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一:现代产业体系:浙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浙江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并加速向后工业社会转型,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尚待提高。一是三次产业构成不尽合理,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5.0∶51.9∶43.1,服务业占比明显低于工业。二是具备行业龙头地位的规模型企业和知名品牌不多,缺乏对市场和产业的影响力。三是具有创新能力和灵活机制的本土民营企业实力偏弱,经济活动中的创新活力仍显不足。四是优势产业不明显,尤其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消费类传统产业的发展势头不如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如江苏依托大平台大投入和土地资源优势,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以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培育新增长点,在增量上沿着高端产业做文章,经过多年的调高调优调强,产业高端化趋势十分明显,发展后劲日趋强劲,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就高出浙江10个百分点(2010年浙江23%,江苏33%)。
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以低劳动力成本、低附加值、低端产业及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亟待研究提出在面临日益严重的要素、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符合浙江省情特点的产业发展方向,实现由小而活向大而强、富而美的转变。这就要求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适应科学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现代产业体系内涵的把握
现代产业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适应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结构演变、产业技术进步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关系一系列新变化所形成的产业演化的整体性结构,是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顺应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建立符合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达的产业体系。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提出背景看,这一概念更多的出自于决策层对现实经济发展取向的思考,而非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果。党的十七大以及“十二五”规划做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突出了产业发展与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联系,是对新型工业化理念的补充和发展,是在中国的语境下对产业发展的导向。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
1.技术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基点
现代产业体系与传统产业体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导致的“创造性破坏”是产业发展演化的本质内容。技术创新的活跃程度越高,其“创造性破坏”能力越强,商品化、产业化的速度越快,与市场需求的贴近度越近,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越紧密,产业升级发展速度就越快,甚至会引起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产业革命,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和升级。
2.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网络结点
由于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存在,使得产业集群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中心、信息中心和发散中心,并通过与产业集群或产业之间的联动进行扩散,从而带动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升级与调整。
3.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形式
现代产业体系不仅包括由自主创新驱动的现代工业的不断升级与调整,还包括现代金融、现代信息、现代物流、现代交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摒弃,而是通过现代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与调整,使传统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表现出新的发展方式和存在模式。
4.国际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时代特征
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都不再可能局限在一国一地来完成,必须打破产业结构变动局限于区域和国别的限制,依据要素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参与国际产业大循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调整与转移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全球性产业不断出现。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经验
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而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引导可以缩短这一过程
市场机制由于自身存在的天然缺陷或限制而难以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包打天下”,因而政府的合理干预、积极引导非常重要,这既体现在前瞻性的规划布局、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更贯穿于教育、科技、法律等配套制度和公平市场等软环境的建设之中。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来看,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产业政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英国工业化用了150年、德国用了100年,日本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用了40多年,而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仅用了30多年。
2.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是某个产业、某几个产业快速发展升级,而是产业整体水平提升的过程
产业结构不断演进,最后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共同推进,形成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高,传统产业也都实现了由低技术向高新技术的上移,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一种在国际上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体系。同时,推进管理创新,企业和产品的名牌化,都以大型跨国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为重要支撑。
3.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
如美国自1970年以来,钢铁工业投入了50多亿美元用于改进空气污染控制体系。在有些年份,美国钢铁工业15%的资本投资用于环境项目。目前,美国钢铁工业的连铸比达到97.1%,钢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95%以上的水已经实现了循环利用,空气和水体污染物的排放量下降了90%以上。
4.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协调,各国主导产业不断更替,形成一个产业演进升级的逻辑次序
从实现工业化国家来看,都有引领增长的主导产业。从世界各国工业化演进来看,发达国家的产业基本是沿着轻纺—重化工业—高加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的逻辑次序演进。
5.与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的驱动因素不尽相同
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基本上可以分为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和产业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丹麦等国通过科技人才的聚集、较高的研发经费投入、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突出的自主创新能力,其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日本、韩国等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是典型的产业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日、韩等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导产业的动态更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迅速提升了各自的创新能力,加速推动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
6.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再工业化”概念再次盛行
依靠创新推动“再工业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引领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已成为当前很多国家摆脱危机、实现增长的根本出路。这一趋势体现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表达了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这不仅仅是恢复传统的制造业,而是超出了这个范畴,是在一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二次工业化,实质上是推动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并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引领和改造其他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信息、生物、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产业,从制造业的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再工业化”的出路。
(三)近年来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逐步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产业集群为特色、民营企业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浙江模式”,主要经济指标由改革开放前的全国第十二位跃升至第四位,步入沿海发达地区行列。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提出一系列举措、载体和政策。其亮点:
一是提出发展“10+2”的现代农业。在提升培育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力争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
二是发展14个产业集聚区。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等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三是发展“11+1”的服务业重点行业,包括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以及服务外包等。
四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
二、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关键环节与突破重点
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荒”将成为长期趋势。目前,中国15~64岁年龄段的经济活动人口总量已达峰值,主要雇用廉价劳动力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将遭遇人力成本的制约。二是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税改革、低碳发展要求和节能减排约束的不断加强,使企业生产活动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上升,同时也为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三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发生变化。中国制造业产出已超过美国,工业各行业的产能过剩和整合淘汰加速,工业发展已进入平台期,而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四是中国经济地理将得以重塑。在国家“东部率先、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区域发展战略大背景下,东中西部的空间布局将发生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优化发展区,将进入以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浙江经济要在现有规模上再上新台阶,出路在于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所谓结构优化,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所谓素质提升,是指实现低能耗、低物耗和低排放基础上的高效益。为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通过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努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新兴产业为引领、内生增长为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推动浙江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必由之路。
(一)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
高度重视创新元素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作用,尽快建立以创新为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以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率,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特征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www.xing528.com)
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大胆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引导、扶持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内的提质提效、转型升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浙江实际,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要突出以下关键环节。
1.实施资源战略的重大调整
一是能源战略调整。基于低碳视角,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即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一方面,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加快新能源开发,逐步推进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二是土地和矿物资源战略调整。更有效、有节制地发挥“土地是财富之母”的作用,做到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集约开发、兼顾各方、合理利用。同时,更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战略性矿物资源,不断巩固现代产业体系的物质资源基础。三是围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
2.形成更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和体制机制
产业技术路线图是集中某一特定领域的集体智慧,对该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问题或产品、技术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拟定达到目标所采取的各项步骤。鉴于浙江处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借鉴广东经验,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规划和引导各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以形成微观分散的创新资源、创新力量与宏观的科技管理的对接。围绕产业的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壁垒等系统的分析,结合产业现状和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确立近、中、长期的研发需求,确定若干对行业发展影响重大的关键共性技术项目。借鉴台湾地区工研院经验,实现从主要以低价格的资源投入、低标准的环境保护、低水平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等为竞争力源泉,转变为主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优势为竞争力源泉。加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跟踪服务,主动征集重点项目,引导和支持联盟单位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不断增强联盟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应用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发展前景—创新载体”四个层次对重点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采用技术路线图的模式对每家联盟的发展轨迹进行可视化描述,编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路线图。而在制度创新层面,应更加积极有为,从需求性诱致型制度创新向供给性自觉型制度创新转变,加快由以地缘、血缘、亲缘为纽带的人格化交易方式为特征的初级市场经济向法制健全、统一市场、公平公正、国内外一体、非人格化交易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型。
3.积极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但就世界产业分工和格局分析,目前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仍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当国际经济增速下滑时,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当人们收入下降时,很可能反而会买便宜且质量好的产品。这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相对优势就会得以表现。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9年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的研究表明,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金属制品业作为能耗产业的代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不管是利润增减额、从业人员增长率还是销售收入增长率,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恢复要远远好于其他两个行业。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密集并不等于低技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全可以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产业环节升级。而且浙江已经具备向新型的、高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产业环节)升级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发展以高素质劳动密集为要素特征的产业环节,促进低技术、低附加价值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
4.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破解高端服务业供给瓶颈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并以其为导向加快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制造业服务化和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趋势,依托现有的产业链和制造优势,实现由传统的以生产产品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和依托产品的服务转变,通过延长产品的服务时间、提高产品的服务效率,由传统的“多产多销”盈利模式转向“少产多效”模式;从制造企业中分离出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使其走向独立化、社会化和产业化。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具有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特征,其发达程度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着眼全球通过优先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高端现代服务业,继续提升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将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摆上突出位置,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的产业升级模式。注重发挥物流、金融等生产型服务业对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功能,同时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业将一般加工环节有序转移出去,把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做强,促进制造业高端发展。大力推动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等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提高先进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等特征,它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黏合性、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其他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极强的财富创造和就业潜力。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通过构建若干功能平台,在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开放创新、集聚人才、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升功能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打造国家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助推浙江经济向智力型创意经济时代迈进。
5.通过信息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实现对传统商贸模式和企业信息化的推动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并举,把信息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信息产业规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重视在工业领域发展信息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制造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化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整体产业链与整体信息技术同步改造,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使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加快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内容,拓展电子商务渠道。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合资合作、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形成“两化”融合发展的财力保障。
6.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大力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加工贸易向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方向发展。围绕打造高端引领的产业发展平台,依托具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基地。优化进出口结构,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出口品牌的大型外贸企业,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推进优势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在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外包基地。着力提升产业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梳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外资政策,充分利用欧美国家中高端产业向海外转移以及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双重机遇,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突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经济开发区)与全球知名跨国公司对接,吸引海产品加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加强与太阳能、风能等国际知名企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加强与欧美在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软件外包长期协作关系,加快拓展流程外包业务。吸引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利用其技术和管理,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加快引进金融机构法人总部、地区总部和结算中心,按市场化原则整合金融资源,探索组建大型金融集团。大力实施产业“走出去”战略。结合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开展加工贸易、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加强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促进我省产业积极参与全球生产要素配置。
(三)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突破重点
1.产业领域
形成更加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间有效互动。一是提升和优化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的集约化、清洁化和精致化程度,形成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有效竞争、分工合作的产业组织结构。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逐步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推动杭州、宁波等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形成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和有效互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发展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发挥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改变传统制造业低成本、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路径依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全省312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围绕省政府确定的42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培育3到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中心,作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标志性产业集群。在“十一五”期间确定的25项左右的产业共性技术的基础上,突出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依托块状经济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创新平台的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支撑浙江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在“十二五”期间达到21世纪初的世界产业前沿技术水平。建设和运行“浙江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浙江雄厚的社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加快推动龙头企业和一批创新型企业走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推动浙江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升级。
2.企业领域
依托全省146家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推进企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经营,着力培育“千亿级”工业行业龙头企业。拥有“千亿级”工业企业是浙江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浙江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按照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要求,努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最具投资价值的5000家左右创新型企业;培育100家以上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企业组织制度建设,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拥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一代民营企业家,加快形成由一批功勋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家和成长型企业家等构成的企业家队伍。三、加快构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一)路径选择
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实现价值链跃升
国际经验表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国家或企业有可能随着知识密集要素的培育、竞争优势的发挥跃升到产业链高端,依靠领先的技术以及对终端市场的控制把其他国家的企业纳入自己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因此,应勇于和善于进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产业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近年来,浙江生产性服务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金融、物流等行业突飞猛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和运行效率均高于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构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二、三、一”产业结构,不断向全球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才有可能从现有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2.科技引领增量带存量,协调制造业中新兴产业增量投入和传统产业存量发展
企业扎堆和块状经济是浙江制造业的典型特征。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在纺织、机械、化工和电子信息等产业。从地域分布看,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76个存在工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的块状经济,占总数的84.4%。工业总产值在10亿~50亿元的有250个,占区块总数的54.1%;工业总产值在50亿以上的有112个,占区块总数的23.2%,其中超过300亿元的有14个。但是浙江制造业中具备典型现代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为数并不多,表现为:区块产业低层次,产业同构产品同质化严重;受出口导向影响,区块内企业恶性竞争激烈,盈利不稳定;区块内技术扩散存在负效应;产业地域集中的“拥挤效应”引致集群不经济;等等。传统制造业和块状经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为此,协调制造业中新兴产业的增量投入和传统产业的存量发展,科技引领增量带存量,是突破块状经济发展瓶颈的必要途径。首先,大力发展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软件、微电子、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海洋生物等产业发展。巩固提升新材料等产业,注重培育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以这些新兴产业的增量投入和高速发展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其次,加快从传统块状经济中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系列拳头产品。重点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做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强势产品。最后,限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对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属于限制类、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三类生产能力、工业技术、装备及产品区别加以对待。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架构
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从“县域经济”走向“都市经济”的大趋势,把空间发展重心转移到都市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和开发区上,规划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架构。着力培育杭、甬、温三大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发展新型城市经济,引领和指导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会展经济、空港经济、孵化器经济、网络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为此,需建设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新空间和城市新区。把握一般制造业重心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工业用地指标适度向中小城市开发区(园区)倾斜,增强县城、中心镇吸纳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加速培育中心镇,发挥其连接城乡紧、商务成本低、投资环境好的产业集聚优势。
4.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产业协调机制为配套,构筑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来源
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本质上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随着要素资源环境的变化,逐步修正自身在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并最终实现产业演进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强,企业的逐利本能以及产业的演进趋势构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各地政府在产业融合上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加强平台建设。鼓励、扶持大企业集团参与到跨区域的产业融合中,发挥政府在提供信息、搭建合作平台方面的积极作用,帮助、支持优势产业、企业实现跨区域的分工、协作网络建设。各地区还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探索产权交易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突破企业兼并与重组的障碍,组建无属地企业,促进企业的跨区域兼并与重组。第二,强化产业协作。在产业规划上,凡由政府控制投资领域的产业协作,应尽早建立旨在寻找机遇共同点和利益交叉点的框架协议,加强各地区产业规划的协调与衔接,确定区域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实施计划。努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学合理、富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筑动力来源。
(二)政策建议
1.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环境,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造就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机制,构建权责明晰、服务高效的行业监管体系。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政策,从财税、金融、价格、土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加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着力吸引国际知名生产性服务企业、跨国公司来浙江设立地区总部、服务中心、分支机构、研发中心、采购培训基地等。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2.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创建自主品牌为中心内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支持重大高技术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在发展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大企业主导创新,有四条路径是值得予以关注的:一是以大企业集团在突破技术领先者的技术和市场障碍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重点培育高新技术大企业集团。二是引进与创新并举。这是后发国家实施技术赶超战略的常用手段,指并不将引进的技术一般性地应用到生产中去制造产品,而是普遍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深层次开发。三是跨行业技术聚变。“技术聚变”就是将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产生杂交技术,如将光学和电子学结合,从而产生光纤通信系统。四是科技创新产业化。通过直接进口先进的生产设备、购买技术许可证或专利、购并国外高技术公司和OEM等方式开发改造,进行持续的、渐进的技术创新。
3.营造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环境,尽快将块状经济升级为现代产业集群
根据块状经济的现状和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阶段规律,从营造区域和集群创新环境入手,尽快将块状经济升级为现代产业集群。政府要在营造现代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方面有大的作为。首先,重点支持创新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从原来支持项目转变为支持整个产业创新链,在创新链的上游,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平台计划”支撑公共科研机构、大学、民间创新等原创型创新活动;在创新链的下游,政府重点支持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其次,完善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选择和扶持产学研合作的大项目,把解决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和培养企业研发力量相结合,逐步形成“大企业支撑大科研,大科研支撑大企业,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研发”的格局。最后,以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大产业”集群模式。“大产业”集群有统一的机构进行协调,协调机构具有协调技术研究机构、收集散布产业信息、推广出口、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等功能。“大产业”集群还可以形成相应的指挥系统,统一指导、规划整个集群发展的战略、步骤。
4.落实三大产业带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发展战略,侧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空间布局
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格局,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围绕三大产业带优化布局。环杭州湾地区以建设上海都市圈现代服务业次中心及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为目标,重点培育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教育培训、文化传媒技术等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空港、港口物流和专业物流平台。温台沿海地区立足服务本地产业,围绕装备制造、加工产业、临港工业等制造业集群,提供技术、培训、流通、融资等专业服务,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金衢丽地区发挥产业和生态优势,着力推进国际商贸、影视文化等产业,大力发展交通枢纽型和市场依托型物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临港重化工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在甬、台、温等地区布局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推动舟山等地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船舶企业联合建设船舶工业基地。积极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环保设备、高铁和轨道交通设备等基础装备工业,做大做强台州、金华、杭州等地汽车整车和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骨干企业。
子课题负责人:查志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