使用,纪念堂墙体倾斜,木制构件大部分腐朽,屋顶漏雨现象严重,保存状况较差。
“七七”纪念堂正面
鹤年堂位于白沙镇黑石山聚奎中学校内,海拔高程319米,该建筑坐东朝西,为土木砖石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19.96米,进深9间36.83米,堂高12.98米,建筑面积1417平方米。鹤年堂室内结构西为门厅(两侧设有小门);东为休息厅;中间七间为礼堂,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大厅,上层为参会者听讲之用。大厅西端有一仿罗马歌剧院式的舞台。鹤年堂始建于1928年,作为聚奎中学的大礼堂使用,有“川东第一大礼堂”之称。抗战期间,内迁的文化名人如陈独秀、于右任、梁漱溟、蒋复璁、蔡元培等以及各界知名人士都曾在此登台讲学或演讲,宣传抗战。1940年,陈独秀曾在此寓居讲学三个月,冯玉祥发动献金救国,也曾来过这里。解放后,鹤年堂一直作为聚奎中学的教师宿舍使用。2006年,聚奎中学筹资迁走了里面居住的教师,并对其进行了整体维修,包括屋面木基层及大木构件归位、白蚁治理等,使其基本恢复了原貌,主要作为讲演或演出之用。
鹤年堂远景
修复后的鹤年堂礼堂
高洞电站位于白沙镇高洞村驴子溪高洞瀑布下面左侧,海拔高程221米,坐南朝北。驴子溪水流流向为自南向北,前面500米即是黑石山,东面是拦河大坝,南面和西面都是耕地,北面是悬崖。电站机房坐落在悬崖边沿,呈圆洞形,落差20米,圆洞直径4米。该电站为坝后式,从机房到机井的顶部呈螺旋式逐渐上升,共7层,130多梯步。机房底部呈壶胆形,长32.7米,宽5.9米,顶部呈梯子形。电站设计装机容量为发电组2台,共计120千瓦。高洞电站是1944年由夏仲实等人倡议集资入股筹建,是我国早期自行设计施工、制造机电设备的水力发电厂之一,著名革命家吴玉章的独子、水电专家吴震寰时任电站工程师。1946年建成后一直使用至今,发电功能良好,设备也不断完善,如装机容量改为200千瓦,机井由木质结构改为砖泥结构并安置了铁制保护栏杆,井口也做了相应改善等。
高洞电站远眺
黑石山抗战石刻位于白沙镇黑石山聚奎中学校内,主要由陈独秀、冯玉祥、郭沫若、于右任等名人题刻组成。
陈独秀题刻在聚奎中学校内的鹰嘴亭下,海拔高程275米,坐北朝南,东临“七七”纪念堂,西临鹰嘴亭,南北两侧为道路。题刻为篆体阴刻“癸亥集字补刻大德必寿独秀”,呈长方形,长3.65米,宽1.43米,字迹优美,线条流畅,笔锋有力。题刻在“文革”期间被毁,1985年重镌。目前字体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苔藓,特别是题刻四周尤为严重,石壁有部分脱落。
陈独秀题刻(www.xing528.com)
冯玉祥题刻在聚奎中学校内的九曲池,坐北朝南,海拔高程300米。题刻内容为1944年冯玉祥悼念江津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所作的诗,系后人补刻,为行楷阴刻“黑石山,冯玉祥,白沙镇,黑石山。吴芳吉,有坟院。吴先生,是铁汉。认真理,能苦干。在清华,不回还。中外人人把头点,被围八个月,那是在西安。有米送人,自己饿死亦安然。志士仁人心,既是英雄又好汉。我走到坟前,诚恳来祭奠。好朋友,未相见,彼此永远记心间。谁想到,今天经过黑石山,男女学校二大片,永远桃李无边缘。甲子正月广元侯正荣书”。受该地区气候潮湿的影响,题刻上多见苔藓,对字体有一定程度的腐蚀。
冯玉祥题刻
郭沫若题刻在聚奎中学校内函谷石上,坐北朝南,海拔高程264米,东临聚奎书院,南接九曲池,西靠一夫当关石,北连校园操场。内容为1942年郭沫若所作的怀念吴芳吉的五言律诗,系1984年补刻,为阴刻行书五律“廿年前眼泪,今日尚新鲜。明月楼何在?婉容词有笺。怆然醴手泽,凄切动心弦。赖有侯芭在,玄文次第传”。题刻共分五行,宽0.4米,高1.45米,保存较好,仅表面有少量的苔藓。
于右任题刻在鹤年堂前面,坐东朝西,海拔高程320米,为三面体塔形石碑,碑文内容为于右任抗战时期在白沙所书,题刻三面分别为“奋乎百世“、“顶天立地”和“继往开来”,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文革”动乱中,该碑与题刻俱被毁坏,后于1981年重新镌刻。
国民政府审计部旧址位于白沙镇石坝街,包括37号、39号和41号。该旧址坐南朝北,海拔高程233米,为土木结构,面阔4间23.4米,进深17.4米,通高9.6米。1939年3月国民政府审计部因重庆大轰炸由市中心迁至此地,借用这几处民居作为临时办公地点直至抗战胜利。解放后,该旧址房主进入江津一棉纺厂工作,故将此房屋捐赠给棉纺厂作为职工宿舍使用,现为江津区新运纺织厂职工家属楼,仅存门厅。
国民政府审计部旧址门厅
国民党党史编撰委员会旧址位于白沙镇中心路246号,海拔高程199.4米。该旧址为两楼一底的仿日砖木穿斗结构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建筑面积约1100多平方米。1938年1月国民党党史编撰委员会迁往重庆,最初在江北磐溪培园(即石氏家祠)办公,因重庆大轰炸于1939年4月迁往白沙镇现址。在白沙期间,国民党党史编撰委员会还进行了创办党史史料丛刊、举办建党五十年革命史迹展览等一系列活动。1946年5月,国民党党史编撰委员会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各单位迁回南京,旧址还作当地民居使用至今。该建筑目前保存完好,基本没有改动痕迹。
国民党党史编撰委员会旧址侧面全景
国民政府第二陆军医院旧址位于白沙镇公园路社区朱家洋楼,海拔高程198米。该建筑为中西结合式四合院布局,大门前有半圆形平台(俗称月亮坝),大门上两角有石雕的狮子,门顶上有八卦的图案。整个建筑分后厅、前厅和左右厢房。1939年,国民政府陆军第十六后方医院迁至白沙镇,1943年改称第二陆军医院,其院本部设在朱家洋楼,此外还在学堂咀、心子山和万家山三地分别设有医疗病区。当时该院还用来安置难民和流亡的学生。解放后,曾作为江津县法院的办公场所使用,现为当地居民住房,大部分保存完好。
国民政府第二陆军医院旧址主体建筑正面全景
白沙抗战遗址群是抗战期间白沙作为文化重镇的重要历史体现,也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所形成的诸多抗战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沙镇位于长江南岸,交通便利,自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建镇以来,历元明清等数世,一直凭借经济兴镇。经济的繁荣必然也带来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创办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聚奎书院(今聚奎中学的前身)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而抗战内迁至此的学校等文化机构以及在此居住的众多文化名人则又带给白沙浓厚的文化气息。国民政府内迁重庆之后,因1939年日军“五三”、“五四”大轰炸,市区内的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大批政府机关和文化机构纷纷又迁至重庆市郊。其中,迁往白沙的机构也相当多,尤以学校最为引人瞩目。据统计,至1942年,白沙镇的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等常年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万人,成为抗战期间名副其实的“学生之城”。而正是各级学校和文化机关、团体的大量会聚,引来了众多教授、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名流,造就了白沙镇在抗战期间人文荟萃的繁盛局面,如陈独秀、于右任、梁漱溟、蒋复璁、蔡元培、冯玉祥等人均曾在此讲学或居住过,为白沙留下了丰富的有形或无形文化遗产。白沙坝也因此与重庆沙坪坝、北碚夏坝、成都华西坝一起合称为抗战时期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此外,白沙这些抗战遗址如夏仲实公馆、鹤年堂、卞小吾故居等不仅有着建筑艺术上的科学参考价值,有的还使用至今并发挥着重要功用,如高洞电站等。因此,白沙抗战遗址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特别是其文化艺术价值。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白沙因为有了这些抗战遗址而显得更富文化底蕴,保护好这些抗战遗址对其文化旅游事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鉴于以上情形,我们认为,在今后对白沙抗战遗址群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尽快制定保护方案和维修方案,对遗址进行修复。白沙抗战遗址群中的大部分都没有得到较好的保存,其损坏程度已经比较严重。今后应该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抓紧时间对主体建筑进行整体维修;在周边环境加强绿化面积,预防自然灾害;清除本体表面的微生物,加强防风化处理。
第二,竖立标识牌和说明牌。白沙抗战遗址群所属各遗址点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大多没有醒目的标识碑和说明牌,遗址的基本价值和文化意义无法得到彰显。
第三,修缮高洞电站,适时作相应展陈。高洞电站是近代中国较早建成的电站,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高洞电站梯步上有大面积渗水,应进一步完善洞内排水系统,加强防雷、防火等保护措施及相应的设备,预防事故发生;同时,要禁止附近居民乱砍滥伐、随意开辟农田,要及时改善周边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以电站本身为展陈空间,以其墙体为展线,对电站发展和演变历程作简要展示。
第四,将张爷庙内现居住居民搬迁,对主体建筑进行维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整治周边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防止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消失殆尽。
第五,就近筹建一处白沙抗战遗址纪念馆,作为各遗址点的总馆。在总馆中,对各遗址点作较为详细的介绍,对白沙抗战遗址群在抗战中的地位作比较完整的展示,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该遗址群的人文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也可恢复其中部分遗址点原有的功能,形成一处有影响的文化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