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榆林,曾是一片贫瘠的黄土地,它北接毛乌素沙漠南缘,南连黄土高原,肆虐的黄沙使这里十年九旱。1978年以前,这里大多数人民尚未达到温饱,地区和12个县(区)全吃国家财政补贴。如今,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变化的由来又和广大民兵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分不开。
(2)位于神府煤田中心的乌兰木伦河公路大桥,是连接陕西与内蒙古的交通枢纽,也是开发煤田的重要工程。由于河道宽,地质松软,施工难度大,很多工程队不愿承包。神木县人武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投标并组织了3个民兵连,冒酷暑,战严寒,奋战一年零两个月,使该工程提前一年建成通车。1992年5月1日,陕西省决定修建神榆地方铁路,榆林军分区向全区民兵发出了动员令,共组织民兵连320个,成建制地开赴工地,先后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神榆二级公路100多公里、榆林三级机场、大柳塔电厂、包神铁路、活鸡兔露天煤矿等30多个重点难点工程的土建任务。
(3)发源于毛乌素沙漠之中的无定河,对横山县6个乡(镇)的10多万人民群众造成了许多灾害,沿河两岸有5000多亩农田,上万株成材杨柳树、苹果树等,一次次被无情的洪水冲毁。
1990年春,横山县委、政府发出了大规模治理无定河的号召。县武装部积极响应,组织了沿河乡(镇)的7200多男女民兵,开展了“向无定河要地,向荒河滩要粮”的大会战。30多个由基干民兵组成的突击队,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扛着50多公斤的大石块,在水中砌墙截流,奋战一年零两个多月,筑河堤4800多米,修水渠84条,既固定了河水流域,又在故道上造田1.03万亩。(www.xing528.com)
横山人民祖祖辈辈想办而没有办到的事,在新一代民兵手中变成了现实。经治理的河滩当年就增产400多万公斤,新增产值336万元。如今,横山人在无定河两岸围河造田10万亩的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4)风沙是榆林的一大害。1984年,榆林军分区组织沿黄河的神木、佳县、府谷、清涧等6县人武部,动员了37个乡(镇)、822个自然村的民兵参加黄河防护林建设。在长达480多公里的黄河岸边,民兵们风餐露宿,艰苦奋战,经过6年多的辛勤劳动,共营造高秆林、灌木林和经济林60多万亩,建成了1000多公里长的防护林带,吸引了世界上48个国家的治沙专家前来参观。
榆林民兵用汗水浸润了干涸的沙漠,也浇灌出了丰硕的成果。目前,4.3万平方公里的榆林大地上,140多万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150多万亩牧场得到了保护,100多万亩流沙基本固定,初步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长城”,当地的生态、气候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如今,榆林沙区人均拥有水田1.7亩,年净增粮食1亿公斤左右,纯收入达到620多元,已有4乡77村的1.5万户农民脱贫。
(原载于《中国国防报》1996年3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