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顾”
入住之后,就需要熟悉环境了。一般情况下,在“踩点”的时候考察者已经对这个社区的环境略知一二。住下来之后,刚开始几天主要是了解社区的总体面貌,以观察为主。同时这也是在社区里“混个脸熟”,让人们“见怪不怪”,甚至“视而不见”,然后才可能寻找合适的机会和方式,开始建立人际关系。
熟悉环境的具体方法需要研究者尽情发挥。黄盈盈在1999年的“红灯区”考察中,除了刚开始落脚的时候有朋友帮着一起找地方之外,基本上是孤军奋战,结果第一天的田野笔记写得“凉飕飕”的:
吃过午饭后我就搬上行李,也就是一个箱子,跟严老师到了昨天落脚的S村。严老师要回去,所以在路口放下了我,并叮嘱我自己小心。忽然之间一个人孤零零地被置于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心里有点惶惶然。
到了我住的地方,放下东西就开始了考察的第二步——熟悉环境,也就是探寻我的考察对象的大致情况。我采取潘老师的方法,开始仔细观察马路两边的店铺。
S村的主要街道可并列驶过两辆小车,从头走到尾大约6~7分钟。两边都是店铺:餐馆、家具店、美发美容中心、洗脚屋、卡拉OK厅、自选小商店、服装店,还有诊所和一家性用品店。这条街右边的三条巷子也差不多宽,巷子两边多为按摩、美发美容中心和洗脚屋。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共有此类场所20多处,而且大多数规模较大,占两层楼以上。
有两家美容美发厅是比较有个性的,一家新开张,叫肥仔,门口摆着当地派出所的祝贺牌匾。我不由地会心一笑,似乎听见老板在叫:瞧,我这里有后台,来玩,不怕。另一家是在另外一条街上,掩着门,门上挂的牌子写着“男士止步”,窗户上贴着许多证书。我估计这是一个正宗的美容院,所以不断提醒自己一定不要稻麦不分。
这条街的北面是另一个村,南面是一条更宽的通向大路的公路,有两趟巴士可以通到市区。其中一趟小巴通往火车站,一趟大巴通到闹市区。
逛了几圈之后,我心里有点失望,因为我所看到的这些场所,不管有没有性服务,都跟我印象中所要考察的“小姐发廊”天差地别。我当时初出茅庐,寻找“发廊”就是靠潘老师的《存在与荒谬》来按图索骥:一个小铺面,里面有10来个小姐坐在沙发上,抬着头看电视,路过的人对她们的相貌和神态可以一览无余。最重要的是,这些店里应该没有真正的理发工具。可是我看到的这些场所熙熙攘攘不说,还有烫头发的工具,而且最要命的是还有男理发师;能够看见的几个女孩也是忙着洗头或是零散地坐在店里。这些街上也没有旅店,那么她们在哪里做生意呢?难道是在美容美发店的二楼?难道这个地方只有这种美容美发形式的发廊,没有我原来打算考察的“小姐发廊”吗?或者有些“小姐”没有场所,是站街的?(www.xing528.com)
整个上午的“环顾”其实就是逛街了,不但收获甚微,还搞得一头雾水。
下午的时候,我楼梯口的那个发廊开了,亮了红灯,是那种桃红色的日光灯。它正面冲着一条巷子,不过还没开门;但是后门开着,可以直接通到我所住的那个楼上。因为严老师昨天跟店里那个长头发的女孩打过招呼,我就在后门跟那个女孩打了个招呼。她不怎么理我,有个男的特意跑出来看我,似乎觉得我这举动很滑稽。这让我觉得自己挺傻的。
白天的时候看见一个男的和一个看似“小姐”的人在路边的一家快餐店吃饭。那男的看着比较土气,而女的则比较时髦,不过看着有点老,穿着一套黄色的西服。有些车子半开窗,停下来打量。晚上看见几对女孩和四五十岁的男的在街上走,不知道去哪里。
我觉得不知道怎样才能跟她们聊上天;而且今天好像没有多少客人。这个“红灯区”没有我原来以为得那么“红”。或许周末的时候客人会多些?
第一次考察“红灯区”,因为没有经验,所以黄盈盈刚开始是照猫画虎,后来才知道是因为风声很紧,所以很多有“小姐”的发廊都掩着门或关着门,“小姐”则在大街上溜达或者以小卖部为根据地。
我当时还不会随机应变,所以觉得自己“找不到发廊和小姐”。殊不知,中国如此之大,“红灯区”怎么可能千篇一律?
初学者的另一个常见的特点是,心理素质欠佳,容易心浮气躁,恨不得能够第一天就认识“小姐”,然后顺利进入到她们的圈子里去。后面的几次“红灯区”考察,一方面由于经验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出去考察的是一个团队(潘绥铭与6个女研究生),大家相互之间有心理支持,所以感觉上就坦然多了。
当然,“环顾”不但是“进入”的必要环节,而且是贯穿田野考察整个过程的必要工作。尤其是,许多“红灯区”都会遭遇“扫黄”,虽然“圈里人”都能够未卜先知,但是我们却很难手眼通天,所以不停地“环顾”就格外重要,以免被蒙在鼓里,一时找不到访谈对象,还会被她们取笑一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