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榆林治沙女民兵:大漠巾帼绘小康

陕西榆林治沙女民兵:大漠巾帼绘小康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漠巾帼绘小康——记自强不息的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连队小档案: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1974年成立以来,29年扎根大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治沙造林,为改变当地沙进人退的历史、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没到陕西榆林市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就远远听到了这首“信天游”。女儿不负母亲一片心,成为治沙连闻名的植树能手和治沙标兵。

陕西榆林治沙女民兵:大漠巾帼绘小康

大漠巾帼绘小康——记自强不息的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乡治沙民兵

连队小档案: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1974年成立以来,29年扎根大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治沙造林,为改变当地沙进人退的历史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连队先后被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国家林业部命名表彰为“新长征突击队”“三八红旗单位”和“绿化祖国突击队”;1993年,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授予“治沙英雄女民兵连”荣誉称号;2002年,被全国绿化委、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表彰为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被总参、总政表彰为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连队代表曾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国家和军委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联合国环境专家高度称赞她们的治沙成果。

三十里黄沙满天吹,  七十里路程到连队。
半个月种树十五回,  连队四年咱不后悔。

还没到陕西榆林市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就远远听到了这首“信天游”。高亢悠扬的曲调,是对一茬茬治沙姑娘们与风沙搏斗的巾帼壮举的诉说。29年来,这个连的女民兵先后推平沙丘800多座,打井15眼,修引水渠35公里,在人迹罕至的毛乌素沙漠开辟出2万多亩“沙漠绿洲”。如今,33条长12.5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如一排排的绿衣将士,护卫着陕北革命老区的家园,成为“再造秀美山川”、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幅绚丽画卷。

面对肆虐的风沙,姑娘们奋起造林,保卫家园,凭着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展开了一场环境生态建设大战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补浪河乡,80%的土地为流动沙丘。在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风刮沙来睁眼眼难,庄稼苗苗长不全,压咱地呀埋咱房,讨口口饭呀离家乡……”沙夺良田,曾经让许多乡亲无奈地走了西口。

1974年春,在党中央、毛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下,54名女青年打起背包,开赴风沙肆虐的大水湾,组成了“长城姑娘治沙连(治沙女民兵连前身)”。在这里,她们用3辆架子车、40把铁锹开始了搏战风沙的艰难历程。

最初的日子,在沙地挖树坑,挖出一锹,又被细沙填平,三尺见方的坑往往要用1个多小时。可一刮风,挖好的树坑又都被沙子淹没了,她们不得不从头再来。这样日复一日,也不知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苦心人,天不负。”一年后,3万多株白杨树终于长出了鲜绿嫩芽,这给姑娘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希望。从此,绿色从她们的梦中洇染开来。

连队荣誉室里,有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邓颖超妈妈拉着一位女民兵的手,亲切地交谈着。她叫席永翠,是治沙连第二任连长。如今,已两鬓斑白的席永翠凝望着照片,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治沙连成立时,只有18岁的席永翠向家里哭着、闹着要参加。她治沙栽树是一把好手,许多树苗都是经她的手起死回生的,他成了连队离不开的“女把式”。1979年,作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三八红旗手”,她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邓颖超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邓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与沙漠搏斗可得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呀!席永翠坚定地回答:“等我老了,就把孩子送去治沙。”今天,已在榆林市园林局工作的席永翠兑现了当年的庄严承诺,先后把3个外甥女、两个侄女送到了原来自己治沙的大水湾。

马尔桃沙梁、小长壕沙丘……记者踏访治沙连洒满汗水的战场,每座当初的荒丘都留下了治沙姑娘们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故事。

张列爱,人称“铁姑娘”。当年连队所有重体力活全由她一人承担。拉土压沙,需要3个人,她却只用一个副手;打机井时,两个人抬不动的水泥管,她一人扛起就走。可现在,搏击风沙中落下的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沙眼等疾病长期缠绕着她。出嫁后不能在治沙连战斗了,张列爱在自己的家周围承包了千亩荒坡,种上了侧柏、沙柳等。她先后把女儿马金梅、马青梅送到治沙连。女儿不负母亲一片心,成为治沙连闻名的植树能手和治沙标兵。1993年大女儿治沙有功,被征召入伍,成为从沙乡走出来的女军人。2000年7月,小女儿马俊梅初中毕业了,张列爱打算把她也送到民兵连治沙,女儿当场急了:“把我送到那沙窝窝里有甚出息?”张列爱找出了当年治沙种树的照片,对女儿讲述着祖祖辈辈受沙害的苦和自己走过的路。小女儿哭了,说:“妈,我去!”现在,张列爱已经当奶奶了,她给小外孙起的名字叫“苗苗”。

现任连长边振林,入伍前就在治沙连当过连长。1998年底退伍后,她先后在兰州和西安办起了信息咨询公司,当上了“小老板”。2001年3月,当县人武部请她重返家乡治沙时,她毅然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干起了“老本行”。边振林今年26岁了,在农村早就该谈婚论嫁,父母为此都很着急。但她说:“既然选择了治沙,就拿绿色做嫁妆。”

29个春夏秋冬,一代代治沙姑娘在大漠中拼搏不止,奋斗中饱含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加快了绿染荒漠的步伐

阳春3月,绿上柳梢头。在高原明丽的阳光下,纤细的杨柳枝随风飘舞。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满眼沙漠。指着面前一排碗口粗的杨柳,治沙连第一任连长童军说,这是当年种的第一批树苗。昔日一棵苗,今日已成林。说话间,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紧紧地抱着挺拔的树干,像妈妈见到久别的儿女……

初进沙漠,没住的,姑娘们用柳条和泥巴搭起地窝子,空间小得睡觉时只能背挨背,脱衣脱鞋也得按次序;没吃的,她们从家里带些炒面,这种“沙拌饭”吃久了,几天都排不下大便;沙子吹进头发梳不开,她们狠下心剪掉心爱的长发,留起了小伙子头,风趣地说:“头发短了,可树苗长了。”

第一年春天,她们用木轱辘小车大干60天,“送”走了一座沙丘,挖来黑泥土,垫出了380亩育苗地,再从20里外的地方挑水浇肥。那些天,姑娘们做梦都梦到地里长出了嫩芽。可是,当幼苗长到寸把高时,一场大风沙一夜之间把幼苗全埋了。看到这,全连姑娘抱头痛哭。作为大家的主心骨,童军首先擦干了眼泪,喊道:“别哭了,咱得救树苗!”她用双手一把一把地把沙子刨开,终于从半尺深的地下挖出了第一株幼苗,大家学着她刨呀刨,用衣服将厚厚的黄沙搬走。为避免擦伤幼苗,她们用手指头慢慢地抠。手指头磨出了血泡,混入细沙,钻心的疼。经过6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她们挖走了2000多方黄沙,救活了80亩幼苗。

为防风沙的再次侵袭,她们从40公里外的地方每人背回了70多公斤重的柳条,在苗圃四周扎起了一道篱笆墙。从此,浸透着姑娘们汗水的篱笆墙,成了小树苗永久的“襁褓”。(www.xing528.com)

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沙漠造田的增多,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多,治沙连决定打机井。大水湾虽然处处是沙,但却没有打井需要的沙。1981年春节,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候,姑娘们带着干粮、拉着架子车到30公里外的内蒙古巴音柴当找工程用沙去了。塞外严寒,气温零下30多度,12天中,40多名女民兵中有21人手冻肿、脚冻裂、耳朵冻烂……

终于,沙漠中打出了第一眼机井。井水喷涌而出的那一刻,姑娘们高兴得笑啊,跳啊,哭啊……泪水与井水掺在一起,变成了世间最甜美的水。

此后两年,她们先后打出9眼机井,不仅保证了造林用水,而且使这“不生五谷”的地方,变成了渠网配套、绿荫成片的塞上江南。

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奔涌而来,治沙姑娘们以奋进的脚步与时代同行,用开拓进取的业绩讲述着“春天的故事”

早在种下第一棵树时,治沙连的姑娘们就立下誓言:任何人不准到林场放牧,不准动林场一草一木。一些沙窝里,时而看到枯死的树干原样不动的伫立着,却没有人砍折捡拾。姑娘们说:“寸草遮丈风,留着挡风沙吧。”

补浪河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人提出把治沙连的财产分了,把树林砍了。时任连长的潘生清,这位与风沙搏斗了6个春秋都没掉过一滴眼泪的坚强女子,面对一群群蜂拥而至要砍树的人,“哇”的放声大哭。她先找公社书记,接着又一个村一个村地找大队长,苦口婆心地解释、劝说。她的真情打动了乡亲们,林场最终保住了。

治沙连就像沙漠中的红柳,成长得相当艰难。20世纪90年代,当市场经济的浪潮奔涌而来时,治沙连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惑。治沙造林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而经济效益又来得很缓慢的建设。连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

党组织和人武部门的召唤下,老民兵边兆芳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毅然挑起了重担。她探索出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坚持以治沙造林为主体,大胆提出“兴办经济实体,优化配置经营,实施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业”的新思路。她三下西安,请来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的杨志杰教授,对方圆上百亩固沙地带进行考察。当杨教授把土壤化验结果和适宜大面积种植葡萄、香梨等经济作物的资料传来时,姑娘们放起鞭炮,扭起秧歌,尽情唱开了《春天的故事》。

翌年,在专家指导下,连队建起了千亩育苗生产基地,培育侧柏、杨柳等树苗,新栽了苹果、美国杏等经济林木。2001年,连队又种植了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改造了500多亩“老头林”,使连队固定资产增加到110多万元。

“二道毛韭菜扎把把,爱红火的人遇到一搭搭……”在曹家峁新开辟的万亩荒滩上,听着这动人的“信天游”,循着女民兵们一串串的脚印,只见为万亩飞播造林工程准备的一道道防风固沙网格障蔽正向沙漠更深处延伸……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姑娘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程中,坚持以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为己任,惠及千户,德润百里

补浪乡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群众思想相对陈旧。一代代女民兵把向乡亲们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担子挑起来。她们开办夜校,组织学文化,把连队建成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些年,连队先后有38人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156人加入了共青团,230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治沙能手,500多人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老连长边兆芳,16岁来到治沙连,以大漠为纸,柳枝为笔,苦练书法,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从大漠里走出来的书法家。

在治沙造林实践中,治沙连积极运用和推广科技,多次派人到三北林业局和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学习造林新知识和育苗新技术。如今,连队已开始实现新的跨越:传统的人力、小规模治理已被机械、科技、大规模治理所代替。她们运用世界先进技术进行育苗,使苗木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率先引进良种,带头实施风沙区土壤改良工程,带动了附近村庄科技的推广普及;打出的沙漠“多管井”,比传统的马槽井出水量增加了18倍,不仅彻底解决了造林用水问题,而且给周围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起推广这种“多管井”,乡亲们不忘治沙连女娃们的功。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当地群众退耕还林、治沙造林的热情比较高涨,但缺乏植树造林的技术。女民兵们利用周末集市庙会等,印发技术资料,开设咨询站点,把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她们还主动扶贫济困,照料孤寡老人,为特困户捐送衣服,帮助附近村庄修补公路。逢年过节,她们总要组织秧歌队,走村串户表演文艺节目,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

到如今,治沙女民兵连已经换了12任连长、几十茬民兵,但29年来她们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个“兵”,民兵工作“三落实”的制度和有关条令条例在用兵、练兵的过程中,贯彻得一点都不含糊。连队先后21次参加上级军事比武,18次夺冠,3次获得第二名。这些年来,从该连选拔到部队服役的10名女民兵个个被评为优秀士兵,有两名还成为参加军区级军事比武的尖子。去年3月27日,江泽民主席视察榆林时,亲切接见了女民兵连全体人员,对她们的创业之路给予充分肯定。

(原载于《中国国防报》2003年4月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