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文化的兴起是管理实践的产物
人类的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由于人类集体协作、共同劳动,产生了古代的文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雄伟建筑,足以证明人类的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演变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理论。管理形成科学只是近100年的事情,在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及现代科学管理的阶段之后,才形成企业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的兴起至今才不过20多年时间。
1.经验管理阶段
在14~15世纪,欧洲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加紧进行,英国、法国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终于建成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小手工业被大机器生产所排挤。社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迅速从以家庭为单位转向以工厂为单位。在工厂中,机器是集中的,劳动是雇佣的,管理的必要性逐渐明显。这一时期还不可能产生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已经在不少方面出现管理理论的萌芽。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代表作是《国富论》。他的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关于分工的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具有意义;但是其理论是建立在个人的技能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在那个时期,由于经验管理仍处于主导地位,生产率并没有相应提高。因此就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来创造更多的利润。
2.科学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理论的建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最初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罗(Erederic Winslow Taylor,1856~1915),其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和《工厂管理》;还有德国的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其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法国的法约尔(Henri Eayol,1841~1925),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们分别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和“管理职能理论”。
这个阶段以泰罗的科学管理为标志,其前提假说是人,实质上是“机械人”或“经济人”,他的行为为经济利益所驱动,行为方法则由泰罗创造的泰罗制所规定。其管理思想表现在:最佳动作,合理日工作量或恰当的工作定额管理,第一流工人制,刺激性付酬制度,职能管理原理或职能工长制,例外原理,精神革命论等。
通常人们把西方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之间形成的较为系统的管理理论称为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最大缺点:一是忽视了管理组织和统一指挥在整个管理系统中的作用;二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行为科学管理阶段
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来提高生产效率。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工人的关系)。所以,在早期它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以美国的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等所做的霍桑工厂试验(Hawthorne experiment)为标志(其代表作是1933年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问题》),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人们需要温情、友谊、归属、沟通、尊重。
梅奥等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之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理论大量出现。行为科学在后一阶段的发展,大致集中在三个领域: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 以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为代表性的理论,他把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成以下的五个层次:第一层,生理上的需要,包括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衣食、住房、医药等;第二层,安全上的需要,如生活有保障、不会失业、生病或老年有所依靠等;第三层,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第四层,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即通常所说的事业心。人们一般按照这几个层次来追求各自需要的满足,以此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动机。其代表作为《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和人》。
(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 在这方面代表性理论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他在研究企业管理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少是由于管理人员受传统的指挥和监督理论(他命名为“X理论”)的影响而对工人的片面认识(即认为工人劳动效率不高是由于“工人的本性不诚实、懒惰、愚蠢、不负责任等”造成的)。而他不同意X理论,提出了与之相反的Y理论,认为人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只要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他就会努力工作,达到确定的目标,希望自己的工作取得成就;若工人的工作没干好,就应从管理本身去找妨碍劳动者发挥积极性的因素。
显然,Y理论比X理论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3)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 如“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支持关系理论”、“双因素模式”等理论。(www.xing528.com)
就在行为科学管理阶段,除了激励理论与X、Y理论之外,还有群体理论,这是从对单个人的研究转向人的群体上的研究。如群体八因素论、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关系论、群体组成四要素论、群体行为论、敏感性训练理论、群体动力论等。
4.现代管理科学阶段
在古典学派和行为学派出现之后,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些学派,标志着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等。这些学派之所以产生,是与当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相联系的。美国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把它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时代”。所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又称为管理丛林阶段。
(1)孔茨的组织文化思想 组织文化是指成员所共有的总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组织的效力要深受组织文化的影响;组织文化影响着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实施方式。孔茨的代表作为1980年发表的《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以及更早些时候出版的《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的丛林》。
(2)决策理论 在管理丛林时代,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西蒙等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这是在吸纳行为科学、系统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等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创立的学说。
5.企业文化阶段
在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蕴藏了丰富的企业文化。因为组织的效力受企业文化的制约,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实施方式。问题在于当时未将企业文化形成系统的理论,还没有成为一门管理科学。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过管理学者依据管理实践的发展,对原有的管理理论进行总结、创新,才形成企业文化理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企业实践,企业文化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则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可以说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是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美国人的反思开始的。
企业文化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企业这个经济组织的运行,把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联系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企业管理从技术、经济上升到文化层面,是管理实践的产物,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从而使管理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1981~1982年,美国企业管理理论界接连出版了四本畅销书:
●美国著名美日比较管理学者威廉·大内(美籍日裔)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美国史丹佛大学教授巴斯克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
●美国企业管理咨询顾问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沃特曼合著的《寻找优势——美国最佳公司的经验教训》;
●美国著名的麦金赛管理咨询公司顾问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合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
这四本书的出版,标志着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企业文化”浪潮的兴起,被称为新潮流的“四重奏”。它们以全新的思路、生动的例证、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拉开了企业文化的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