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参政会旧址
国民参政会旧址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最高咨询参议机关在重庆的办公场所。国民参政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174号,它北靠临江门,南接较场口,东连解放碑,西望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国民参政会旧址是一座别致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二楼一底,坐西朝东,面阔18.1米,进深19.3米,通高15.3米,共有房间21间,建筑面积1459.0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64.77平方米。
1938年,鉴于军事上的危机和团结各阶层抗战的必要,国民党数次考虑设立国民参政会。3月31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设立国民参政会,其职权和组织方法由国民党中执会研究制定。4月7日,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再次研究国民参政会问题,并通过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同年6月 2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十一次常务会议选举成立了第一届国民参政会议长和委员。7月1日,国民党政府又公布了《国民参政会议事规则》。五天后,第一届第一次国民参政会在汉口开幕。至此,国民参政会正式成立。
国民参政会旧址
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国民政府的主要机构内迁至大后方的重庆。1938年10月28日,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在重庆中华路的一处房子中召开。这是当时和丰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王成章的房产,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参政会迁渝后,王将房子租出去,此处便成为国民参政会日常办公场所。抗战结束后,国民参政会随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直至1948年3月“行宪国大”召开前夕,国民参政会历时十年,召开会议四届共13次,其中在重庆召开11次。新中国成立后,原国民参政会旧址归重庆市交通局使用。
1987年1月23日,四川省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国民参政会旧址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3月1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国民参政会旧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参政会旧址是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首先,国民参政会旧址是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反映。民主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性事物,也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共同追求的目标。从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建立时起,民主运动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推进的重要力量。1938年春,国民参政会在汉口的召开实际上是这一民主进程的延续。毛泽东等人在第一届第一次国民参政会召开时就声明:“在目前抗战剧烈的环境中,国民参政会之召开,显然表示着我国政治生活向着民主制度的一个进步,显然表示着我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域的团结统一的一个进展。”迁渝后的国民参政会,同样发挥着战时民主的作用,成为各阶层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在重庆召开的11次会议中,国民参政会共收到提案约2000份,总体上体现了“集思广益,团结全国”之初衷。例如,1944年9月,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中共提出的联合政府主张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只是,由于国民党最终坚持一党专制,国民参政会的发展也走向衰落。(www.xing528.com)
1940年国民参政会召开情形
另外,国民参政会旧址是抗战时期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救亡运动在重庆不断发展的重要物证。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广泛共识。国民参政会是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前提的,其目的就是要团结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共同御敌。应该说,国民参政会作为党派合作的政治性组织,在动员国力,加强抗日宣传,增强民族意识,动员全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方面;在动员物力、推动战时经济建设方面;在提高部队战斗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民族觉醒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民参政会旧址承载着当时重庆各阶层、党派合作抗日的历史。
鉴于上述情形,我们认为,今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改善管理机制,增强对历史文物保护的认识。国民参政会旧址一直为市交通委员会使用,由于管理不善,曾经被租用给私人,作为洗脚城。2009年,有政协委员提案要求整改,这足以警示管理机制和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性。今后,仍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第二,对旧址进行专门规划、修整和陈列设计。国民参政会旧址使用年久,经手使用单位较多,与原结构和样态相比,有不少损坏。相关部门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着手对旧址进行规划和修整。与此同时,还应做好陈列设计工作。旧址不是一个单纯的文物空壳,还应反映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以示今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