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做好定性调查?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控制条件分享

如何做好定性调查?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控制条件分享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恋爱”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控制条件,不仅全部体现在定性调查中,而且不可或缺、不可时变、不可“看人下菜”。因此定性调查要求研究成果获得被访者的认同。因此定性调查理应是屡败屡战,而不可能是百战百胜。

如何做好定性调查?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控制条件分享

三、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

在本章的开头,笔者引用了国际学者“研究是一门手艺”的警句。相信至少有一些读者已经为之震撼。但是请原谅,笔者是把它拿来当做靶子的。

所谓“手艺说”,还是把被访者当做一个可以任由调查者雕琢的原材料,还是相信调查者“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不仅缺乏方法论的水平,而且缺乏人性意识。

首先,被访者不是“铁杵”,不见得允许我们去“磨”,况且“磨”的结果也并不必然是对方变成“针”,还有可能是调查者自己“遍体鳞伤”。也就是说,与问卷调查相反,调查者其实根本无法控制定性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其次,我们不但没有单方面去“磨铁杵”的权力,而且也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曾几何时,世界历史上那些企图“改造人类”的人,最后都被证明只是一些自大狂。

最后,被访者其实是参与到整个定性调查全过程的“合伙人”,与调查者共同创造出了调查结果。只不过由于社会阶级的那种“楚河汉界”的划分,他们的贡献与价值注定会被“学术界”湮灭,这简直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笔者认为,定性调查其实是一场恋爱,不是就像是恋爱,而是就是恋爱。“谈恋爱”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控制条件,不仅全部体现在定性调查中,而且不可或缺、不可时变、不可“看人下菜”。

●恋爱是至少一方首先发起而且不断得到反馈的人际互动过程,只能靠自己更多地投入来引导或推动对方,却来不得威胁与强迫。因此定性调查的访谈者只不过是“求爱者”,绝不能把自己变成“强暴犯”;只能甘于奉献、百折不挠,绝不能颐指气使、只取不予。

●恋爱是“爱的就是你的独特”。因此定性调查中的“求同法”是南辕北辙,“求异法”才是定性调查的康庄大道。

●恋爱是在探求对方身心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好奇与不断收获惊喜的过程。一旦这个过程结束,爱情也就烟消云散。因此研究者不应该仅仅对“那些事”感兴趣,而是应该被对方“这个人”深深地、强烈地吸引。

●“谈恋爱,谈恋爱,不谈就不是恋爱。”因此定性调查的命根子绝不是“访”,而是“谈”,是交流,是争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恋爱是指向对方的整体存在,而不能仅仅是“有房有车”。因此,只有全方位完整动态的“个案研究”才是定性调查的最高境界。

●恋爱中的理性上升意味着终结的开始。因此定性调查追求的不是“客观规律”,而是访谈者的“感悟”。

●恋爱是双方共同营造而且确认的一种状态。因此定性调查要求研究成果获得被访者的认同。

●恋爱很可能只是失恋的组成部分。因此定性调查理应是屡败屡战,而不可能是百战百胜。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舍此,定性调查就会变成“包办婚姻”式的问卷调查,虽然后者也很可能“和和美美、恩恩爱爱”。

综上所述,笔者的警句是:恋爱过吗?就那样去进行定性调查吧。

参考文献

[美]A.斯特劳斯.质性研究概论.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0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10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美]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www.xing528.com)

H.R.Bernard.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3rd ed.Walnut Creek,CA:Altamira Press,2002

R.Burgess.In the field: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London:Allen &Un-win,1984

W.F.Whyte.Learning from the field:aguide from experience.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方慧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见: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胡鸿保,定宜庄.口述与文献的融通:满族史研究新体验——和定宜庄博士对话.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3)

胡鸿保,陆煜.从林耀华到路易莎——贵州苗民人类学研究视角的变换.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fenleisuoyin/fenzhishehuixue/shehui-renleixue-2010-03-18/9796.html

胡鸿保,周星,刘援朝,陈丁昆.人类学本土化与田野调查——元江调查四人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1)

黄淑娉.从异文化到本文化——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回忆.见: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刘晓春.民族志写作的革命——格尔兹《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的意义.文化研究,2006(1)

[美]罗萨尔多.从他的帐篷的门口:田野工作者与审讯者.见:[美]克利福德,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乔健.飘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特辑

翁乃群.重新认识质性研究在当下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以人类学应用研究为例.民族研究,2007(6)

杨善华等.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2005(5)

杨善华.田野调查中被访人叙述的意义诠释之前提.社会科学,2010(1)

苏力.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资源——一个社会学调查过程的反思.社会学研究,1998(6)

周华山.女性主义田野研究的方法学反思.社会学研究,20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