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据统计,在中国124个产业部门中,使用有色金属产品的产业有113个,占全部产业部门的91%。在“156项”建设工程中,有色金属工业占13个,为全部援建项目的1/12。有色金属工业内部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特别是采掘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有色金属工业陷于“无米之炊”的境地。从而,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回归到正

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回顾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60年发展历程,在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条件下,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经历了全面恢复时期(1949~1952年)、“一五”计划建设时期(1953~1957年)、“大跃进”及调整时期(1958~196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以来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经历了市场化改革时期(1978~2001年)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发展时期(2002年至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建立了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多种有色金属产量居世界第一,科技进步成效显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产能过剩、增长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随着《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实施,未来3~5年,中国有色金属企业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有望提高;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有色金属再生利用前景广阔,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有色金属产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在中国124个产业部门中,使用有色金属产品的产业有113个,占全部产业部门的91%。[1]1958年将64种元素划归有色金属范畴,占物质世界自然存在的100多种元素的一半以上。其中,10种常用有色金属是指铜、铝、铅、锌、镍、锡、锑、汞、镁、钛。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大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有色金属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按其发展历程分,大体可以分为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条件下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条件下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两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条件下的有色金属工业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30年,有色金属工业作为重工业部门,属于优先发展的领域,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产业发展不协调,以及不断进行的社会运动等诸多原因,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并不平坦,其发展经历了全面恢复时期(1949~1952年)、“一五”计划建设时期(1953~1957年)、“大跃进”及调整时期(1958~196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四个阶段。

1949~1952年,是有色金属工业全面恢复时期。当时,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设立有色金属管理司,并在中南地区设立中南有色金属管理总局,在西南地区设立西南有色金属管理局,领导接受从旧中国遗留下来残破不堪的有色金属厂矿。在资金、设备、材料、技术力量极端匮乏的条件下,紧紧依靠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很快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加之,当时面临抗美援朝的严峻形势,急需大量的有色金属,某些有色金属又是重要出口物资,这就大大加快了有色金属工业恢复和发展的步伐。经过3年的艰苦工作,到1952年全国有色金属大小厂矿都恢复了生产,当年生产的8种有色金属产量达7.4万吨,是1949年的5.5倍,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2.3倍,钨、锑、锡等有色金属的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出口创汇额的31%。[2]

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1953~1957年),提出了把基本建设放在首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总方针,并确立以苏联和东欧各国援建的“156项”工业项目建设为核心。在“156项”建设工程中,有色金属工业占13个,为全部援建项目的1/12。它们是:抚顺铝厂(一、二期)、哈尔滨铝加工厂(一、二期)、吉林电极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杨家杖子钼矿、云南锡业公司、江西大吉山钨矿、江西西华山钨矿、江西岿美山钨矿、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东川矿务局、会泽铅锌矿。除抚顺铝厂(一、二期)为改建项目外,其余都是新建项目。[3]由于国家急需建设资金和用外汇偿还债务,1953年有关部门及时提出了优先发展铜、铝等常用有色金属和能换取外汇的钨、锡、钼、锑、汞等产品,进一步明确了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重点。经过“一五”计划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已初具规模,产量由1952年的7.4万吨上升到1957年的21.45万吨,还具有10万~15万吨的后备生产能力;有色金属出口创汇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10.85%,对偿还对外欠债发挥了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有色金属工业起步和创业中,逐步建立起地质勘探、勘查设计、基本建设施工、科研4支队伍和一个培养有色金属工业人才的教育体系。[4]这一时期为适应工业部门迅速发展的需要,国家将原重工业部改组成冶金工业部,负责管理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1958~1965年,国民经济经历了“大跃进”和调整两个阶段,有色金属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工业,也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1958年初,冶金部决定取消有色工业管理局,改为有色司,并相继成立吉林、湖南、江西等9个地方有色金属管理局。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有山必有铜,遍地都是铝”等不切实际的口号,到处搞土法炼铜、砖槽炼铝,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有色金属工业内部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特别是采掘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有色金属工业陷于“无米之炊”的境地。1961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比1960年下降了48%。1961年,中央八届九中全会制订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下半年又颁布了《工业七十条》,开始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以纠正“大跃进”的失误。1962年,冶金部提出了矿山为首,采掘并举,掘进先行,贫富兼采的矿山生产建设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政策和加强科学管理的措施;1963年,又提出了提高采矿回采率、降低采矿损失贫化率,提高选矿、冶炼回收率和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的“四率一综合”方针,把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各方面的工作秩序作为一个主要环节来抓。从而,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5]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有色金属工业领域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有色金属工业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未完成的工程都建成投产了。不仅如此,从1962年开始,还在广大的西南、西北和中南新建了一大批有色金属工业“三线”建设项目。这些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的建设,使我们有了一批品种比较齐全、技术比较先进、生产规模比较大的有色金属矿山、冶炼和加工企业,改善了布局,提高了生产能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当然,在“三线”建设过程中,由于采取了“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给某些企业的生产造成了长期难以克服的困难。与此同时,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到1962年,中国已经攻克了全部有色金属的提取工艺,提前5年完成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56~1967年)》规定的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和稀有金属产品的科研任务,解决了新兴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对新型材料的急需问题。

和其他行业一样,“文化大革命”期间,有色金属工业遭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产量增长缓慢甚至个别年份出现了负增长,经济效益滑坡。但有色金属工业属于优先发展的重工业领域,使得“文化大革命”对其干扰破坏得以降低到较小的程度,在某些方面,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职工顶着压力和风险继续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仍然取得了一批成果。这一期间,根据中央军委特别公函的命令,有色金属工业科研战线坚持进行工业试验,生产出核潜艇所必需的特殊有色金属材料。[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到改革开放前夕,有色金属产量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2.改革开放以来协调和科学发展条件下的有色金属工业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总路线,同时,放弃了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注意尊重市场规律,注重让市场机制力量发挥作用,不断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也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为缓解经济增长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大致可区分为市场化改革时期(1978~ 2001年)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发展时期(2002年至今)两个阶段。

在市场化改革时期(1978~2001年),为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以及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自身持续健康发展,调整和改革是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主线。

第一,在工业管理体制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1981年5月,经中央批准,设立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管理总局,由冶金工业部代管。1983年4月,中央决定把有色金属工业管理总局由国家机关变为经济实体,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并在有色金属集中产区,设立了12个地区公司,作为总公司的派出机构。1998年4月,国务院宣布解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组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实行政企分开,由直接管理转向行业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局部管理转向全面管理。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中央所属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进一步调整有色金属工业管理体制,撤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组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将大部分中央所属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下放到地方管理。至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色金属工业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第二,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推进。围绕下放权力、搞活企业、提高效益这个中心,国家先后出台政策,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推行承包责任制、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上市等改革,以及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推行兼并破产、关停并转、企业下放等措施,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竞争主体,有色金属工业获得快速发展。特别地,1996~2001年我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连续6年居世界第二位。

第三,建立有色金属交易所和放开产品市场取得新进展。1991年6月10日,经国家有关部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我国第一家有色金属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正式成立,掀开了我国有色金属产品集约化交易的新篇章。1998年12月以后,有色金属期货交易转入上海期货交易所。现在,上海期货市场已被国际上公认为全球三大定价中心之一,为有色金属企业进行套期保值,降低经营风险提供了平台。1999年11月25日,中国决定放开白银市场,2000年1月1日起,白银交易在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试运行,彻底改变50年来由银行对白银进行收购、配售的管理模式,标志着白银市场全面放开。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黄金市场的正式放开。

第四,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迈出新步伐。1997年6月12日,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联交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同时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境外上市的有色金属企业,开创了有色企业境外融资的先河。2001年12月中国铝业分别在纽约、中国香港成功上市。1998年6月29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与赞比亚签署了合资组建中色非洲矿业有限公司及合作开发谦比希铜矿的协议,标志着中国有色金属企业开发国外矿产资源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此外,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代价,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但经过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攻坚战,有色金属企业很快摆脱了困境。1998~200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时期,通过实施兼并重组、关闭破产,解决了一大批国有资源枯竭矿山和污染严重、扭亏无望的企业困难,杨家杖子矿务局、新华钼矿等7家末期矿山实行了关闭。为帮助有色金属大中型企业脱困,从1999年开始,国家经贸委同意对部分债务负担重的企业实施债转股,债转股涉及36家企业,总金额超过200亿元。这一措施的实施对有色金属企业迅速走出困境以及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期间,国家经贸委先后下达了6批国债支持技改项目计划,有色金属行业49个企业的56项技改项目列入国家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25亿元,其中申请贷款127亿元。改造的重点是治理污染、节能降耗、生产挖潜以及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等。[7]到2001年底,受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大多数有色金属企业出现了大幅度盈利。

以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为标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进入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学发展时期(2002年至今)。2002年,全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012万吨,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已经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此以后,中国有色金属总产量连续稳居世界第一,多种主要品种产量居于世界前列。

这一时期,通过内源性增长、资本运作、战略重组等多种途径,在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一批大型有色金属企业得以成长壮大起来。比如,2001年组建的中国铝业公司经过不断的战略重组,到2007年公司总资产达到2014亿元,是组建初期的4.1倍;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17亿元,是2001年的6.8倍;实现利润总额超过200亿元,是2001年的10倍以上。在参与国际产业战略重组方面,2007年中国铝业公司联合美国铝业公司一举购买英国力拓公司12%股份,交易总对价140.5亿美元,创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资,也是全球交易金额最大的项目。[8]2008年,中国五矿集团、中国铝业集团、中冶集团3家企业入选世界500强(中国共有35家企业入选)。与此同时,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的有色金属企业达到25家。

这一期间,国家着力推进有色金属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年以来,先是电解铝,其后包括铜、铅、锌、钨、锡、锑等主要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和冶炼、加工等环节都被要求符合节能环保等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日益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见专栏16-1)。与此同时,在进出口方面,国家通过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加征或调高出口关税、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实行出口许可证等办法,遏制“两高一资”(高消耗、高排放、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其中包括一部分有色金属产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有色金属工业蓬勃发展,在建立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技术进步、开发利用境外资源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2008年,全国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2520万吨,总消费量2517万吨;其中,铜、铝、铅、锌、镍总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20%、32.7%、37.8%、33%、9.5%,总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消费量的27.2%、32%、35.7%、31.7%、23.5%;直接从事有色金属生产的从业人员300万人。[9]

1.建立了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上升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有色金属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厂矿有的濒于崩溃的边缘,有的已沦为废墟。当时,只能生产铜、铅、锌、锡、锑、汞、金、银、铝、镁、钨砂等少数有色金属品种。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初期,已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兴建了一大批有色金属矿山和冶炼、加工企业,组建了地质、设计勘查、施工等基本建设单位和科研、环保、教育、情报等事业单位,使有色金属工业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品种不断增加,做到64种有色金属都能生产,为尖端科学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新型材料。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坚持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方向,不断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员工的工作热情,有色金属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据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法人单位数6535家、从业人员63.26万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法人单位数16053家、从业人员139.05万人。到2007年,全国有色地勘系统共有18个地质勘查局和1个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从业人员36884人。

新中国60年工业发展的历史,也是有色金属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得以不断提升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有色金属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在2%以下,到2000年前后,其所占比重维持在2%~3%;其后,这一比重显著上升,2000年为2.68%,2005年为3.32%,2007年达到4.72%。

2.工业产量产值呈指数增长,多种有色金属产量居世界第一

据统计,1949年全国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只有2.27亿元(当年价格,下同),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只有1.33万吨;1978年,全国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是104.12亿元,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是99.63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135倍和75倍;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19139.81亿元,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达2370.05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83.8倍和23.8倍,是1949年的24857倍和1782倍。1949~2007年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和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1%和13.8%。从实现利税来看,1949年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利税总额仅8万元,利润总额-19万元(亏损);1978年实现利税达176981万元,利润总额为122219万元;2007年实现利税高达22886254万元,利润总额为14636572万元。1978年实现利税总额是1949年的2200多倍,2007年实现利税总额又是1978年的130倍,其中,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是1978年的120倍,1949~2007年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利税年均增长率高达29.2%,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图16-1显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色金属工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的增长轨迹和发展历程。

图16-1 1949~2007年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8年版。

自2002年起,中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多种金属产量居世界第一或前列,且占世界总产量比重日益上升。2002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中铝、锌、铅、锡、汞、镁、锑产量居世界第一,铜居世界第二、镍居世界第五、钛居世界第六。2007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中铝、锌、铅、锡、汞、镁、钛、锑产量居世界第一,只有铜居世界第二、镍居世界第四。主要有色金属产量在世界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世界的排名维持稳定或前移(见表16-1)。此外,钨、钼、铋、镉、金、银、钴等小金属品种产品也居世界前列,且占世界比重日益上升。

表16-1 2002年、2007年中国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在世界排名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

3.科技进步取得巨大成就,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60年来,有色金属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在坚持原始创新的同时,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推进科技进步。

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开发了全部64种有色金属的生产工艺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用自己的技术装备建立了一大批门类齐全的骨干企业,奠定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不断坚持自主创新,有色金属工业在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和新材料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对贵州铝厂引进了160KA预焙槽进行了消化吸收国产化,90年代对280KA预焙槽产业化进行了科技攻关,之后相继自主开发了320KA、350KA、375KA、400KA预焙槽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预焙槽技术,并创造该项技术向印度、哈萨克斯坦输出的历史。[10]以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生产能力7.5万吨闪速熔炼炉为契机,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相结合,集成创新出具有自己技术特色的铜、镍闪速炉熔炼,铜艾萨炉和铜、锡奥斯麦特炉技术,使铜、镍、锡冶炼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1]针对中国铝土矿资源特点,经过多年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矿拜耳法等多项自主创新成果,使一水硬铝石生产氧化铝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大大提升了氧化铝工业的竞争力。目前,自行生产的特种铝合金、钛合金等已成为“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等国防军工的重要材料。

4.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

有色金属工业是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产业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色金属产品出口、进口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以9.35%、11.48%和10.56%的速度递增(见图16-2)。目前,有色金属工业已发展成为对外依存度最高的产业之一,60%的铜、40%的铝、20%的铅和15%的锌靠进口原料生产,反映了有色金属工业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深化。特别是通过大量进口矿产资源及其制成品,弥补了国内矿产资源的供应不足,加快了工业化建设进程。

图16-2 1949~2007年有色金属工业进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8年版。

有色金属工业的国际化不仅表现在进出口贸易上,还突出表现在海外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上。比如,中国铝业公司成立以来,相继在澳大利亚奥鲁昆项目获得矿产开发证,在沙特阿拉伯电解铝项目获得许可证,成功收购了秘鲁铜业。2007年2月,中国铝业以140.5亿美元入股力拓,成为力拓集团最大单一股东,2009年2月12日,中国铝业宣布将向力拓集团再投资195亿美元。中国有色集团通过把工程承包与国内紧缺的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把所在国的资源优势同中国的技术、设备、资金优势结合起来,成功运作了赞比亚谦比希铜矿、蒙古敖包锌矿、泰国泰中铅锌合金厂等项目,实现以一个企业的发展带动国内众多企业“走出去”共同发展的新模式。2007年11月,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与江西铜业公司联合投标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获得中标。中国五矿和江西铜业公司联合收购加拿大北秘鲁铜业公司取得成功。此外,金川集团公司、湖南有色控股集团公司、云南锡业公司等企业在海外资源开发方面也都有新的进展。[12]

1.矿产资源勘查滞后,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随着中国有色金属产量的持续大幅度增长,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内主要有色金属矿山面临着资源危机。据调查,在113个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山中,探明资源枯竭型矿山占56.6%;探明资源危机型矿山占28.9%;探明后备资源有保证的矿山仅占19.5%。由于国内矿山供应能力不足,造成原料自给率逐年下降。1990年,全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自给率为95%,1995年为66.5%,2000年为69.5%,2002年为56.2%。中国大量进口有色金属原料,导致全球原料供应出现紧张,价格上扬,对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13]

国内矿产资源供应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地质勘查工作严重滞后。1983年,有色地勘部门完成预算内岩芯钻探工作量78.3万米,此后逐年下降;1991年为48万米,1993年为9.8万米,1995年为3.8万米,到2000年仅完成预算内岩芯钻探工作量3.4万米,只及1983年的4.3%。[14]地勘工作萎缩已严重影响有色金属工业的持续发展。2002年1月19日,国务院主要领导对此做出专门批示,为有色金属矿山新一轮找矿发出动员令。2004年9月6日,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则纲要》,拉开了资源危机矿山新一轮找矿的序幕。但要使地质勘查工作真正跟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步伐,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当今世界,有色金属工业生产集中度越来越高,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流向跨国矿业公司。但是,与这种世界有色金属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进程相反,近年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产业集中度却呈现“分散化”趋势。尽管有统计表明,在铝、铜等产业中CR4和CR8有上升的趋势,但整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集中度近年来却是下降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企业平均规模徘徊不前,原子型市场结构依旧(见表16-2)。

表16-2 2002~2007年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表16-2反映的还只是规模以上企业情况,而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数达6087家、资产总数为890.31亿元、从业人员54.50万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数达15186家、资产总数为5700.73亿元、就业人员147.24万人。这表明,在有色金属工业中存在大量的规模以下企业(占到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总数的75%以上),这些企业不但规模小,而且产生的问题较多。从近年来整顿关闭非法生产矿井和冶炼企业来看,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滥采乱挖,破坏资源;走私贩私,屡禁不止(比如,我国早在1991年就对钨、锡、锑、离子型稀土实行保护性开采,严格控制开采和出口总量,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非法冶炼,污染环境;安全生产条件恶化,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等。

这说明,在前一阶段有色金属产品价格高企时期,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控制和产业准入措施,但仍然存在大量企业涌入有色金属产业。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并为日后治理矿业生产秩序和推进冶炼行业的节能减排产生不良后果。据报道,截至2008年底,电解铝已建和在建产能超过1800万吨,当年消费126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此外,铜、铅、锌、钛也存在盲目发展与原料供应严重失衡的矛盾。[15]

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当前,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其主要表现:一是有色金属冶炼生产能力增长过快,能耗总量同比增加较多。二是产品单耗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例如,在氧化铝综合能耗、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铅、锌冶炼综合能耗等方面,国内先进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仍不小,且国内最好企业与最差企业的差距巨大。三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落后生产技术仍占有一定比重。截至2008年底,国内仍有落后的小预焙槽电解铝产能80万吨,炼铜产能30万吨,锌冶炼产能40万吨,落后烧结锅炼铅产能60万吨,环保不达标、能耗高的烧结机炼铅产能近150万吨。[16]四是结构调整退出机制尚未建立,难以有效淘汰落后产能,尤其是产业集中度低的铅锌行业,偏远地区的落后产能淘汰难度更大。五是政策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难以有效监管。[17](www.xing528.com)

4.国际金融危机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似有越演越烈之势,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首先,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大幅度“跳水”。由于铜、铝等主要有色金属具有衍生金融商品属性,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更大,价格下降势头比其他工业产品更猛。据对大中城市有色金属现货市场监测,2008年12月,有色金属价格继续较大幅度回落,尽管降幅有所减小。其中,铜、铝、锌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29574元、11928元、10125元,比上月分别下降13.67%、14.95%、1.44%,与上年同期相比,铜、铝、锌平均价格分别下降51.42%、35.34%、50.39%。[18]其次,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增长缓慢,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放缓。据统计,2008年1~12月,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增长逐月大幅度回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见图16-3)。与此同时,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也出现了大幅度回落,特别是在2008年11月,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增长只有0.5%。最后,有色金属企业库存增加,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造成有色金属行业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减少。而有色金属价格“跳水”,也造成国内企业购买有色金属产品持观望态度,制造业企业为消化库存尽量推迟购买,使国内有色金属产品销售不畅,经济效益严重滑坡。

图16-3 2008年有色金属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月度增长情况(与上年同期相比)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的数据整理。

国际金融危机对有色金属再生产业也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一是企业停产、职工放假、员工失业现象突出。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调研统计,目前再生精炼铜85%以上的产能处于停产状态,废杂铜直接生产铜材70%以上产能处于停产状态;再生铝和再生铅的停产产能分别达50%和60%以上。90%以上的企业存在裁员现象,30万人面临失业。二是企业亏损严重。近几个月以来,有色金属价格下滑直接导致废金属价格下跌,多数废旧金属价格一度下跌超过50%。据估计,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再生金属产业造成至少300亿元以上损失。[19]

1.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国务院颁布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现阶段有色金属产业在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改变,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支撑材料的地位没有改变,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关键材料加工能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引导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境外矿产资源。这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企业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有望提高。《规划》的重点是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一方面要帮助有色金属行业渡过眼前的难关,保证产业平稳发展;另一方面更要着眼于长远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市场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恰是企业间兼并重组的最佳时期。借助于《规划》的东风,有色金属企业间兼并重组步伐将加快,不但出现大型企业购并中小型企业,而且有可能出现大型企业之间的购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购并。如铝业公司与电厂的购并,实现铝电联营,甚至铝电煤一体化经营等。这样,将提高有色金属工业集中度,有望改变过去“分散化”趋势,有色金属工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2)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未来有色金属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集成创新转变,从关键技术引进向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推进技术、产品、装备更新换代,实现产业技术全面升级。《规划》指出,调整产品结构,满足电力、交通、建筑、机械、轻工等行业需求。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中国有色金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将集中体现在下述领域:优先研究和突破一批制约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重大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轻质高强结构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纯材料、稀土材料、军工配套材料等装备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

(3)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球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能够完全自给。在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今天,解决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短缺必须要有全球性视野,这就决定了中国有色矿业必须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特别是抓住当前国际资源价格下跌的时机,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获取境外矿产资源,力争在下一轮经济周期赢得主动权。经过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技术、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优势,在国际上具备了一定的相对竞争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还要谋求与国际跨国矿业公司合作竞争,在动态的合作竞争中不断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有色金属再生利用前景广阔,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利用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可以省去采矿、选矿过程,明显减少工业“三废”的产生和排放,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国内有色金属社会保有量和再生资源将迅速增加,循环利用这些废旧金属是未来有色金属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据统计,2007年铜、铝、铅、锌4种金属的再生利用量分别是200万吨、275万吨、45万吨、9.7万吨,共529.7万吨,占同期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2.4%,同比增长16.9%。有研究表明,再生铜、铝、铅、锌比其原生产品每吨平均节能3.328吨标煤、8.199吨标煤、1.360吨标煤、2.632吨标煤;平均节水734吨、70吨、223吨、143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420.5吨、29吨、98.7吨、45.1吨;少排放二氧化硫0.14吨、0.06吨、0.06吨和0.12吨。[20]照此计算,相对于原生金属生产,2007年再生金属产业节能约3000万吨标煤,节水17.7亿吨,减少固体废物排放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8万吨。推进有色金属资源再生利用,还可以充分发挥国内人力资源的优势,促进社会就业。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回收企业五六千家,回收网点15万个左右,从业人员1500万~1800万人。[21]因此,实施再生资源利用战略将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2.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是有色金属工业大国,但还不是有色金属工业强国,为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早日迈进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深化矿业体制改革,加大勘探投入。目前,矿业领域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型的“矿山企业”单一模式,只采矿不找矿,形成不了资源消费与补偿的良性循环。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加快矿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矿山企业与地勘单位的联合重组;积极探索建立矿业风险资本市场,设立勘探投资风险基金,大力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勘探领域。勘探投资风险资金不但可以支持国内的勘探工作,还可以支持在国外的勘探工作。与此同时,必须加大投入,对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给予优惠政策,包括增加地勘事业费、地勘专项经费、各种必要的补偿补贴等,财政提供中长期贴息或优惠贷款,设法减轻矿山负担,增强矿山造血功能,开展新一轮找矿,加强新矿山的开发力度。

(2)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积极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贯彻落实《有色金属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到“十一五”期末,淘汰环保不能达标的小型预焙电解槽(65万吨)和落后的粗铜(约50万吨)、粗铅(约100万吨)、锌冶炼(约90万吨)能力。注重利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科技基础建设。研究开发资金投入是持续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要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力争使企业筹措的科技发展资金每年增长幅度高于同期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科技基础条件包括研究试验基地、大型科研设施和仪器装备、科技信息等,是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有色金属行业要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依托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开发基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的数字平台,促进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推动科学研究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力培育有色金属行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开展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工作。

(4)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内有色金属资源条件禀赋低,对外依存度高。目前,在境外虽有年产近8万吨铜、6万吨铅锌的权益量,但与日本115万吨铜、韩国80万吨锌的权益量比有较大差距。[22]因此,大力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确保资源安全供应是必由之路。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制定“走出去”战略的具体实施政策,包括对海外资源开发项目简化审批程序,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外汇管理保障机制及建立中央各有关部门的协调机制。

(5)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健康发展。由于废旧金属回收利用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污染,特别是小而分散的作坊式回收企业和个体户的拆解、冶炼,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否则将影响再生金属行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抓紧制订《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明确制造商、进口商、零售商、消费者、回收者各方面的责任,明确付费机制和运行机制。同时,严格执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规,防止资源回收的二次污染。二是加快制定和完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加快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及重要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例如,铜、铝、铅、锌、贵金属等品种及家电、汽车的废料、废件分类技术条件;再生金属各品种分类的技术条件和标准等。三是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试点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园区管理法规政策,引导企业进入示范园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完善循环经济的统计、信息工作,掌握真实信息,为制定有色金属再生利用政策服务。

专栏16—1

有关部门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产业准入

2002年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制定了相关产业准入标准,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0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制止电解铝行业重复建设势头的意见》;2003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宏观引导,促进电解铝行业有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钨锡锑行业管理的意见》;200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2006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铅锌行业投资行为加快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2006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措施遏制铜冶炼投资盲目过快增长的紧急通知》;2007年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措施遏制铝冶炼投资反弹的紧急通知》,等等。这些文件从准入条件、土地、环保、融资、安全生产等方面不断强化控制有色金属冶炼环节的过度增长,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特别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发布了《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2006年6月30日)、《钨行业准入条件》、《锡行业准入条件》、《锑行业准入条件》(2006年12月22日)、《铅锌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3月6日)、《铝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10月29日),分别从企业布局、生产规模、工艺和装备、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对新建矿山和冶炼加工企业作出了具体规定。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整理。

参考文献:

刘学新:《当代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1950~2000)》,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王吉位、李士龙、尚辉良:《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几成“伤城”》,《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1月17日。

[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5年版,第25页。

[2]刘学新:《当代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3]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1950~2000)》,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4]刘学新:《当代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9页。

[5]刘学新:《当代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4页。

[6]刘学新:《当代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7]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2年版,第9页。

[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8年版,第39~40页。

[9]国务院办公厅:《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府网,www.gov.cn,2009年5月11日。

[10]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8年版,第77页。

[1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8年版,第18页。

[1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8年版,第14页。

[1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3年版,第10页。

[14]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2年版,第18~19页。

[15]熊必琳:《解析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人民网,2009年3月6日。

[16]熊必琳:《解析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人民网,2009年3月6日。

[17]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8年版,第28~29页。

[18]资料来源:中国有色网,www.chinania.org.cn,2009年1月15日。

[19]王吉位、李士龙、尚辉良:《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几成“伤城”》,《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1月17日。

[20]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5版,第28页。

[2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社2005年版,第28页。

[22]熊必琳:《解析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人民网,2009年3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