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民生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均等化、覆盖城乡、可持续。

完善民生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均等化、覆盖城乡、可持续。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推进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民生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均等化、覆盖城乡、可持续。

(二)保障与改善民生公共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权利的重要内涵。民生问题,说到底是权利问题。应当把用法治理念、法治方法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作为落实公民权利的重要举措。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推进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和相关标准、明确相关政策。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保障、社会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城乡教育、住房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未来5年,各级政府应继续以就业促进工程、社会保障工程、教育公平工程等十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为载体,继续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深化完善,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管理工作。强化督查总结,确保各项任务推进有力、落实有效。要根据社会管理和创新的新形势、新要求,注重与“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的衔接,不断创新内容、丰富内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满足人民群众平等就业、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需求,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公民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结构,让更多的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尤其是在再分配阶段,采取税收改革、加大转移交付力度、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等措施,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

2.新型社会保障体系(www.xing528.com)

一是创新理念,建构覆盖全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医保,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积极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覆盖范围扩展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覆盖人数超过1500万。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于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大幅度提高筹资水平。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的失业保险参保率,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要研究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劳动者的失业保险政策,保证就业新群体的失业保障利益。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以非公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为参保重点推进扩面,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建立健全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完善养老金计发办法政策。重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明确政府在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主导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财政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机制。全面、深入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做好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相关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妥善处理新老被征地农民的政策衔接问题,研究制定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保体系接轨的政策。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寡残疾救助、特困户救助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优惠政策为支撑,形成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广泛,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制度体系。重点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建立统一效能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全面建立村(社区)社会救助室,明确村(社区)低保救助联络员制度,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社会救助管理网络,创新社会救助的内容和方式,让社会团体、慈善机构、自治组织参与救助管理,分担政府责任,吸纳更多的社会人士和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救助服务。

三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要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援助的传统美德,着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加快慈善事业立法步伐,通过完善和落实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有效激发各类组织和人士参与社会捐赠的积极性。加强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慈善机构的知名度、公信度,创新募捐方式,建立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