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纺织产业发展的历史看,纺织产业曾经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先导性产业,虽然比例与规模已从峰值趋于下降但迄今依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垄断了棉纺与毛纺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日本、西德、意大利等国大力发展纺织工业,使纺织产业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先导产业。据资料统计,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居全球第一的国家有日本(1970—1972)三年,德国(1973—1980)八年,意大利(1981—1983、1985—1986)五年,从1994年开始至今中国跃居第一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劳动力成本上升、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等因素驱动了发达国家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他们将纺织工业中技术低端的产品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如日本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等转移;美国向墨西哥、加勒比盆地区地转移;欧盟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等。时至21世纪,这一过程仍在延续。由于生产企业外迁或大量企业的破产倒闭,总体上致使发达国家纺织产业的产能规模趋于缩小。如美、日两国纺织产业的从业人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下降了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扩大后的欧盟纺织服装产业就业人数已超过250万人,但成员国内部还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法国2005年纺织产业就业员工只有近10万人,是30年前的七分之一,每年减员约达8%到10%,德国也从55万人降至12万人。行业中从业人数的下降或许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因此,还可用该行业的产值(或销售收入)占比来反映该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主要发达国家纺织与服装工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也呈明显下降趋势:1995—2005年,法国从5%下降到4%,日本从4%下降到2%,韩国从10%下降到5%,英国从5%下降到3%,意大利从14%下降到11%,美国从4%下降到2%。2005年,德国的这一比例是2%。(www.xing528.com)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占据了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的制高点,在总体产能规模缩小的同时,纺织产业朝高端化方向发展。如美、日等国在化学纤维制造,德、日等国在纺织机械生产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高档化纤面料、先进的纺机设备等都需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口,如2004年,日本对中国出口面料24.43亿美元,约占日本面料出口的76.1%。中国纺织机械设备主要来自于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法国等国家,显示关键的技术设备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另外,由于发达国家积极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使纺织产品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医药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天航空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德国的技术纺织品占比已达50%。因此,发达国家纺织产业的竞争力至少在高端领域仍居世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的纺织服装产业仍是该国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2008年,意大利纺织和服装业共有企业56608个,从业人员50.82万人,销售收入541.16亿欧元,占意大利制造业总销售收入的7.3%,从业人员占11.6%。2008年,意大利纺织和服装出口额为277.74亿欧元,进口额为177.74亿欧元,贸易顺差为100亿欧元。纺织和服装出口额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51.3%,占意大利制造业的7.8%。在意大利制造业中,纺织和服装业贸易顺差额名列第三(第一位是机械制造业,第二位是橡胶、塑料和非金属矿石业)。意大利是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多的纺织服装贸易净出口国。不过,近些年来,意大利纺织产业也难免下降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