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县女子民兵防雹连:关山降魔,共护数万亩农田

陇县女子民兵防雹连:关山降魔,共护数万亩农田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山降魔看巾帼——记陕西省陇县女子民兵防雹连陕西省陇县古称陇州,由于关山纵横全县南北,特殊复杂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这里为冰雹的多发区和重灾区。从此,陇县有了一支专门防雹的女民兵队伍。这一夜,她们共发射炮弹80余发,防区内数万亩农田未受损失。原宝鸡市委书记冯波事后一路察看灾情到陇县,称赞女子民兵防雹连是“正规军”,当场给她们奖励了3万元。

陇县女子民兵防雹连:关山降魔,共护数万亩农田

关山降魔看巾帼——记陕西省陇县女子民兵防雹连

陕西省陇县古称陇州,由于关山纵横全县南北,特殊复杂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这里为冰雹的多发区和重灾区。

据史料记载,从汉初平帝四年(193)至今,已发生冰雹万余次,其中明朝成化八年(1472)7月的一次冰雹,雹粒大如牛,将山包震裂。

冰雹成了陇州百姓的灾害和恶魔。

自从有了冰雹,也就有了防雹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中期组建的女子民兵防雹连,27年所创造的业绩,在陇州大地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她们发射炮弹7.5万余发,击溃冰雹690多次,减少损失3.45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县财政收入的12倍……

联合国官员金玛丽·考博士称赞她们为“敢与雹魔抗衡的女英雄”。

荒山野岭 道路崎岖

风吹日晒 寂寞难耐

12座高山 12个炮点

陇县有大大小小的山头3249座,预防冰雹的高炮就分布在其中。

1974年5月,48名平均年龄只有17岁的女青年,告别父母的宠爱,离开温馨的家庭,参加了女子民兵防雹连。从此,陇县有了一支专门防雹的女民兵队伍。

第一次出门,第一次远离父母,展现在她们眼前的是:12个炮点设在12座高山之巅,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一门高炮、一口铁锅、两间简陋的土坯房和5块床板,这就是她们的家。

炮点山高路险,行走艰难,姑娘们硬是将高炮、粮食和生活用品扛上了山。

与荒山野岭、寂寞艰苦为伴,在方圆百十里没有人烟的山峰上,姑娘们5人一个炮点,安了营,扎了寨。

在炮点,从很远的地方背回来的水里充满了沙石、泥土、甚至牲畜的粪便,她们只好将抬回的水沉淀澄清后饮用;没有蔬菜,她们挖来了野菜。在许多炮点,一二十天吃不上菜,是很平常的事。晚上没有电,姑娘们就在黑黢黢的高山上讲故事、说笑话、数星星……

防雹阵地上的生活十分艰苦,不仅要忍受烈日烤、山风吹、暴雨淋的煎熬,有时还会遇到毒蛇的偷袭。

有一次米家山炮点的5位女民兵防雹作业完刚回到宿舍,还没有来得及换去被暴雨淋湿的衣服,便发现一条毒蛇盘在屋梁上,姑娘们顿时吓得喊爹叫娘,瑟瑟发抖。大家只好抱成一团,互相壮胆,眼睛盯着毒蛇,一直到了天亮……

高山峻岭,道路崎岖,姑娘们吃粮要去村里背,做饭的柴火要到十多里外的山林捡。特别是每年的5月至10月份的防雹期,在整整6个月的时间内,她们每天都得坚守在阵地上,密切注视着头顶上的风云变幻,随时准备向雹魔开火。

十七八岁,正是人生的花季,而这些山里姑娘,却长期呆在荒无人烟、远离家乡的高山之巅,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与天斗战灾魔”的重任。冬去春来,她们一茬接一茬地坚持了整整27年。

从1974年5月至今,1000多名女民兵中,在炮点上呆得最长的6年,最短的也有3年,没有一个人叫苦怕累,没有一个人退却畏缩。

电闪雷鸣 黑云翻滚

辨雷识雨 观物知天

五人一门 炮半年守着山(www.xing528.com)

姑娘们一年中有180多天要在山上度过,围绕着训练,不怕苦和累地实战,一件件动人的故事,让人听了肃然起敬……

为了尽快掌握高炮操作技能和气象知识,每年上炮点前,连队都要集中一个月时间进行封闭“临战”训练。到炮点后,各炮点除定期进行常规训练外,还要组织进行强化训练。

王陇艳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1993年4月参加高炮训练时不慎被炮管砸伤头部,顿时鲜血直流,不省人事。到医院后,刚住了一天她就待不住了,反复对前来看望的县人武部和气象局领导说:“训练时间这么紧,叫我躺在医院,上了山咋打炮!”硬是头缠绷带,回到了训练场。

防雹靠的是体力和技术。为了练体力、练技术,姐妹们互相比赛,白天摸爬滚打,做俯卧撑,掰手腕,举杠铃。晚上回来学习三七”高炮的操作技术、故障排除技能以及冰雹预报,看天测云、看风识天,辨闪电、听雷声、观物象、识天气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是陇县的一句谚语。它说明山区变幻无常的气候和冰雹灾害的突发性。为此,经过多年多人的摸索积累,她们总结出了“黑云红梢子,必有冰雹子”“恶云伴黄风,冰雹来势凶”“早晨露水大,后晌冰雹下”等预测经验和“六打两不打”的防雹要领。

去年7月的一天晚上,天气阴沉,西北远处隐隐约约传来闷雷声。“今晚可能有情况!”已经在山上打过5个年头冰雹的班长朱引娟对大家说:“咱们得做好准备。”5位姑娘便和衣躺在床上。凌晨1点过后,雷声越来越近,姑娘们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刚奔向炮位,铜钱似的雨点跟着落了下来。

“十雨九雹”。以往每次打雹,几乎都是在白天。夜晚打雹,对她们来说可是头一回。雹云的准确方位在哪里?范围有多大?颜色什么样?这些白天一眼就能看清的问题,现在什么也看不清。

“一发炮弹要98块钱呐,咱们千万不敢乱打啊。”夜雨山风中,姑娘们一边仔细地辨听每一声雷响,分析每一道闪电,一边精心选择射击时机和方位。这一夜,她们共发射炮弹80余发,防区内数万亩农田未受损失。

早、快、准、狠是防雹的必然要求,姑娘们练装弹速度、练瞄准发射、练精确打击,炮点上的女民兵个个都是神炮手和“拼命三郎”。

1993年5月28日中午,一片强劲的雹雨云团自北方向南翻滚着直扑陇州大地,姑娘们整整作业了8个小时,战斗至深夜12点,把2000余发炮弹准确地射向厚重的云团,使挟裹在浓云里的无数冰雹化成一场酣畅的大雨。年仅18岁的装弹手阎小莉,只顾装填炮弹,却不知手指什么时候被炮弹砸破,打完炮后,才发现竟有100多发弹壳上留下了她的斑斑血迹。那一天,陇县邻近的六盘山至关山一带遭受冰雹袭击,上百万亩农田作物被毁,重灾区粮食颗粒无收,但地处灾域中央的陇县却受灾最小,灾情最轻。原宝鸡市委书记冯波事后一路察看灾情到陇县,称赞女子民兵防雹连是“正规军”,当场给她们奖励了3万元。

辞掉工作 推迟结婚

女承母业 只求奉献

两代女民 兵都与山结缘

有多少防雹姑娘,就有多少奉献之歌。

第一批走进石岭炮点的女民兵杨转娥,17岁上山,直到嫁人成家才下山。她驻守在荒山野岭,吞咽艰难困苦,搏击狂雨雹魔,在炮点一干就是5年多。1997年和1999年,她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到防雹连,大女儿李小娟已当了班长,小女儿李小红成了连里的“神炮手”。像李小娟、李小红这样的女承母业的,连队就有20多对……

在曹家湾三里营村,我们见到了“老炮手”曹粉艳。在炮点时,未婚夫的母亲去世,家里无人做饭,多次上山催促她结婚。她却说:“班长没有合适人选,走了放心不下!”婚期一推再推,直到培养出了新的骨干,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战友。举行婚礼前,她把炮点的姐妹们请到家里照了一张合影像,与结婚照并排挂在新房里。

李建华所在的峰山炮点,就在距她家打麦场500多米的山头上。1998年7月的一天,李建华看天气晴朗并且预报无雨,便同家人一起将8亩责任田的小麦摊开碾打。不料午后,天气突变,顿时黑云压境,电闪雷鸣,她意识到又是一场雹灾来临。身为班长的李建华二话没说,扔下工具直奔炮点。她刚刚指挥姐妹们准备就绪,象征着降雹的狂风暴雨已经来到。她果断地组织全班人员一口气发射了近百发炮弹,终于避免了一场雹灾。但她家的麦子被雨水冲出麦场,损失一大半。

女民兵王红霞从小由奶奶抚养长大,在最紧张的夏收防雹期间,传来奶奶去世的噩耗。为了防雹减灾,让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少受损失,她始终坚守在炮位,只是流着满面泪水朝着村庄给奶奶磕了三个头,表示悼念。

女民兵们这种“甘献青春降雹魔,造福陇州百姓兴”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陇县姑娘们积极踊跃参加女子防雹连。女民兵胡小莉辞掉城里月薪600元的理发工作,拿着60元的补助,在海拔最高的张这山炮点干了整整6年。县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刘欣荣被女民兵们的事迹所感动,毅然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主动报名来到女子高炮连,勇敢挑起了连长的重担。

巍巍关山,说不尽陇县民兵女子高炮连战天斗地的动人故事;滔滔千河,唱不完女民兵们忘我牺牲的奉献之歌。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陇县人民防灾造福,在关山之巅奏响了一曲时代的凯歌,在陇县人民的心中铸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女子民兵防雹连先后有30多名女民兵入了党,担任了县乡村干部,100多人成为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有10人被省、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连队被兰州军区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去年10月,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原载于《西北民兵》2001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