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于社区环境的观察
观察还常常被用来了解社区的基本环境。这些方面的内容靠“眼见”往往能够比较真实。
表面看起来,对于社区环境的观察,与前面所说的“环顾”似乎是大同小异。其实不然。“环顾”是初来乍到时的巡视,略知一二即可;而观察社区环境则是为了让社区考察者迅速地认识到该社区的个性与特色,因此必须反复端详,经常比较。例如,笔者在属于“环顾”的部分之外,还观察到该地如下的特色。
在这个“红灯区”里,还有31家打着各种招牌的“诊所”,不过其中的3家已经停业。也就是说,平均每3.8家正在营业的性交易场所,就有1家“诊所”在为它们配套服务。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在笔者考察过的任何一个性产业集中的地方,都没有见过如此多的诊所。
与此相对照,在这个1 200米长的“红灯区”里,却只有27家小卖部,大多数都是木板房或者类似临时工棚的小屋。它们主要出售烟酒食品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吃的地方和看病的地方一样多,也是平均3.8个场所才有一个。这让外人是应该感叹诊所之多呢,还是应该惊讶小卖部之少?
在“红灯区”里,也有两家正规的专业的书报亭,都有公用电话,还有4家专门的公用电话亭。但是公用电话主要是由小卖部附设的,一共有19家。其中只有6家可以拨打国内长途电话,其余的都只能打到旁边的那个城市和开发区所在的县。这个比例也太低了,平均每5.6家场所才有1部公用电话,平均每18家场所才有1部国内长途电话。结果,“小姐”们围着打电话的场面屡见不鲜。请读者记住这个细节,因为它可以表明,这个“红灯区”到底是为哪些人服务的。(潘绥铭,1999)
观察的另一个内容是发廊的外貌和招牌,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观察,社区考察者可能获知该地性产业的经营方式和特点。(www.xing528.com)
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出现公然挂牌子的性交易场所,更不要说“红灯区”了。因此,所有的场所都必须编造出一个合适的经营范围的名称来。最常见的是发廊与按摩,其次是歌舞厅与卡拉OK厅。但是,“卖狗肉”虽然在全国都一样,但是挂出什么样的“羊头”,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极富地方特色。
在这个开发区里,最令笔者惊讶的是,在100多家场所里,挂着发廊招牌的场所居然只有9家,号称按摩的更少,只有4家。其余的是餐馆(13家)、歌舞厅(19家)、旅馆(23家)。最多的招牌是什么呢?笔者事先没有想到,竟然是酒吧和咖啡屋(一共52家),其中还有11家居然还写着英文的Bar或者Coffee。
在这样一个华南腹地,这样一个城外一隅,这样一些路边店,店主们怎么会一窝蜂地喜欢酒吧和咖啡屋这样“洋”的招牌呢?
当地人说:因为香港人喜欢,是那些来投资的香港老板说的。其实,恐怕是在开发区建立初期,开办路边店的村民们也被当时那宏伟的蓝图给震晕了或者镇住了,也梦想着海外来客会潮水般涌进自己的小店,所以投其所好地挂起了这些“洋”招牌。
那么在开发区有目共睹地萧条了以后,这些招牌为什么还不旧貌换新颜呢?当地人说不大清楚,一般仅仅认为是习惯成自然。还是开发区的官方人员更明白一些。其中的一位说:“正因为在旁边的那个城市里都很少有什么酒吧,所以这里的名声才这么大啊。而且(笔者认为是更重要的),酒吧属于饮食业,完全是正常经营啊。”笔者认为,这就是说,再“扫黄”也没有理由扫到饮食业里来的。(潘绥铭,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