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次教育活动的思考
(一)分班中的不和谐现象
我校高2011级在高一结束时进行了文理科的分班,分班的当天比较顺利,可以说是风平浪静,但在以后几天就陆陆续续地暴露出一些问题,集中体现为从原2班分到其他班的学生向年级组反映受到不公正待遇。原高2011级(2)班在第一学年的发展中出了些问题,班风、学风相对靠后。文理科分班时,年级组为了让2班同学更好地发展,将不少同学分到其他班,而分到其他班的部分学生就感受到个别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冷漠、忽略、排斥甚至歧视。于是出现以下现象:
现象一,有位教师在新2班上课时问:“原来2班的同学请举手。”当两名同学举起手时,该老师说道:“哦,你们班还有两名火种嗦。”语气中似乎让人感受到对原2班同学的不一样。
现象二,有个学生(原2班的)在楼道上拦住一位班主任说:“老师,我想转到你们班可以吗?”该老师问:“你原来是哪个班的?”“我是二班的。”“你们2班的同学没有哪个班会要你们的!”排斥之心溢于言表。
现象三,个别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生硬,一味严格要求,不考虑学生的承受力,不考虑新组班级的不适应性,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如:学生迟到一分钟就写检查,学生一迟到就通知家长,造成学生感到压抑甚至恐慌。
以上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它对分班后师生关系的和谐,同学关系的融洽,班集体的建立,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适应等诸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也不利于和谐年级的建设。
(二)原因探究(www.xing528.com)
对以上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说是老师的觉悟不够高的原因,我们可以对这些老师进行谴责,但是仔细思考后我们认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去探讨分析。
1.人际认知偏差是以上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所有的人类行为者在推理能力上都存在着局限。任何人不论其专业熟练程度、所处地位与职务高低,都会存在着某种认知偏见。也就是说,人类在判断问题的时候会犯习惯性的错误,会受到认知偏见的干扰从而对决策造成负面影响。以上现象就反映出老师对原2班的学生存在人际认知偏差。
2.从另外的角度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人,他们也有情感,有想法,有思想。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从教授知识的角度看,教师扮演的是“工具性角色”;而从育人的角度看,教师扮演的是“情感性角色”。教师角色的复杂性,导致教师也都希望教的是好学生,教师在教育中产生对学困生的认知偏见,这也是难免的。
(三)认清认知偏见对教育的消极影响
在教育中认知偏差在教师潜意识中起着作用,常常影响教师对学生有一个正确、全面、完整的认识,阻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将对教育者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对这些消极心理因素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克服不得不成为教师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在教育中怎样才能够预防老师的认知偏见的发生呢?怎样实施适应性教育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