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文化的特征
1.普遍特征
从国际上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国企业文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来看,结合21世纪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的普遍性特征(或共性特征):
(1)社会性 企业文化的社会性,是指每一个企业都处于社会之中,社会文化无时不对企业发生重要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行为准则、社会文化心理、社会人际关系、社会道德规范等,无不影响着企业。
(2)民族性 企业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在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必然产生不同特点的企业文化。即使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如西安杨森,必然要吸收民族性文化的精华。
(3)融合性 企业文化的融合性,是指随着21世纪已形成的世界市场和发达的交通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企业文化都呈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引进、互相吸取的发展趋势,通过融合不同的文化,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4)人本性 企业文化的人本性,是指人是企业文化的主体。企业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功能是对人的价值观、精神、道德等的引导和控制。
(5)过程性 企业文化的过程性,是指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经过企业领导和员工不断培育逐步形成的,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6)渗透性 企业文化的渗透性,是指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普遍性的进化过程,又是作用于企业方方面面的渗透过程。
(7)自觉性 企业文化的自觉性,是指企业文化在企业主体高度自觉的努力下形成的,是企业自觉的自我意识所构成的文化体系。
(8)实践性 企业文化的实践性,是指企业文化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不单纯是为了总结或研究,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在于指导实践、运用于实践。
(9)传统性 企业文化的传统性,是指企业文化中的体系要素来源于历史的、长期稳定的东西,而这些如今仍在各种群体中起作用的东西,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传统。
(10)创造性 企业文化的创造性,是指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消除消极传统,否定落后传统,肯定积极传统,继承进步传统,使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应时代和企业的要求。(www.xing528.com)
2.主要个性特征
从上述企业文化的共性特征中看,可以了解到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元的体系。企业文化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与文化理论综合的产物,是经济意义与文化意义的混合体,因而具有不同于一般管理理论与文化理论的特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微观文化,作为一种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独立法人文化,是以企业全体员工为中心,以培育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结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对外增强竞争力和生命力,对内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和活力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因而除了上述共性特征,以及具有一般社会文化的特征(诸如文化的后天可得性、文化的共享性、文化的整合性、文化的适应性、文化的强制性、文化的民族性和差异性、文化的开放性和继承性、文化的时代性和融合性等)以外,还具有由构成企业和企业文化的要素、结构及功能决定的如下主要个性特征:
(1)个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处于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都各自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没有个性,就不可能存在这个企业的文化。当然,企业的共同性寓于丰富多彩的个性之中,并影响和制约着个异性。企业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文化体现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反映着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一般职能,渗透着人类文明的共同意识及当代社会的指导思想,其个异性必须与共同性相统一、相协调。
(2)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化、体系化和模式化的精神文化,是在主体高度自觉的努力下形成的,是企业家和全体员工自觉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们自觉构成的一种行为体系和模式,因而具有理性的特征。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的过程是帮助企业和员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活动中克服自发性、盲目性,使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始终为一种自觉性所驱使;制药企业的质量文化也会增强企业和员工的质量观念和创新观念,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服务,这正是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具有管理功能的根据所在。企业文化由于能反映管理理性的高度发展,它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文化。同时,由于企业文化的主要对象是人,是企业的员工,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人的行为既受到理性的支配,又受到情感的驱使。感情要素潜入人们的心理、思维之中,产生一种不一定是自觉的惯性力量,推动着人们的行为。企业文化的非理性特征要求企业充分尊重人格、适应人性,并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强调意识、情感、心理等非理性因素对管理的作用。
(3)非强制性与强制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这个特定的区域内,由员工间的共同利益繁衍出的共有的价值观,以及一整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构成。企业的文化氛围,是一种自觉的集体努力形成的导向性的文化氛围,成为群体行为的诱导和集体精神的感染;而通过这种非强制性的影响人们言行的方式,通常称其为“软管理”。同时,企业文化又具有强制性。企业的共同目标和竞争压力决定了企业文化准则的严肃性;对于违背企业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员工,往往要受到集体力量和舆论力量的谴责,甚至借助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强行纠正,“硬性”约束,使之在这种非强制性与强制性等因素影响下接受企业文化,并自觉地按共同的行为准则来决定自己的言行,成为集体的一员。
(4)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作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企业发展的灵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长期对企业的运转、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其基本精神不会随着企业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随时发生变化,而是相对地保持稳定。但是,由于企业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它每时每刻都要与外界发生联系,因此,企业文化也必然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某些变革。保持企业文化相对稳定前提下的变革性,是企业文化永葆青春之所在,充满活力之所在。任何封闭的僵化的企业文化形态最终要导致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衰退或失败。
(5)无形性与有形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意识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哲学、价值准则、精神风貌、伦理道德、心理因素等,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和氛围弥散于特定的人群之中。因此,它具有无形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无形的文化体现在有形的载体之中,通过有形的物质实体、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表现出来。
企业文化的载体可分为四大类,即主体载体(指员工)、组织载体、制度载体和物质载体。这是企业文化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结构和手段。可参见后文的叙述。
(6)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所追求的基本经营哲学和理念往往是概括性的,甚至凝炼成具有极大感召力的一两个口号,以引导员工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利润,追求发展。同时,企业文化又是具体的,它是由各种具体的观念、习惯、传统等浓缩、凝结、升华而成,包含有极为丰富具体的内容;而且,企业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在不同角度具体体现着文化,感受着企业文化的导向和制约作用。
(7)观念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形态。它作为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是企业物质形态的反映,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把握企业文化的本质。但是,企业文化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首先,这种实践表现在它来源于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实践,是对实践的总结与概括,离开了实践,企业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企业文化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指明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方向,提高实践效果;第三,企业文化要在企业的实践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升华与提高;第四,企业文化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根据实践的发展,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企业,为企业找到文化上的薄弱环节和弊端,剔除其过时的内容,纠正其错误,注入新的活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因此,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看待企业文化,它是观念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8)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企业是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生产经营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目的是在不断循环往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盈利。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必然要反映企业的经济价值观与目标要求,以及实现目标要求的行为准则和传统、习惯。正因为如此,可以说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文化。然而,毋庸置疑,企业不仅履行经济职能,而且还在履行着一定的社会职能,例如,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员工科学文化技能的学习与培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的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支持等,无不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在企业文化中得到反映。通过塑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所以,企业文化是以经济文化为主,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有学者认为,个异性、共识性、非强制性、稳定性等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而其从属特征则有:无形性与有形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理念性与实践性、超前性(相对于社会文化的)与滞后性(相对科技发展的)、吸收性与排他性、经济性与社会性等的相互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