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方向:整合两种方法的资料分析

发展方向:整合两种方法的资料分析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进一步说,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除了结合与组合之外,最好的前途应该是整合。笔者认为,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这两种资料共同进行整合式的分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发展方向:整合两种方法的资料分析

六、发展方向:整合

根据上述五种情况的分析,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满足于两种方法的组合,却一定要追求两者的结合呢?

讨论这个问题可以引导我们从深入分析“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出发,进一步认清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的不同性质,进而把两者分别做得更好,而且组合得更好。

再进一步说,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除了结合与组合之外,最好的前途应该是整合。

国际上的一些学者继承了韦伯所倡导的传统:社会学家应当使用不同于自然科学家的调查方法,应该在社会环境中观察与描绘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人类社会的复杂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之所在。在此传统下,不少学者从根本上反对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的“结合”,认为那不过是一种无意义的调和(L.McIntyre,2003),甚至有学者提出“任何研究最终都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Lincoln &Guba,1985)的观点。

笔者认为,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这两种资料共同进行整合式的分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定量研究基本上无法做到两种不同性质资料的整合研究。而在定性研究方面,一切量化的统计分析结果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做出某些定性判断的依据,而这些判断又应该成为我们总的定性认知的基础。也就是说,所谓整合,并不是两种方法的折衷或者融合,而是在定性研究的指导下进行的“定量统计的定性化”。

渗透于定量调查中的所谓“科学主义方法论”恰恰是而且仅仅是在这样一个层次上,才在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其应有的历史意义与发展价值。

在社会实践中,哪怕是在相对更加微观的层次上,人类其实一直就是这样做的,而且还将继续这样做下去,区别仅仅在于我们是否更加自觉。

参考文献

[美]约翰·W·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M.Q.Patton.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Newbury Park:Sage,1990

黄盈盈,潘绥铭.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性工作者.社会学研究,2003(3)

王宁.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与抽样逻辑.甘肃社会科学,2007(5)

L.McIntyre.Need to know social:science research methods.Boston:McGraw-Hill,2003

Y.S.Lincoln and E.G.Guba.Naturalistic enquiry.Beverle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1985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陈曼蓉.当前社会研究方法的特点、趋势及问题.社会,2002(5)

陈向明.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社会学研究,2001(2)

段培君.方法论个体主义与分析传统.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走向规范化与本土化所面临的任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6)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郭淑华.现代社会调查真实性所面临的挑战.社会,2003(5)

洪小良.社会调查研究原理与方法.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侯钧生.价值立场与社会学知识的客观性.社会学研究,1995(6)。

郇建立.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化理论?——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述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1)

李峰.迪尔凯姆与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理论与改革,2005(3)

梁丽萍.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异与整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

刘江涛,田佑中.从二元性到二重性:吉登斯对社会学方法规则的超越.河北学刊,2003(3)

刘学勇.调查关系的后现代反思.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刘中起,风笑天.整体的“社会事实”与个体的“社会行动”——关于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逻辑基点比较.社会科学辑刊,2002(2)

陆自荣.“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韦伯思想中的一对张力.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2)

骆玲.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社会科学研究,2005(3)(www.xing528.com)

潘绥铭.社会调查,何谓真实?——兼谈问题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的争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16)

秦文佳.在关联与无涉之间——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再思考.江南大学学报,2004(4)

孙龙.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两种因果解释范式:涂尔干与韦伯思想的比较及其启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1)

孙特,朱红文.社会学研究由“规则”到“新规则”:谈吉登斯社会学方法论思想.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3)

方明.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下):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社会学研究,1998(3)

吴基增等,现代社会调查方法.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王宁.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山大学学报,2002(2)

王小章.社会的客观知识是否有效及如何可能.社会学研究,2002(3)

夏江旗.对“价值无涉”方法论的检讨——兼及马克斯·韦伯的学术失误.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3)

谢俊贵.关于社会现象定量研究的简要评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阎光才.也谈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真实”.社会学研究,2002(3)

杨伯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点:草根理论和因果模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2)

杨心恒,顾金土.模糊数学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学研究,2000(1)

叶响裙.两种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1)

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张广利.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2001(4)

唐晓阳等.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郑杭生.究竟如何看待“价值中立”?——回应《为“价值中立”辩护》一文对我观点的批评.社会科学研究,2000(3)

夏传玲.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方法.社会学研究,2007(5)

Alexander Me hler,Reinhard K9hler.Aspects of automatic text analysis.New York:Springer,2007

Eben Weitz man,Matthew B.Miles.Computer programs for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 software source book.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1995

Graham R.Gibbs.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explorations with Nvivo.London: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Harry F.Wolcott.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a:description,analysis,and inter-pretation.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1994

R.Tesch.Qualitative research:analysis types &software tools.New York:Falmer Press,1990

Udo Kelle.Computer-aided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theory,methods and practice.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6

【注释】

[1]下文所述的想法,曾经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4)。现在之所以把它放在本书中,是因为我们认为它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2]参见潘绥铭等:《论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的整合》,载《中州学刊》,2009(2)。

[3]这可能是来自于这种方法的操作者与一些学术刊物的共同建构,似乎没有一些量化的内容就不足以适应那种过分强调定量调查与统计分析的中国社会学界的大气候。

[4]在我国社会学刊物上发表的用定性方法写成的论文中,常常有量化的表格和数据。这些量化的资料大都是被调查者的居住区的整体情况(经济、家庭规模、收入水平等),也有一部分是访谈资料的整理与统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