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历经沧桑,获得重视

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历经沧桑,获得重视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护理教育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在中国革命根据地,护理教育工作者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得到很大发展。全国护士学校大部分停办,校址被占用,设备毁损,资料流失,教师改行。

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历经沧桑,获得重视

二、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的护理教育 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各国的军队、宗教和西方医学的进入,我国的护理教育事业开始兴起。1884年,美国第一个来华护士传教士麦克尼奇(McKechnie EM)在中国率先开办护士训练班,可认为这是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开端。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女士(Johnson)在福州医院开办了中国的第一所护士学校,开始了较为正规的中国近代护理教育。至1915年全国由美英教会办的护校约36所,但受教育者奇少,有的班级仅2~3名受教育者。1912年3月,中国护士会在牯岭召开的第三次会议决定,统一中国护士学校的课程,规定全国护士统一考试时间并订立章程,同时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促使我国近代护理向初步规范化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1914年7月,第一届全国护士委员代表大会讨论并制定了全国护士学校的注册章程和护士会考文凭制度,目的是统一全国各地护士学校办学标准和提高护士教育水准。1920年10月,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建的北京协和学院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苏州东吴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及山东齐鲁大学五所私立大学合办了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受教育者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高等护理人才的学校。到1953年,学校共毕业263人,她们大多成为新中国护理界的中坚力量。1932年11月,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正式开办,这是我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开办的护士学校,朱碧辉任校长。1934年12月,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批准成立中央护士教育委员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护士教育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至此,护理教育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抗战时期,我国沿海省、市先后沦陷,许多护校被迫关闭或内迁。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专科学校在聂玉婵校长和王琇瑛老师的领导下,迁往成都办校,继续招收受教育者,培养高级护理人才。1946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ited Nation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ssociation UNRRA)在美国举办护士师资进修班,中国派出20名优秀护士赴美,为期4个月,这是中国护理教育史上第一次派出护士留学

中国革命根据地,护理教育工作者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得到很大发展。1931年,毛泽东朱德同志授意傅连璋同志在江西汀州开办了中央红色护士学校。1940~1946年期间,在延安中央医院基础上,共办了6期护士训练班,造就了一大批革命的护理工作者。

在1949年前,由于国内政治动荡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护理教育屡受挫折,发展缓慢。至1948年在中华护士学会注册的护校仅183所,培训护士约3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幅员辽阔的祖国4亿多人民的需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护理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战后经济建设对中级护理人员的大量需求,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决定将护理教育列为中等专业教育,由卫生部领导,制定全国统一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停办高等护理教育。1953年4月,北京协和高等护理专科学校正式宣布停办。1954年,卫生部决定将中专护理教育学制改为3年。1961年,北京第一医科大学再度开办护理系,招收在职护士进修大专学业,王琇瑛任系主任。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刚刚复苏的高等护理教育再次夭折。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护理教育事业备受摧残。全国护士学校大部分停办,校址被占用,设备毁损,资料流失,教师改行。但由于医疗工作的实际需要,不少医院自办护士班,使大批未受到正规专业训练的初级人员进入护理队伍,造成护理质量大幅度下降,中国护理教育与世界护理教育之间的差距拉大。

1976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护理教育重获新生。为迅速改善护理工作状况,卫生部在1979~1980年间先后发出《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和关于试行《中等卫生学校三年制医士、护士、药剂专业受教育者基本技能训练项目(草案)》,加强了对护理教育的领导与扶持。1980年南京军区总医院和上海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后改名为上海职工医学院)在国家卫生部和市卫生局支持下,率先开办了“高级护理专修班”。1983年天津医学院成立护理系。1984年1月教育部与卫生部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护理专业教育座谈会”,决定在国家高等医学院校内设置护理专业。首批成立护理系,开设护理本科专业的有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学制4~5年,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获准正式招收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随后,第二军医大学、协和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也相继获准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有外科护理、护理教育、创伤护理、重症监护及护理管理等。1995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正式成立,成为我国第一所国家重点大学护理学院。随后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及华西医科大学相继成立护理学院。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系率先获准护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首届招收护理博士生2名。至此,我国护理教育层次基本完整,同时也表明我国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结构正在逐渐提高和优化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统计,到2003年年底,全国共有255所院校开设护理大专教育,学制2~3年,2003年招生人数达50 092人,在校生人数为106 097人,毕业生总数达15 957人。开设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共133所,学制4~5年,2003年招生人数达11 233人,在校生共33 697人,毕业生共11 649人。开设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有30所,学制3年,2004年招生人数为210人。开设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有1所,学制3年,2004年招生2人。此外,全国各地还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成人在职高等护理教育,如自学考试学历教育、函授学历教育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护理人才。尽管近年来护理教育发展迅速,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具有高等护理专业学历护士的比例显著增长,但是根据社会对护理的需求,护士数量仍明显不足,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前每千人口护士数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据1996年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千人口护士数为8.15人,医护比为1∶3.4。而据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发布的“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注册护士135万名,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05,医护比为1∶0.695。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征求意见稿)统计数据,至2003年,全国注册护士队伍中,具有中专学历的护士占54.5%,具有大专学历的护士占24.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护士仅占1.3%,而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护士则是凤毛麟角。虽然与十年前相比,具有高等学历的护士比例显著增加,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护士队伍学历结构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要解决我国护理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根本出路仍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等护理教育的规模。

(二)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计划精神,护理教育以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护理人才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护理教育改革。改革的主要取向有以下方面。(www.xing528.com)

1.调整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时代要求 在对经济全球化、社会需求、学科发展趋势和新时期青年受教育者分析的基础上,许多学校调整了护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新修订的培养目标的总体特征是:①突出了护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②将护理人才的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统一起来;③强调护理人才可持续发展素质的提高和核心能力的培养;④重视护理人才专业人文精神的培养。

2.调整学制,体现护理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的实践特点,许多护理院校改变了以往沿用的医学教育5年制的学制模式为4年制,以学制改革带动教学的整体改革。

3.调整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一些院校打破传统的“老三段”课程结构,遵循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努力探索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为:①强化培养目标,淡化学科界限;②体现现代医学模式,减少公共基础课程比例,增加了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比例;③以护理为主线,突出整体人的概念,精简整合医学基础课,优化重组护理专业课程;④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⑤早期接触临床,重视专业能力培养。

4.编写新教材,体现时代需要 与课程体系改革配套,重新构建护理学科理论和技术体系,编写了一批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十五”重点规划教材。新教材展现了以下特点:①重构学科知识体系,②强化“三基”内容,③补充专业发展新知识,④融入学科人文精神,⑤重视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⑥提高可读性,⑦加强助学功能。

5.优化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围绕素质教育目标,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法,探索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有效培养受教育者能力和专业情感的新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实践反思讨论法、情境导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6.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 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研制开发了一批高质量的,与护理学课程配套的CAI课件,将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功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7.改革评估方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提出护理本科生的专业素质理论模型,围绕这一理论模型,从护理院校办学水平评价和护理人才专业素质质量评价两条线分别开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和运行制度。

8.扩宽教育渠道,加速护理人才培养速度 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办学方式大力发展护士的在职教育、学历教育及继续教育,为广大临床护理人员提高学历、更新知识结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限制,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护士队伍整体水平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教育形式:①开办全国性护理专业专升本自学考试;②争取国际各类基金资助,如有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与泰国清迈大学合办护理研究生教育;③在有护理硕士学位授予权院校开办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9.健全完善国家护士执业考试制度,促进护理教育发展 为了加强护理人员执业资格管理,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我国于1994年建立了护士执业考试制度,这是在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后,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护理教育改革,它对于加强护士管理、规范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和促进护理教育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