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调研成果

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调研成果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题调研案例课题组分别对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平台和区域平台进行了实地调查,调研情况如下。但是,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企业规模小,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人才、技术、研发能力和必要的仪器设备;研发的投资力度不够;共性技术的供给严重不足,等等。

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调研成果

课题调研案例

课题组分别对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平台和区域平台进行了实地调查,调研情况如下。

1.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

(1)建设背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高科技将成为这一时代的研究热点、竞争焦点和经济增长点。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实验动物科学将对整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快发展实验动物科学是关系到我国新技术革命的大事,也是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之一。但是,浙江省的实验动物工作在原有体制条件下存在着小而散的发展模式问题,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不仅使实验动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造成了某些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功能定位

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实验动物平台)是首批建设的三个公共基础条件平台之一,于2006年4月正式成立。平台经过有机整合,优化配置,为浙江省自主创新的生命科学事业搭建了一个公共开放的服务平台。由于实验动物平台的特性是基础条件平台,其任务核心是“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所以,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对浙江省的实验动物科技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公共服务努力降低全省科技创新成本,提高省财政使用绩效,增强全省生命科学的研究能力和保障人民健康的支持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五方面内容:第一,实验动物生产供应。提供标准的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豚鼠、实验兔、比格犬、猕猴)和标准的全价颗粒饲料。第二,实验动物公共服务。为社会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各类动物实验及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开放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动物实验室。第三,实验动物科技计划项目。为了加快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水平,增强浙江省生命科学研究能力,省科技厅设立了实验动物科技计划项目。第四,技术交流与人才培训。指导省实验动物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和举办各类实验动物技术论坛。第五,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指导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对各类生产基地开展实验动物的质量检测工作,提高浙江省的实验动物质量水平。

(3)组织管理模式

实验动物平台采取虚拟组织模式运行,各成员单位之间没有组成实体运营中心,而有关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服务由省医科院设立的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公室代理。另外,平台成立了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功能,用以切实加强实验动物各生产和应用单位之间的联系。

(4)成效

①通过对实验动物平台1865万元有效的政府投入,带动各级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加大对实验动物事业的投入,截至2010年年底已达2.5亿元的经费配套和自筹。

②平台社会化服务效益显著。社会化服务总收入达到17610万元,服务企业数达到1120家。其中服务性收入猛增到11040万元,增长比例达到创纪录的161%。

③平台内实验动物、动物实验基地和基础条件做大做强,设施面积增长迅猛,从平台建设前的43650平方米增长到目前的62110平方米,增长42%,其中高等级的动物实验设施(屏障系统)占到60%以上;仪器设备从先前的1075台、原值17280万元猛增620台、3830万元,达到1695台、总值21110万元,增长率分别为57%、22%。

④平台参建的科技人员从原先的245人增加到目前的335人,增长率为36%,其中高级职称由49人增加到92人,增长率为87%,中级职称由80人增加到122人,增长率为52%;平台内完成培养的博士12人,硕士30人。

⑤实验动物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7家动物生产供应基地由原来的年供应能力15万只增加到40万只,增长率166%;10家动物实验基地社会化动物实验服务批次由以往的21252批次增长到63835批次,增长率达到200%。动物质量水平继续提高,大、小鼠的SPF化程度从原有的10%提升到目前的30%,实验兔、豚鼠已完成种子群遗传质量的全面更新,质量水平达到国家标准,20%的豚鼠实现SPF化;犬、猴种子群的建设实现标准化,建立建成了标准化的检疫、防疫体系。

⑥在平台的支持下,沙鼠保种点已成功录入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库,以实验动物为原料的新产品开发数7项,申请专利数45项,获专利授权数11项,获得厅级以上的各类奖项达到28项;

⑦平台支撑以实验动物为条件的科研项目共计达到901项,总经费达到5170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15项,经费达到2080万元,横向项目786项,经费达到3090万元,平台为这些生命科学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

(1)建设背景

浙江省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七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集成电路产业在浙江省发展势头强劲,设计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一直居全国同行的前列,总产值、企业数量及专业人才大致都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企业规模小,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人才、技术、研发能力和必要的仪器设备;研发的投资力度不够;共性技术的供给严重不足,等等。

(2)功能定位

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正式成立于2004年年底,是浙江省首批开通建设的三个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之一。平台由杭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有限公司及其控股的杭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建设,其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科技创新所必需的技术资源、技术支撑、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积极开展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降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入市门坎和设计成本,鼓励和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开发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增强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和设计能力,支撑和带动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平台由EDA工具子平台、验证与测试平台、IP应用服务平台组成:EDA工具子平台目前包括三个EDA环境:基本完善的数字、模拟、数模混合和射频集成电路商用产品公共EDA环境,完善的数字、模拟、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开发EDA环境,完善的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开发EDA环境。验证与测试子平台目前也包括三个验证测试环境,分别是数字、模拟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分析验证环境,射频集成电路分析、建模、验证和测试环境和芯片工程测试环境。IP应用服务子平台主要形成了一个基于IP孵化器模式授权(共享授权)的本地IP资源库,目前包括26个数字电路IP核和29个模拟和数模混合电路IP核,初步涵盖了嵌入式CPU、DSP、计算机接口与外围电路、信息安全数字电视与数字音视频、电源控制、放大器、比较器等专业领域。

(3)组织管理模式

四家共建单位建立“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管理中心”来运行平台,依托单位为杭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有限公司。同时,各单位派专门人员长期入驻平台管理中心,在组织上形成整个平台的统一对外窗口,平台管理中心以公司的形式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属于“虚拟联合,实体运行”。组织管理模式见图1。

(4)成效

2010年,平台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技术服务、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综合与信息服务等公共科技服务高达66项次。其中,EDA子平台运行和维护方面,全省的5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中有4家租用了平台的正版EDA工具。通过EDA子平台,为每家租用平台正版EDA工具的中小企业节省了几十万到数百万的成本。在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方面,由平台共建单位浙江大学和平台紧密层成员单位杭州中天微系统公司联合研制的32位嵌入式处理器IP核已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首款量产规模达数百万片的国内自主研制、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32位嵌入式处理器IP核产品;由平台共建单位浙江大学和平台紧密层成员单位杭州广立微电子公司联合研制的国内首款集成电路成品率提升EDA工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始营销海外。平台共建单位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还与万工、晶华、中科微、士兰等多家省内从事高端模拟、数模混合和射频芯片设计的企业紧密合作,从设备、技术和人才等全方位有力地支持了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共同形成了省内最强、国内一流的高端模拟、数模混合和射频芯片设计技术集群。同时,平台加强了对本地企业芯片产品产业化上的支持,增设应用解决方案子平台,注重产业化后期的工作,帮助企业解决芯片应用解决方案研发难题,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专注于集成电路本身的研发创新。在资源整合方面,2008年,平台与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SSIPEX)共同签署了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合作协议,为集成电路技术的推广搭建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共同申报国家项目获得成功;平台还与上海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产业促进中心(ICC)、中芯国际(SMIC)分别共同申报长三角科技合作项目2项,申报中俄国际合作项目申报1项。

图1 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组织管理模式

3.浙江省温州泵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www.xing528.com)

(1)建设背景

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更是提高平台自身创新能力和服务效能的基础。条块分割、单位所有、封闭利用,既是多数公共科技资源的现状,又是造成科技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重复购置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促进温州泵阀科技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泵阀产业转型升级,在浙江省科技厅、温州市政府推动下,浙江省温州泵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泵阀平台)于2007年12月正式批准建设,并于2008年9月8日签订建设合同。

(2)功能定位

平台通过聚集科研院所及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平台的目标是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泵阀产业转型升级。

(3)组织管理模式

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是促进科技平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泵阀平台的建设以“突出优势、整合资源、广泛服务”为原则,遵循“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建设方针,以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为核心层依托单位,以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泵阀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为核心层单位,以温州以及省内相关专业研究所、行业协会、泵阀骨干企业为主构建平台紧密层,以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为主体进行建设。泵阀平台理事会由核心层单位和重点紧密层单位组成,依托单位为理事长单位,对泵阀平台工作统一部署、整体规划、明确目标、制定政策;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内外同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平台建设发展方向、建设重点、研发服务内容、对外合作等开展咨询指导;设立了监督委员会,由行业主管部门、科技、财务等专家组成平台监督委员会,指导平台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开展科技服务,保证平台健康良性运行;设立办公室负责泵阀平台的日常事务和各理事单位之间的沟通;积极组成创新研究体系(四个研究所)、科技服务体系(四个服务中心)。

(4)成效

在资源整合方面,泵阀平台汇聚了流体、材料加工、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和专门人才80余人;通过调研后投建了阀门流量系数与调节特性测试实验装置等装置,这些新的仪器设备,加强了泵阀产品特性、强度等方面测试与研究手段,优化了资源配置,同时也避免了同类科研仪器设备的重复建设。在创新服务方面,泵阀平台已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技术咨询、学术交流等活动12次,参与咨询、培训和学术交流人数达到800余人次。另外,提供产品试验和性能测试服务,开展了泵阀性能及相关配套件的材料、力学、寿命、耐温等方面的性能检测1500余次。平台共接待咨询人员500多人次,其中中小企业咨询人员占三分之二以上。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方面,泵阀平台共承担了泵阀用复合磁性丁腈橡胶的密封性能研究、螺旋槽干气密封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与产品开发、阀门虚拟产品开发平台的研究与应用、阀门材料选用数据库、泵阀业铸造CAE技术的应用等16个与泵阀相关的关键共性项目,合同金额1262万元,这些项目的研究成功极大地改进了产品性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区域产品结构优化,推动了温州地区乃至浙江省阀门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省泵阀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作为第一起草单位,起草的省地方标准《DB33/T697.1——2008阀门的检验和试验第1部分:美洲系列》、《DB33/T697.2——2008阀门的检验和试验第2部分:欧洲系列》,于2008年5月24日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实施。标准水平达到国际水平。该标准的制定完善了我国阀门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另外,平台建设单位参与了3个水泵方面国家标准和4个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

4.绍兴县区域创新服务平台

(1)背景及功能定位

绍兴县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暨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成立于2006年10月,它既是一个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也是一个行业创新平台——它的辐射范围不仅包括县内的纺织企业,也包括县外的纺织企业。平台结合绍兴纺织业的现状,将功能定位在创新资源的集聚、全程技术服务、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培训五个方面。

(2)平台的运行模式

绍兴县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代表的是一种典型的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核心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模式。平台的建设依托于绍兴县轻纺科技中心,这是一家专业从事纺织CAD/CAM研发生产、面料创新及纺织全程技术服务的民营科技企业,在纺织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中介服务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以轻纺科技中心为核心组建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政府资助的公平与公正。

(3)平台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

平台的运行实体是“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院”。研究院以股份制形式由各参与主体——包括浙江省政府、绍兴县政府、绍兴县轻纺科技中心以及浙江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分别以资金、设备等投入共建。平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下辖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中试基地管理部等七个部门和若干个分支机构。平台设有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理事会负责审定平台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年度科研计划,下达共性技术研究任务,对平台运行及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专家委员会作为平台和智囊团为前沿性研究课题的确定、技术开发方向等提供意见建议和咨询;监督委员会受浙江省政府委托,监督政府资助平台的有关组建经费的使用,协调解决组建及运行期间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保障条件,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平台的验收认证和运行期间的考评工作。平台主任负责落实理事会决议,制定平台运行管理规章,管理日常事务,决定平台中层、基层管理者的任免。研究机构则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开展研究和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完成平台下达的研究开发任务。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企事业单位、个人及团体,可通过课题申报、项目投标、成果转让等方式参与项目研究、技术攻关。

(4)平台的利益机制和监督机制

平台的运行费用的来源主要由承担政府和企业的技术研究项目经费、各类技术服务收入、会员企业年费以及成果转让收入(包括信息工程实施、推广)等组成。为了保证平台的建设真正体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服务、提高区域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目的,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了关于平台服务成效按年度考核的要求。

5.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1)成立背景

作为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科技“推进器”的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3个涉农科研院所、高校组成平台核心层,牵头单位为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下设淡水渔业、水产品加工和海洋渔业3个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由宁波大学、浙江耀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海氏实业集团和浙江华兴海水种苗有限公司组成平台紧密层。全省50家渔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作为平台会员单位,组成平台服务层。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平台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2)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为确保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平台成立了理事会;聘请浙江省在本领域学术造诣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同时还聘请了省科技厅、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处室领导及相关律师组成了监督委员会。理事会为平台的决策机构,决定平台发展规划、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平台负责人任免等重大决策事项;专家咨询委员为平台的咨询机构,负责平台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等的咨询,同时讨论平台运行中需要解决的与学术有关的问题;监督委员会指导平台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开展公共科技服务。同时制定了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章程、理事会章程、专家咨询委员会章程及监督委员会章程。平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平台建设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采用产学研联盟的虚拟组织模式运行,形成核心层、紧密层和服务层的组织结构。核心成员单位在平台运行中既相互协调,又相互独立,工作上职责明确、利益上互谅互让、业务上团结合作,有问题不回避,有困难不推诿。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平台核心层积极探索以技术、资金、设备等形式参股的股份制运行模式,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以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绩效挂钩”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创新是平台高效顺利运行的保障。平台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各承担单位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如果没有一套系统、完善、科学的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就无法实现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平台是一个新生事物,尚无先例可参考。为此,专门成立了高效、有力的平台组织机构,采用“开放式服务、项目载体、创新人才激励”三个运行理念,建立了“协商协调、项目合作、设备及研究材料共享、中心内合作交流、协作激励约束、收费服务”等七项运行机制,设计出了渔业科技创新服务运行管理办法,从而保证平台的顺利运行。

(3)成效

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成,整合了两家省级科研单位、一所高校的技术骨干力量,拥有在职科技人员109人,其中高级职称50人;知名专家包括国务院特贴专家15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2人。通过平台的建设,构建3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开放式科技创新研发中心、50个新的科技创新主体,并着力探索创建理事制、股份制和会员制三结合,以“虚拟模式”运行的省级渔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与此同时,在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还在平台内统一添置大型仪器设备。这有效地解决了浙江省存在的渔业科技资源散而小,难以形成合力承担和解决重大科技难题等问题。根据浙江省渔业科技发展的需求,2006年,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建立了“浙江省渔业科技信息网”,及时向广大水产企业、养殖户提供渔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以及产品市场需求及供需信息。为发展高效生态渔业提供各类技术咨询服务。抓住我国鱼药地标升国标的契机,农业部鱼药临床试验中心共承担了50余种药物的临床试验,包括消毒剂、中草药(杀虫、抗菌)、抗生素、抗真菌药等,进行了药物的药效学、药理毒理试验、药物对养殖环境的影响、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等各项工作,药物的药效学、药理毒理试验、药物对养殖环境的影响、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等各项工作。

强化技术服务是平台建设的终极目标。建设平台的最终目标是直接让广大养殖户得益,并有力地推动浙江省传统水产养殖业的技术升级,逐步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其意义十分重大。平台建设期3年(2006—2009年),采取边组建边运行边完善的方式,在创建组织架构,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并添置先进仪器设备或设施的同时,重点开展渔药临床试验、渔业环境监测、鱼病门诊、病原检测、提供优质水产种苗及其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等12项服务;重点推进南美白对虾淡水苗种中试开发与推广等25项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重点实施水产种苗的引育繁殖及良种选育技术的研究等18项源头创新项目的研究,力争在关键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课题负责人:郭 鹰

课题组成员:李明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