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姬:古代文坛女才子的传奇人生

文姬:古代文坛女才子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汉族和匈奴族友好交往史上,“昭君出塞”和“文姬归汉”是脍炙人口的两段佳话。祖父蔡棱志节很高,她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坛领袖。文姬16岁的时候嫁给河东一个叫卫仲道的人。不料新婚一年左右,丈夫又猝然病故,因为没有留下儿女,不得已文姬只好又回到娘家居住。

文姬:古代文坛女才子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汉末魏初的时候,出现了一位女诗人蔡琰,她和她的父亲蔡邕都是中国文学大家,现在,我们就来讲讲他们的成就和故事。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陈留(今河南杞县)人。在中国汉族和匈奴族友好交往史上,“昭君出塞”和“文姬归汉”是脍炙人口的两段佳话。蔡琰以她的绝代才华而名垂青史。她所作的《悲愤诗》和汉代无名氏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她和班彪的女儿,三通西域班超和《汉书》作者班固的妹妹班昭,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但是她却没有班昭那样显赫,其感受,尽诉于《悲愤诗》中。

和班昭一样,蔡琰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祖父蔡棱志节很高,她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坛领袖。蔡邕,字伯喈。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音律、天文书法。当时的人就称他是“旷世逸才”。他的散文和辞赋都独树一帜,善写碑记,自成一家,受到时人的推崇。他还擅长书法,工篆、隶,创“飞白书”字体。他曾奉旨与人为太学门外的石碑书写“六经”,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这些写满经书的石碑正式立起来之后,前来观看和临摹的,络驿不绝,连道路都堵塞了。所以人们称蔡邕为碑铭圣手。其实,他也堪称鼓琴圣手。他亲自选材制琴,所做天下名器“焦尾琴”还是从吴人烧饭的火中抢救出来的,此琴木质精良,声音效果很好,只是琴做好后尾端还有些焦痕。

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学艺术气氛的家庭环境中,在父亲的教养下,蔡琰自幼就异常聪颖,后来在文学、音律、书法等方面,都获得了很深的造诣。史书说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她常和父亲一起讨论诗歌音乐,在轻松、自然的生活中得到了学习和提高。宋代苏轼说她的诗“非独为妇人之奇,乃伯喈所不逮”。就是说她在诗歌方面不仅是女中豪杰,而且连她的父亲,一代学宗蔡邕也有所不及啊。

一次,父亲深夜弹琴正在乐此不彼的时候,突然断了一根琴弦,文姬说:“第二根弦断了。”父亲说;“不过是女孩子偶然猜对而已。”于是接着弹起琴来。父亲又故意弄断了一根琴弦,问她说:“这一次你猜猜断的是哪一根?”文姬回答:“这次断的是第四根弦。”果然一点没错。

可是蔡琰的一生,却是家门屡遭不幸,本人历经坎坷。

蔡琰刚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受命于汉灵帝,直述了自己对治国和对大臣们的看法,但是在皇帝身边讨论问题哪里是好玩的,蔡邕险些因“议害大臣”被杀弃市。后来亏得有人在灵帝面前替他极力求情,灵帝才再次下诏免其一死,但全家充军朔方,可怜还在襁褓之中的蔡琰,于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七月就成了罪人的家属,被充军到北方荒凉的不毛之地。

值得庆幸的是,蔡邕一家罪徙朔方的第二年,即光和二年(公元179)四月,就遇到了大赦,蔡邕一家得以放还。不料在归途中与他当时得罪的大宦官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王智遭遇,蔡邕又有新的罪状被告到朝廷,蔡邕生怕自己再遭不测,不得已逃到吴会(今江苏省境内)一带东奔西躲12年。就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蔡琰度过了她的童年。不过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她在文学、音乐、书法等方面都受到了父亲的严格训练和指点。我们前面提到的蔡邕抢救一段焦木制成举世闻名的焦尾琴,也在这个时期。

就这样,博学多才的文姬长大了。文姬16岁的时候嫁给河东一个叫卫仲道的人。不料新婚一年左右,丈夫又猝然病故,因为没有留下儿女,不得已文姬只好又回到娘家居住。

灵帝死后,司空董卓专断朝政,随意立废皇帝,生杀大臣。董卓听说了蔡邕的才学,便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他推托有病没有赴任。董卓大怒说;“我有杀人权,问蔡邕可有这样的胆量吗?于是蔡邕结束了12年的亡命生活,携全家来到京城。这期间,蔡邕随董卓东征西走,深得董卓敬重,官至尚书。蔡邕深感董卓知遇之恩,也很想扶佐董卓为国为民多做些好事,但董卓骄横霸道,哪里听得进他的劝告。(www.xing528.com)

不久,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蔡邕听到这个消息,脸上露出了不忍的表情,叹了口气,王允斥责道:“董卓国贼,几乎要颠覆汉室。你身为汉室大臣,竟以他待你好而忘了大义,为罪人伤痛,岂不是同党爪牙?”当时就要治他的罪。蔡邕知道自己一个没有政治经验的文人这次定是难逃一劫,于是自请刺首断足,以便完成自己尚未写就的汉史。王允不允。太尉马日磾为他的才华和忠孝替他求饶一命,王允也不允。王允甚至说,当初汉武帝就是因为没杀司马迁,才让他写出诽谤汉室的《史记》出来。不久,蔡邕死于狱中,时年61岁;当时的文人学士们听说了,没有不为他流泪的。后来王允对此有所悔悟,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父死夫亡的蔡琰,又身遭不幸。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汉献帝请南匈奴出兵对付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的哗变,战火蔓延到蔡琰的家乡陈留圉县。蔡琰被匈奴掳去做了左贤王的妻子。在举目“非我族类”的异地他乡,整整生活了12年,并生有两个孩子。

在蔡琰流落匈奴期间,中原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武全才的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曹操爱惜人才,倡导文化,于是派周近为使者,用重金把屈死的老朋友蔡邕的女儿蔡琰从南匈奴赎回。要回到阔别12年的故土,对蔡琰来说,真是喜从天降,正如《胡笳十八拍》所写“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沽衣”。但是她的两个孩子却不能同她一起回去,又令她悲从中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故乡之情与母子之情对一个颠沛流离了大半生的女人来说,都是那么可贵,那么难以割舍,她愁肠寸断,恍惚痴迷,最终还是选择了为中原的文化事业尽自己的力量。这就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蔡琰归汉以后,嫁给了同郡的屯田都尉董祀。由于生活的波折,内心伤痕难以抚平,她长时间生活在痛苦的阴影之中。婚后不久,董祀犯法当死。蔡琰亲自闯到曹操堂下请求赦免其罪。当时朝中的公卿名士及远方的使驿都正坐满堂上,听说蔡琰来了,曹操对大家说;“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只见她身着素衣,披散着长发,从容地向曹操叩首请罪,而且声音清晰,言辞哀楚,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就连一向执法严峻的曹操也动了侧隐之心,他对蔡琰说:“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蔡琰回答说;“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曹操也就赦免了董祀,同时还赐给蔡琰头巾、鞋袜以御寒。由此可见,史书说她“有才辩”当不是虚言。她确实出言不凡。

回到中原,蔡琰就投入到曹操所希望她做的撰写《后汉书》的工作之中,来完成她父亲未竟的事业。接着,又根据曹操的要求,整理蔡邕在兵乱中完全丧失的藏书,居然凭记忆所及,默写出四百多卷珍贵的古代文献,其记忆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都令人惊叹。

现存题名蔡琰的作品有三篇。但是否为蔡琰所作,自北宋苏轼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

五言叙事体《悲愤诗》,有108句,540字。多数学者认为是蔡琰所作。描写的都是诗人汉末董卓之乱,被掳匈奴以及弃子归汉的亲身经历,一气呵成,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楚辞体(骚体)《悲愤诗》38句,写的也是诗人一生的凄楚遭遇,多数学者也认为是蔡琰本人所作。其诗具体生动,真实自然。

楚辞体(骚体)《胡笳十八拍》长达1297字,是一部长篇抒情诗,多数学者认为不是蔡琰所作。其诗感请炽烈,是很值得欣赏的一部佳作。依我看,它们都应该是蔡琰亲自所作,不过,这个学术问题我们还是留给学者们去探讨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