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对身心发展的影响及遗传因素的变化

教育对身心发展的影响及遗传因素的变化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身体的发育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因素的成熟程度确定了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与发展水平。遗传因素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因素会逐渐发生改变。⑤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减弱趋势。

教育对身心发展的影响及遗传因素的变化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

1.生长 生长(growth)指机体或细胞、各器官、系统从小到大的过程,并以形态变化来体现,包括数量的增多、体积的增大、重量的增加。

2.发育 发育(development)指机体及其组成的各个系统、器官形态的分化、完善、改变,与功能的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由遗传因素控制的程序。

3.成熟 成熟(maturity)指机体及其组成的各个系统、器官在形态与功能上达到完善的状态。

4.身心发展 身心发展(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指人从胚胎、出生、成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身体的发育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心理的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以及思维等;个性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及意志等。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身体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而认识、情感及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会影响身体的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作用

按照人的身心发展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这一理解,我们把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分为遗传、个体后天因素、环境、个体实践活动和教育五个方面。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heredity factor)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因素决定着人的主要形态特征、机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某些心理特征。遗传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遗传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因素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总是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和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先天失明的孩子绝不可能发展成为画家。而一个先天性耳聋的儿童,也不可能成为音乐家。

人的遗传因素和动物的遗传因素是不同的,它赋予人的发展以独特的优势。尽管人在初生时十分软弱,甚至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不如动物,但人的遗传因素,特别是大脑和双手却高明于动物千万倍。人类依靠自己特有的遗传因素,在环境、教育等其他因素影响下,可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进行各种独创性活动,培养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动物根本达不到的。

②遗传因素的发展过程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水平与阶段。人的遗传因素有一个发展过程,表现在人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功能的发展变化上。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因素的成熟程度确定了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与发展水平。如果让6个月的婴儿学走路,不但是徒劳的,而且也是无益的。同理,让一个4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是难以成功的。只有当身心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才具有学习一定知识与技能的条件与可能。

③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在构成人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影响。人的遗传因素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体态与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类型上,如神经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的差别。有实验证明,在思维活动方面,神经过程灵活性高的人比神经过程不灵活的人,在解决问题上可以快2~3倍。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才能及个性特征等的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2)遗传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作用的限度。

①遗传因素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遗传因素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人生来具有学习知识、技能等的条件,但不是生来就具有知识、技能的。离开一定的客观条件,遗传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就难以转化为现实性。

②遗传因素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自身是否处于常态水平有关。心理学家对大量未经筛选的人进行智力测验的结果表明,人类智力分布基本呈常态分布。这说明对于大部分处于常态水平的人来说,遗传因素对他们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对于处于常态两端各占2%~3%非常态水平的个体而言,尤其是有缺陷的人或低能儿来说,遗传因素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对超常儿童来说,虽然他们具备了他人一般不能超越的先天素质而具有发展的先天优势。然而,这一优势能否充分展现,则还要受其他条件限制。

③遗传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程度与发展具体功能的性质有关。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初级生理、心理功能,如眨眼、手腕活动等受遗传影响程度较大,而人的高级生理、心理功能,如认知活动受遗传影响程度较小。

④遗传因素本身可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而发生变化。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因素会逐渐发生改变。形态学研究表明,视觉输入的刺激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脑皮层的厚度、神经元的大小、树突分支的多少和视神经的粗细等。人类的生活经验也证明,人们如果长期进行某一方面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方面反应能力充分提高,如印染工可以具有强于一般人的颜色鉴别能力。这说明人的遗传因素具有可塑性,它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⑤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减弱趋势。出现这种趋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可能”变成了“现实”;二是随着个体的发展,影响发展的因素逐渐增多、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也趋向于高级复杂,故遗传的作用相对减弱。

2.个体后天因素 个体后天因素(individual acquired factor)指个体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身心特征,包括身体生长的健康状态、知识经验的积累水平、对外界倾向性的情感态度等。它既是前阶段发展的结果,又是影响后阶段发展的因素。就个体本身而言,它是处于不断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就个体之间而言,它又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个体后天因素赋予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是护理教育工作者应特别关注的因素之一。

(1)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与作用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常可发现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倾向。这是因为人总是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以及需要对客观环境作出反应。人们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倾向不同,对客观环境的反应也就不同。这种个体对客观环境的选择与作用方式,使每个人真实地生活在一个不同于全部客观存在的,带有个人情感、意志色彩的独特世界中,从而获得各不相同的发展。

(2)影响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自觉、自控能力。当个体的发展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时,个体就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在认识自身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二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个体后天因素赋予个体在一定条件下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

3.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先天环境即胎内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先天环境相比,后天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更为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是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根本条件。

(1)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环境使遗传素质的发展从可能变为现实。就人类而言,社会环境是使人成为社会人的基本条件。先天的遗传素质是否能适时发展,不是遗传本身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即环境决定的。“狼孩”的出现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限制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发展是不同的。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发展上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取决于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区,人的发展也有差异,这主要取决于社会关系。任何个体的发展都要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的限制。

③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我们常可看到生活在同一时代乃至相近生活环境中的人,其发展状况却不尽相同。这除了个人的天赋和是否努力外,还因为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表现为在人的一生中常会遇到许多不同的机遇,也表现在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事物,对于个人来说,总是具有多种意义的。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提供了认识与实践的客体,这些条件和客体对人类来说是可认识、可选择和可利用的。

(2)环境对人身心发展作用的限度。

①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变量。表现为:a.环境中不同构成成分对人的不同发展时期影响不同,如童年期,自然环境、小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进入青年期,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相对增强。b.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而相对减弱。c.随着个体活动能力大小而变化,如童年期,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环境因素变化不大;青年期,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扩大,环境因素变化程度就较大。

②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性质上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是一种自发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方向可能是一致的、协调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互相矛盾的。

4.个体的实践活动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要通过个体的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个体实践活动(individual practical activities)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个体实践活动的构成和对发展的作用。从活动水平上看,人的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理活动是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最基本需要的活动,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是人的心理、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是个体认识外部世界和认识并构建自己内部世界的过程,具有控制主体活动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是人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人的生理、心理活动渗透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受到生理、心理活动的支持与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就不断提高。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随着人的发展,活动的作用越来越大。

(2)影响个体实践活动对发展作用的因素。个体实践活动对人发展的影响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活动对个体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对于发展中的个体,过高或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发展。只有既高于个体发展的现有水平,又是个体有能力进行的,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的活动,才能有效促进个体的发展。

②活动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度:活动的目标越明确,步骤越清晰,手段越具体,活动主体越易从结构上把握活动。这种把握有助于个体学习的迁移和思维逻辑的形成。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只有通过一定量的重复,才能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与技巧,并把思维的重点转向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活动的结构本身,进而内化为相应的思维结构。

③个体在活动中的自主程度:个体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即被动应答、自觉适应及主动创造。被动应答是个体对外界刺激所作的应答性反应,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小。自觉适应是个体主动接受、理解活动的目的、要求,自觉参加活动,为完成活动任务调动自己的潜在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主动创造是个体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提出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在活动中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活动中个体自主程度越高,对个体发展影响越大。

④活动的成效及个体对成效的感受:如果活动在个体努力下获得成功,个体可由此感受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激发更高水平的需求。而需求水平的提高正是推动个体发展的内部动力。如果活动结果失败,可能会导致个体消沉,丧失信心,但也可以使个体成熟、坚强,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目标、策略,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活动的最坏结果是虎头蛇尾,没有结果,对发展只会起到消极影响。

5.教育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包含着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相互作用的特殊活动因素。这种活动的特点是它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而服务,为影响受教育者成长而精心设计,充满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因此,教育有可能对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教育是对个体发展方向的引导。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按照一定培养目标来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并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负责进行。因此对个体的影响力更加集中、持久,对受教育者更易发生作用,它能够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与价值选择。

②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教育能对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撷取其中对个体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克服或排除不利于个体发展的消极因素。教育可以为遗传素质的充分发展提供最大可能性。教育还可以根据不同个体已有的发展水平,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快个体的发展。

③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在短期内达到当代社会对人的要求。由于教育者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他们了解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育过程是经过科学组织的。因此,教育促进人身心发展的速度与效果是其他活动不可比拟的。

④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不仅传授给个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形成个体的一定品质与能力,如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控制和选择能力。这些品质与能力是个体今后发展的基础,又是个体继续发展的条件。

(2)教育对人身心发展作用的限度。教育本身并不能保证对人发展主导作用的实现,因为它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www.xing528.com)

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受到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不同的时代,教育发展的程度不同,对人的影响也不同。另一方面,当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在对受教育者要求不一致时,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甚至被抵消。

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受年龄阶段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小,即儿童期以前受家庭影响较大,而青年后期,自我意识形成并成熟后,自主选择能力增强,也会影响个体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或排斥。

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作用大小不同。一般表现为对智力的影响较大,对身体、思想品德方面影响相对较小。

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受教育本身水平的影响。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的教学水平、学校的科研与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

(三)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般规律,教育者必须了解并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如身体发展是遵循自上而下和从中心到边缘方向进行的,记忆的发展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

人的身心发展又是有阶段性的。在前一阶段内准备了向后一阶段的过渡,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先是表现为数量的变化。而后由量变到质变,将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了教育与教学工作必须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由于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年龄特征,教育工作在确定教育的具体任务、内容和方法时,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着眼于发展,不迁就受教育者的现有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个体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一种是个体尚未完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在指导下,借助他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智力任务的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过渡阶段称“最近发展区”(proximal zone)。他认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就在于把握“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观点,教育应立足于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内,不断向受教育者提出高于其原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2.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从整体上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例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期,即出生后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个体身高、体重的发展较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成熟度是不同的。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较高发展水平,而有的方面则需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例如,人体的神经系统成熟在前,骨骼系统居中,生殖系统最后成熟。

认识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实践已证明:在受教育者智力、品德发展的关键期,给予合理的教育与良好的环境影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表现为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是相同的。但是,还应看到,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完全相同,在每个个体身上作用大小不同、性质不同,以及个体主观努力的不同,身心发展的速度、水平是有差异的。例如,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个体的个性、品德会有很大差别;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个体发展。

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个体发展的稳定性,掌握每一阶段中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规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时,教育还须重视身心发展的可变性,通过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发展的可变性,促使个体有较快、较大的发展。

4.身心发展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共同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基本相同的变化过程,具有某些典型的、本质的一般特征。但由于遗传、环境与教育及其主观能动性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身心发展上又存在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

(1)不同个体的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例如,两个同为8岁的儿童,一个儿童的抽象思维已有了很好的发展,已经能掌握数的概念,利用概念进行运算,而另一个却不能脱离实物进行运算。

(2)不同的个体的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同。例如,有的受教育者计算能力很强,但文字表达能力却很差,而另一些受教育者则相反。

(3)不同个体所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如相同的年龄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个体发展的共同特征,遵循共同的发展规律,面向大多数施教,又应充分重视每个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与不足,选择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得具有各种个别差异的受教育者,都能各尽所能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1.人生阶段的划分与年龄特征

(1)人生阶段:根据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材料和教育实践经验,个体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基本阶段。①婴儿期:出生~1.5岁;②幼儿期:1、1.5岁~6岁,童年期6、7岁~11、12岁;③少年期:12、13岁~15、16岁;④青年期16、17岁~25、30岁;⑤成年期:25、30岁~55、60岁;⑥老年期:55、60岁~死亡。

(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age character)是指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但区别于其他阶段的,而又是同一年龄个体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

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青年期时限较长,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分别相当于高中(或中专)、大学以及大学后教育或工作初期。青年期是人生的定向阶段,个人的世界观、职业和婚姻等重大问题都将在此期决定。青年期的总体特征是社会化基本完成,身心两方面达到成熟,对社会、人生和自己均有深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自我意识成熟,能独立选择自己的未来。在此期间形成的基本品质与个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①身体发展特征:生理发展已达到成熟状态,发展速度又进入平稳期。身高、体重、胸围及肌肉已接近成年标准,骨化在此期完成。体态均匀,体现出一种青春美。青年正处于非常关心自己体态变化,即所谓“第二镜像阶段”。由于性功能的成熟,他们萌发了积极接近异性的意念。

②心理发展特征:在认知方面,青年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并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思维具有了更大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已形成基本的认识风格、知识结构和世界观。他们开始认识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意义,认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开始设计、寻找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实现理想的现实途径。青年的自我意识到晚期已成熟,自我认识的广度,自我评价的深刻性、概括性、客观性及独立性有明显的提高。自我体验更加丰富深刻,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设计能力。青年的情感丰富、细腻,情感体验错综复杂,向往热烈的情绪生活,在表现上具有心境化与文饰、内隐的特点。青年对美有强烈的需求,是体验美、发现美的重要时期。青年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及坚韧性有很大的发展。

③活动发展特征:青年活动的特点是社会性、自主性和多面性。青年期个体开始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追求时代的变革,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历史感,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急于求成而容易导致失败。青年的活动已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也是青年全面体验人生的时期。青年已能够独立设计自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

(2)青年期教育。护理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处于青年阶段的受教育者。由于青年已具备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教育者除了向受教育者传授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受教育者学会选择,正确处理人生定向阶段的主要问题。

①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是青年受教育者学会选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青年在自我认识上存在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导致青年自我评价容易出现偏差。容易看重自己的长处,忽视自己的短处;容易看社会消极面多一些,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为社会尽责。因此,要指导青年以时代、社会为背景,用发展、辩证的观点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人的社会属性与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实现的可能性结合起来,树立既远大又可行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前进。

②树立事业心,提高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事业心是一个人奋斗不息的强大动力。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事业中才能实现。教育者要帮助青年受教育者确立强烈的事业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受教育者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意识与能力,这是受教育者走上社会并取得成就的实力保证。

③加强意志磨炼,提高心理承受力。能否经得起挫折与失败的考验,是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要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战胜自身软弱,不好高骛远、不羡慕虚荣,自觉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埋头苦干的耐心,保持不断创造的欲望。

④正确处理友谊、恋爱及婚姻的问题。这是青年生活中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生能否幸福的重要保证。青年期是最需要真诚友谊的时期。在处理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时,他们需要友谊的支持与帮助,需要与朋友交流内心的体验。友谊也可促使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形成。教育者要注意利用青年这一心理需求,在受教育者集体中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情和丰富的精神交往,形成团结互助、充满活力的集体,让受教育者在这样的集体中体验爱,并学会宽容大度地处理人际关系,奉献自己的爱。能否合理美满地解决恋爱与婚姻问题,对今后的人生阶段会带来影响。教育者要教育青年在校期间应以成为国家的合格人才为第一任务,同时也要关心、指导婚龄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道德观,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友谊与爱情的关系。

核心提示

教育(education)作为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自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于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可界定为: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pedagogy)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两大功能——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其中,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都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实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包含着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相互作用的特殊活动因素。这种活动的特点是它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而服务,为影响受教育者的成长而精心设计,充满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因此,教育有可能对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习目标评价

1.名词解释

(1)教育

(2)教育学

2.简答题

(1)简述教育与人的关系。

(2)社会各子系统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何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