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控制数据质量:构建主体”的表现数据

如何控制数据质量:构建主体”的表现数据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判断数据的质性对于问卷调查来说,往往比对定性调查更重要。

如何控制数据质量:构建主体”的表现数据

第三节 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

在我国现有的文献中,问卷调查基本上被刻板地、武断地归入定量研究的范畴,而且似乎不可越雷池一步,结果造成了操作教程中莫名其妙但又是心腹大患的“潜规则”:除了题器,什么都不要问,什么都不要记,什么都不要管。如果这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尚且情有可原,但是更大的可能却是由于缺乏对于定性调查的指导思想的借鉴。

从主体构建的视角来看,被访者的任何回答都是他/她在人际互动之中,在进行了构建之后呈现给调查员的。[14]研究者与调查员虽然不大可能当场就追究他/她的构建过程,但是调查并不是发生在火星上,因此在问卷之外,必定存在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可以透露出被访者进行构建的一些情况,这就要看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去不去收集了。再者,被访者也不是千人一面,每个人进行构建的程度必定不同,因此收集问卷以外“对方的表现”的信息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判定。

这就是研究者对于调查数据的性质的全面判定,是“过程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问卷调查的安身立命之本。人非草木,他们不仅随时随地可能会心动情变,而且同样的事实对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价值与意义。若非如此,自然科学就无法应用于对人的研究。

可惜,这是我国问卷调查的理论与实践的软肋之一。

其实,判断数据的质性对于问卷调查来说,往往比对定性调查更重要。如果我们不能从质性上判断被访者做出的主述究竟是在装模作样,还是“原形毕露”,我们又怎么敢把这些数据拿来进行统计呢?

在笔者有限的实践经验中,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办法可以控制数据的质性,仅择其要而述之。[15]

其一,在“邀约”的时候就单独记录邀请的被访者的性别与年龄,然后交给调查员以便验证前来者的真实性。也可以在录入之后形成另外一份数据,然后与调查数据对照以便发现可能存在的冒名顶替之人。这就是确定调查样本的抽样属性。(www.xing528.com)

其二,在问卷末尾增加调查员对于具体的调查场景的记录,在被访者离开之后由调查员填写,例如调查在什么地方进行、是否有人在房间外面围观或者等候、是否有10岁以下的或者10岁以上的孩子在场、调查是否受到外界干扰、调查如果中断是否因为外界的干扰等。

其三,要求调查员事后在问卷末尾记录一些对于对方的基本判断,例如对方是否喝了酒、是否紧张、是否有害羞的表现、是否在调查内容之外说了别的话、回答中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调查员提供帮助以及需要什么帮助、总的来说对方的穿着打扮在当地属于什么档次等。笔者曾经设置了12项之多。

其三,鼓励所有被访者进行充分的主述并且记录下来,要求调查员追问那些做出特殊回答或者有特殊应答表现的被访者的进一步的情况。[16]

其四,在“笔记本电脑辅助”的问卷调查中,设置某些可以反映回答的质性的功能,例如被访者回答每5个提问的时间、是否播放为文盲准备的录音、是否打开“帮助窗口”等。随着笔记本电脑功能的不断增加与强化,笔者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例如直接记录对方移动鼠标或者按键回答的具体状况等。

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一切数据都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被访者的呈现,只能是在他/她接受调查的时候,在“访谈室”这样一个空间之中,在与陌生的调查员的互动之中,在进行交流这样一种人际关系之中,不自觉地“构建”(动词)出来的。具有“主体构建”这样的方法论的意识就会明白,所谓“质性控制”其实就是要在被访者的主述之外,努力去收集那些可能反映出对方的“构建”过程与机制的资料。例如,研究者虽然不可能知道一个被访者喝了酒是不是就一定会撒谎,但是却可以通过记录下“该人喝了酒”这一情况来标识其所有信息的性质,以便在必要时使用这个标识来进行相关分析。如果我们把各个质性控制的变量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就很容易得出该数据的“质性程度”变量。把它加入整个统计分析,就会取得更加“人性化”的数学结果。[17]

总之,在笔记本电脑调查中,设置与录入这些变量轻而易举,但是在调查的性质上却意义非凡。这其实就是在问卷调查中承认和尽量落实了“调查是人际互动”的思想、与主体进行了构建的视角,最终贴近了对于人的科学研究的受控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