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模范石志光
一位烧过锅炉、管过澡堂、当过搬运工的普通工人,一个家庭收入不足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回族群众,历尽艰辛,矢志不移,以可融坚冰的火热情怀,23年如一日铁心拥军,把党的温暖和人民群众的厚爱,送到西安驻军的每一座军营,送到军营官兵的心坎上。
他就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陕西省西安市“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学雷锋先进个人”、西安石油化工总厂原油车间回族工人石志光——一个平凡而高尚的人。
炎夏寒冬算个啥?征程漫漫算个啥?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部队官兵还需要些啥?”
1979年春,神州大地再掀学雷锋热潮。因为没有放映设备,驻军某仓库领导为新战士看不上电影《雷锋》而焦急不安。
“回族群众把电影《雷锋》送来了!”3月5日下午,庙后街回族青年石志光在官兵的簇拥中,推着自行车满面春风地走进营区。
营区操场坐满了官兵和家属。“向雷锋同志学习!”“亲人解放军是咱回族兄弟的贴心人!”当石志光精心制作的30多幅幻灯片划破夜幕,突然映现在官兵眼前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1989年,社会上跳舞成风。驻西安闹市区的某仓库不少官兵经不住霓虹闪烁的诱惑,不惜违纪越墙往外跑。旧办法不行,新办法不灵,部队管理难度很大。(www.xing528.com)
“有啥需要我帮忙的?”石志光找到仓库教导员李志远问。打从为这个仓库放了一场电影,石志光就和官兵们建立了密切关系。每逢节日、工休,他总要来看看官兵,嘘寒问暖。“我给想想办法吧。”临走时他说。
适逢工休日。吃完早饭,石志光就揣上刚刚发到手的44元工资,蹬上那辆老“永久”出发了。他头顶骄阳,骑车40多分钟到了电影公司,花了30元钱租来《邱少云》《冰山上的来客》两部故事片,又上新华书店,用剩下的钱精心选购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生》等多本有关青春、理想的书籍。傍晚,当石志光带着这些精神食粮走进营区时,官兵们被健康向上的军营文化吸引住了。
“我总是想,部队官兵还需要些啥?”23年来,石志光情注军营,心贴战士,把爱国拥军工作做到细处,做到实处。他与西安20多家驻军单位建立了联系,每逢元旦、春节、“八一”、国庆等大大小小的节日,他都要特意带上自家制作的回族小吃,到各个部队放电影慰问子弟兵。他特别注重把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融会贯穿在拥军活动之中。新兵役制度颁布后,有关政策就立即出现在他的幻灯片中;“双争”评比结束了,优秀战士的名字就上了银幕;退伍工作开始后,转业退伍官兵搏击经济大潮的典型事迹就立即通过映前广播,回响在军营的上空。
“从天南海北到部队,新战士对环境不适应。我得去看看他们!”1997年1月7日,大雾弥漫,朔风凛冽。天刚麻麻亮,石志光就用自行车驮上20斤羊肉和回族小吃黄桂柿子饼、粽子、甑糕,带上特意租来的新片《中国穆斯林》和故事片电影《战斗里成长》,走向某炮兵工程学院勤务大队。
石志光的家在城西,部队驻地洪庆镇在城东郊区,往返100多里地。石志光骑车5个多小时,雾才慢慢散了,他突然发觉走错了路。“决不能耽搁了到部队的时间。”他想。他按老乡的指点,抄近道来到灞河岸边。冰河潺潺,寒风呼啸。一座只有两脚宽、架在几十米高处的独木桥在寒风中晃荡,单人通过都很危险,更别说推着自行车过桥了。石志光把心一横,连带东西把上百斤重的车子往肩上一扛,颤巍巍地跨上了桥。
“你不要命了,跑到这里耍二杆子来了!”“啥事嘛,这么紧急?”桥下寒光闪闪,桥头惊呼阵阵。石志光头脑“嗡嗡”直响,风吹着身子摇摇晃晃,几次差点掉到河里。他屏息咬牙,像走钢丝一样,一寸一寸地往过挪。终于到了桥头!他双腿一软,连人带车瘫软在地,浑身棉衣都湿透了。得知石志光是为部队送慰问品时,过路的群众对他的拥军精神赞叹不已:“了不起,如今还有这事!”“这样的活雷锋可真是不多见呀!”
(原载于《人民军队报》2002年2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