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1928年,哈特莱(L.R.V.Hartley)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传输(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的论文,区分了消息和信息。他认为“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将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算这种信息的大小。
1948年和1949年,香农(C.E Shannon)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即“通信的数学论”和“在噪音中的通信”提出了信息量的概念和信息熵的计算方法,并因此被公认为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948年,控制论(Cybernetics)的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教授出版了专著《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信与控制问题》,创立了控制论。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内容的名称”。
1975年,意大利学者郎高(G.Longo)出版了专著《信息论:新的趋势与未决问题》,并在序言中指出:“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它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是在事物本身。”
周戟教授对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和能量的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是人类认识客观的纽带。
借用一下维纳当初原创定义的变形、变换叙述,做个小结:“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
(二)信息的形态
信息一般有4种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图像。这4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照片被传送到计算机,就把图像转化成了数字。
(三)信息的特性
所谓信息的特性,是指信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信息的基本特性主要有普遍性、时效性、相对性、与物质不可分割性、可传递和干扰性、可加工性及可共享性等。
1.普遍性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只要有事物存在,就会有其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就存在着信息。因此,信息是普遍存在着的。
2.时效性 客观事物本身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因此,信息也在不断发展更新。因此,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时效性,在获取与利用信息时必须树立时效观念。比如李宏根据书面通知去参加学术报告,结果空等一小时,因为活动临时变更地点,而最新的电话通知因没带手机而没有接到。
3.相对性 客观上信息是无限的,但相对于认知主体来说,人们实际获得的信息总是有限的。由于不同认知主体有着不同的感知能力,对同一事物获得的信息是因人而异的。据说一个经营鞋子的公司,派两个营销人员到非洲调查市场。甲营销员调查后说,那里的人不习惯穿鞋,都光着脚走路,鞋子在那里没有销路。而乙营销员调查后说,那里的人不穿鞋都光着脚走路,如果往那里推销鞋,一定有很大市场。同样的信息得出不同的结论。公司采纳了乙营销员的建议,到非洲广为宣传,开辟鞋的市场,结果十分成功,获得很大利润。
4.与物质不可分割性 信息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式(如纸张、声波、电磁波、化学材料、磁性材料等)之上,不可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我们把这些以承载信息为主要任务的物质形式称为信息的载体。信息没有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符号等记录手段便不能表述,没有物质载体便不能存储和传播,但其内容并不因记录手段或物质载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典型的案例是中国古代的结绳记事、烽火告急和信鸽传书。
5.可传递和干扰性 信息能够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信息从时间或空间上的某一点向其他点移动的过程称为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必须具备信源(信息发送方)、信宿(信息接收方)、信道(信息媒介,实现信息传递功能的载体)和信息四个基本要素。信道对信息传递有干扰和阻碍作用。我们把任何不属于信源原意而加之于其信号上的附加物都称为信息干扰。例如,噪声就是一种典型的干扰。产生噪声的因素很多,有传输设备发热引起的热噪声、不同频率的信号相干扰产生的调制间噪声等等。
6.可加工性 信息可以被拆分或综合,扩充或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所谓信息加工,是把信息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如果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没有任何信息量的增加或损失,并且信息内容保持不变,那么意味着这个信息加工过程是可逆的,反之则是不可逆的。实际上信息加工由于人的因素鲜有信息内容保持不变的,因此都是不可逆的过程。例如,我们通过声卡记录声音,不论声卡是16位还是32位,记录的结果都会因为数模转换的精度而存在损失,不可能百分之百保留原声,这也是不可逆的过程。
7.可共享性 信息区别于物质、能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可以被共同占有,共同享用,也就是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但可以被信源和信宿共同拥有,而且还可以被众多的信宿同时接收利用。信息交换的双方不仅不会失去原有信息,而且还会增加新的信息;信息还可以被广泛地传播扩散,供全体接收者共享。比如中国航天载人成功飞行的消息在寻常百姓中已广为人知。(www.xing528.com)
(四)信息的类型
信息存在的范围极其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为了科学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往往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信息进行不同的划分。
1.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自然信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信息以及人类所生产的物质所产生的信息,包括生命信息(生物为繁衍生存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和行为,如遗传信息、生物体内信息交流、动物种群内的信息交流)、非生命物质存在与运动信息、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之间的作用信息等,比如瞬时发生的声、光、热、电,形形色色的天气变化、缓慢的地壳运动,冰山活动……
社会信息是指人类各种活动所产生、传递与利用的信息,包括一切人类运动变化状态的描述。按照人类活动领域的不同,社会信息又可分科技信息、政治信息、经济信息、军事信息、文化艺术信息和生活信息等。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是社会中构成要素和演化动力的重要部分。
2.消息、资料和知识 消息是关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情况的最新报道。因此,强调的是事物当前的动态信息,有较强的时间性,主要用于了解情况。
资料是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与社会现象的原始记录。因此,强调的是客观现实的真实记载,有较强的累积性,主要用作论证的依据。
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发现、发明与创造的成果。因此,强调的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普遍认识和科学评价。
3.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全信息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三位一体的总和,它们共同构成认识论层次上的全部信息。
4.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一次信息是指未经加工或略微加工的原始信息,如会议记录、论文、专著、统计报表等。二次信息是指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供检索用的信息,如文摘、书目、索引等。三次信息是指根据二次信息提供的线索,查找和使用一次信息以及其他材料,进行浓缩、整合后产生的信息,如研究报告、综述、述评等。
5.预测性信息、动态性信息、反馈信息 预测性信息是指事物的酝酿、萌芽等阶段产生的信息,它对管理人员把握事物的发展、及时采取有效决策至关重要。动态性信息一般是指在事物的发展、成长阶段产生的信息,为决策者及时掌握决策实施情况起到及时修正决策的作用。反馈信息是在事物结束阶段或者某一阶段完成后产生的信息。
6.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 动态信息是指时间性较强、瞬息万变的新闻和情报(如军事情报、新闻信息、市场信息、股票信息等)等信息。静态信息是指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相对稳定、固化的信息。
7.公开信息、内部信息、机密信息 公开信息是指传递和使用的范围没有限制、可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信息。以各种形式公开发表的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都属于公开信息。内部信息是指不能公开传播、只供内部掌握和使用的信息。机密信息是指需严格限定使用范围的信息。
8.常规性信息和偶然性信息 常规性信息是指反映在正常条件下的常规事件的信息,如国民生产总值信息、天气预报信息等都属于常规性信息。偶然性信息是指反映偶然的非常规事件的信息,如某地发生地震、火山爆发、飞机失事、动车相撞、大面积森林火灾等都属于偶然性信息。
9.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 固定信息是指通过对不断变化的大量信息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势所形成的各项原则、制度、标准、定额、系数等内容。流动信息是指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时间变化的信息,如市场价格信息、商品供求信息等都属于流动信息。
10.正式渠道信息和非正式渠道信息 正式渠道信息是指由正式组织发布并通过正式组织向外传播的各类信息,如官方新闻发布会、正式报告、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信息等属于正式渠道的信息。非正式渠道信息是指从正式渠道以外获取的各类信息。
11.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内部信息是指反映事物内部状态的信息。外部信息是指与特定系统有关联的信息。
正如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一样,对信息的认识应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方式、以不同标准来进行分类,是符合辩证法原理的。在不同研究领域,人们可以对信息作出更为恰当、具体、详细的分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