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村里第一人
在黄河金三角的陕西省府谷县,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前石畔村,被誉为“陕北第一村”。一提起“第一村”的发展史,人们都不会忘记民兵连长张候华和他的40多名“兵”。现在,全村固定资产发展到3200万元,户均固定资产2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200多元。
1970年3月,年仅24岁的张候华担任了民兵连长。从此,他带领一支40多名青年民兵组成了农田基建专业队,大战墩梁山,一边劈山造田,一边进行军事训练,每天平均干活14个小时。经过一年多的苦战,这支青年民兵突击队削平三道梁,填平两条沟,新建了三个抽水站,造地206亩,使前石畔村人均增水地六分。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张候华主张把集体的财产留下来,发展集体经济。这年3月,他提出要在县城修建一座旅馆的方案,群众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也有担心的,一时众说纷纭。不少人劝他“咱庄稼人种地是本分,开旅馆不是咱办的事”。张候华耐心地给群众讲道理、算细账,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他提出的方案,他便带了140名青年民兵奋战在工地。为了缩短工期,早日建成旅馆,他把民兵编排编班,干活不分昼夜,晚上挑灯备料,白天上砖砌墙,一天只能睡上四、五个小时,但从来没有人叫苦叫累,从来没有人离开过工地。经过民兵们109天的昼夜苦战,首家村办旅馆——新桥旅社在县城拔地而起,屹立在黄河大桥桥头。旅馆当年就投入使用,收入达8万元。群众看到了旅社的收入,尝到了办企业的甜头,积极性更高。在张候华的率领下,前石畔又相继兴办了砖瓦厂、涂料厂、建筑队等8个企业。
举世瞩目的神府煤田的开发,给黄土地的经济起飞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更多的改革者开阔了视野。在这个时候,前石畔的民兵和他们的连长张候华心中却暗暗合计:煤田开发需大量的水泥,本地既有充足的原料,又有国营水泥厂的技术指导,办个水泥厂是很有前途的。他经过反复的考察论证和技术咨询,决定投资43万元,建一个年产7000吨的水泥厂。说干就干是张候华和民兵连一贯的作风。1984年10月23日,一座年产7000吨的水泥厂耸立在孤山之巅。厂子投产后,每年给村里新增产值62万元,为村里创利130多万元,使前石畔的经济实力大幅度上升。1988年,民兵连带领群众扩建了一个年产4万吨的水泥厂,每年可以实现税利100万元。如今,前石畔村有大小企业18个,基本形成了以水泥厂为龙头、各种建筑材料成龙配套的生产体系。
以民兵起家的前石畔村富得出了名。张候华的名字也众人皆知,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艰苦创业的汗水先在自己身上流,发展市场经济的甜头留给群众尝。”几年来,前石畔村不断支援外地、支持本县建设。1991年,南方水灾捐款1万元,县上集资办学资助2万2千元,去年县城修地方公路捐款5万元。近年来,先后给国家、集体、个人捐款达25万元。(www.xing528.com)
集体经济壮大了,张候华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福利事业。1990年以来,村里投资74万元,兴建了一座综合办公大楼,除了办公室、会议室、荣誉展览室外,还办起了青年民兵之家、文化室、电视室、游艺室、老年人活动室、农民业余党校,使全村群众在劳动之余都有活动场所。1992年,村里投资8万元,新修了浴池,并配备专人负责服务工作,供全村群众免费洗澡。现在,前石畔村实行了五个免费。即:儿童、学生免费入托上学(上大学者村里年补助2000元)、老人每年免费旅游一次,男女结婚可以享受免费旅游,全村群众免费参加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和免费医疗。今年又给每户村民配发了煤气灶。张候华还特别关心烈军属的生活,从1981年起,每年拿出9000元作为全村9户烈军属优抚款。
20多年来,他作为民兵连长,始终不忘本行,任何时候都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民兵建设。用他的话说,我们前石畔是靠民兵起家的,不抓民兵工作就丢掉了优势。20多年来,前石畔民兵连一直是省、地、县先进民兵连,是陕西省标兵民兵连。张候华是省优秀民兵连长标兵,同时受到国防部的通报表彰。群众称赞:“前石畔民兵个个都是好样的。”
闪光的业绩,过硬的作风,使前石畔民兵连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拥戴。张候华这位民兵连长的事迹在中国企业风采录一书中被誉为“陕北第一村、陕西第一人”。
(原载于《中国民兵》199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