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 持续攻坚
榆林地区北靠毛乌素沙漠南缘,南接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全区12个县、市有9个吃国家财政补贴。1990年,榆林地区提出了“北治沙、南改土,五年脱贫求致富”的攻坚计划。配合地方政府这一部署,榆林军分区党委把组织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经济建设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当做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他们制定了《人武系统扶贫五年规划》,发挥民兵组织优势,持续开展扶贫攻坚战。
军分区机关注重发挥领率作用,保证扶贫工作有计划、按阶段实施。分区党委常委分别带领工作组深入佳县、吴堡、子洲、横山等县120多个乡镇调查研究,摸清了帮扶对象所处环境、现有条件和适合开展的农副业生产项目,明确了扶贫对象、内容、措施以及达到的标准。军分区部门以上领导和人武部的主官每人建立两个扶贫联系点。地处晋陕峡谷黄河中游的佳县,有7个乡镇的130个村属全区的特困村,扶贫工作难度极大。军分区领导主动向地委、行署请缨,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前任司令员韩金生、现任司令员夏明德、政委马俊杰都把联系点建立在这里,组织8000多名民兵和群众,在黄河沿岸73公里长的荒坡垒石造田,栽植经济林。经过5年的努力,这一带的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年人均收入由过去的120元增长至600多元。
人武部门充分发挥一线组织协调作用,保证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在各县、市人武部的精心组织下,民兵预备役人员投身扶贫第一线,成为扶贫攻坚的主力军,完成了一大批靠一村一镇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横山县人武部组织7000多名民兵和5万余名群众开展治理无定河工程。30个基干民兵突击队连续奋战一年零两个月,筑河堤4800多米,修水渠84条,造田1.3万亩,使无定河沿岸的10万亩稻田成为榆林地区的高产稻田,当年增产谷稻400多万公斤,新增产值336万元。榆林、神木、靖边、定边等6县、市人武部组织近30万民兵、群众积极参加榆林地区60万亩粮食、副食基地建设工程,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在千里沙区开辟出一个大规模的生态农业带,不仅满足了神府煤田和油、气田开发的粮食供应,而且使30万沙区群众一举脱贫。(www.xing528.com)
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发挥模范作用,争做脱贫致富带头人。扶贫规划出台伊始,军分区党委就算过这样一笔账,全区生活在贫困乡镇的民兵预备役人员约有20多万,如果引导他们率先脱贫致富,则不但能使贫困群众大大减少,而且也为周围群众起到示范作用。为此,他们组织各人武部和民兵营连细致地做工作,先后在全区成立了1850多个“民兵科研小组”,建立了200多个“民兵科研示范点”,吸收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积极开展科学养殖、种植。全区先后培养推广了“治沙英雄女民兵连”“前石畔村民兵连”“种植能手”张继宁、“药材大王”杜芳秀等一大批脱贫致富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目前,全区半数以上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家庭走上了富裕之路。
榆林军分区注重发挥“三个作用”,以“参建”促“扶贫”,先后使沙区的15万农户、黄河沿岸130个村告别了贫困,同时使无定河沿岸水害严重的1万多群众率先步入小康。
(原载于《解放军报》1996年11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