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蒲松龄:写人写鬼的壮志之路

蒲松龄:写人写鬼的壮志之路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蒲松龄少年时,家中已一贫如洗。此时的蒲松龄壮志满怀、意气风发,奔走在读书应举的道路上。顺治十七年和康熙二年,蒲松龄两次参加乡试,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些经历给自以为稳操胜券的蒲松龄以沉重打击,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在科举之路上取得成功。因此,一年之后,蒲松龄回到家乡。蒲松龄再次参加乡试,结果又是名落孙山。此时蒲松龄已年逾不惑,科场失意使他对现实感到极度悲愤。康熙五十三年,蒲松龄已是75岁的老人。

蒲松龄:写人写鬼的壮志之路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中国短篇小说之王。

蒲松龄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正处于改朝换代前夜。蒲氏世代书香,但不是显达的官宦之家。到蒲松龄少年时,家中已一贫如洗。

少年蒲松龄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小小年纪就显露出才华。清顺治十五年,19岁的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中显露头角,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学道的考试,连取三个第一,引起人们的关注。

此时的蒲松龄壮志满怀、意气风发,奔走在读书应举的道路上。

顺治十七年和康熙二年,蒲松龄两次参加乡试,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些经历给自以为稳操胜券的蒲松龄以沉重打击,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在科举之路上取得成功。

康熙九年,蒲松龄应江南宝应县知县孙蕙之邀,前去做孙蕙的幕宾。尽管蒲松龄认为这种幕宾的生涯实在无聊,但是南下漫游使他跳出了狭小的天地,看见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南游过程中,蒲松龄接触到了丰富的人物,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这些对他以后的文艺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蒲松龄的科举之心并未泯灭,仍希望通过此步青云之上。因此,一年之后,蒲松龄回到家乡。

蒲松龄再次参加乡试,结果又是名落孙山。(www.xing528.com)

极度怅惘之际,蒲松龄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时候文学成了他惟一的慰藉。

康熙十四年,朝廷为聚敛钱财,允许捐钱取得功名,这样一来,科场愈加黑暗。蒲松龄纵有满腹经纶,但手中无银,也只好望洋兴叹。康熙十七年,皇帝开博学鸿儒科,蒲松龄再次前往,又失望而归。

此时蒲松龄已年逾不惑,科场失意使他对现实感到极度悲愤。从追求到抛弃到抨击,蒲松龄在科举制度下走了一条曲折之路。

蒲松龄是科举场上倒戈的勇士,但同时又是一位在创作道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不朽作家

蒲松龄一生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词集》、《聊斋俚曲集》、《戏曲三出》等,最著名的还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能够显示他自身特性的伟大作品。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是各种矛盾特别尖锐的时代,黑暗的社会现实给了蒲松龄以震撼。他以自己丰富奇特的想象,变化多端的笔法,曲折地展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以其非凡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幅活画,被推崇为汉语世界里的《天方夜谭》。

康熙四十八年,蒲松龄垂垂老矣,对八股进身也已心灰意冷,撤帐回家,度过了他的晚年生活。

康熙五十三年,蒲松龄已是75岁的老人。此时,夫人病逝的痛苦,兄弟死别的悲伤,几个孙子连续夭折的厄运,一起冲击着他的心灵。但这位老人仍然关心人民群众的事。第二年,蒲松龄临窗危坐而卒,一代文杰陨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