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绩观:衡量方法与成本意识

政绩观:衡量方法与成本意识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政绩观政绩观是对从政业绩和成效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包括什么是政绩、如何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知。因为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三是要树立“成本”观点。这里所说的“成本”,指的并非经济成本,而是政治成本、社会成本。如果一个县域政府缺乏这种“成本”意识,就不会有敬畏公权之心,就可能为所欲为,即使取得了一时的政绩,其最后的政治效果也会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

政绩观:衡量方法与成本意识

(二)政绩观

政绩观是对从政业绩和成效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包括什么是政绩、如何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知。政绩观直接反映官员从政的价值取向,对官员如何施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官员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由于自身素养和外在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政府官员的政绩观相对比较片面,他们通常将GDP的增长视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指标,从而忽视了对政治文明、文化建设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等其他效益指标的衡量,这种有害的政绩观已经不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不符合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www.xing528.com)

“县域善治”要求基层政府官员必须切实转变“唯GDP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联系、用科学发展观来引导和规范自身行为价值理念的政绩观。因为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县域官员对待政绩,一是要树立全面观点。把科学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准,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有形政绩”,又要看“无形政绩”;等等。二是要树立群众观点。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利益实现与否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准则和根本标准。三是要树立“成本”观点。这里所说的“成本”,指的并非经济成本,而是政治成本、社会成本。“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一种政绩的取得,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比较理想的情形,是某种政绩的取得,只付出了合理的经济代价,而没有付出政治代价或社会代价。比如政府为了县城的美观,或者是为了办一条“商业街”,在没有与沿街居民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就动用公权力进行“强制拆迁”。虽然这条街“光鲜”了,但因为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党为此付出了政治代价。如果一个县域政府缺乏这种“成本”意识,就不会有敬畏公权之心,就可能为所欲为,即使取得了一时的政绩,其最后的政治效果也会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