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查局限:回答保密性与真实性的冲突》

《调查局限:回答保密性与真实性的冲突》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在三次调查中,最终也没有学会按键回答的被访者,没有超过千分之三。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回答的保密性和回答的真实性是相互冲突的。笔者以“回答的真实性”为底线,宁可舍弃一些低文化高年龄的被访者,宁可损失一些样本的代表性。

《调查局限:回答保密性与真实性的冲突》

三、局限性

(一)电脑问卷无法“一览无余”

在纸质问卷的调查过程中,双方都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问卷的全貌,很容易明白现在这个提问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可是电脑问卷的所有内容都是一屏一屏地出现的,看不到前面与后面的提问,缺乏逻辑连贯性,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就很容易被搞糊涂了。

为此,笔者特设了返回功能键“F1”,可以随意翻回到前一页。但是这仍然不够,我们还必须在设计内容时就添加一些承上启下的“导语”和“提示”,以防被访者“答串题”。这样做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会使得问卷的文字很多、很啰唆,一些高文化的被访者会因此而嫌烦。

(二)易受电脑故障的干扰

电脑问卷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调试。一方面,需要把故障率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积累排除电脑故障的经验,寻找发生故障后的有效应对措施。

电脑问卷对调查地点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必须有电、不能突然停电(将丢失信息)、电源插头要多等。好在目前的中国,即使是农村,没电的地方也已经不多,我们只需要带足必要的电脑配件即可。

(三)被访者会操作吗(www.xing528.com)

在回答前面的不敏感提问时,调查员就负责向对方讲解应该如何按键,在临近自答部分的时候就开始让对方操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在三次调查中,最终也没有学会按键回答的被访者,没有超过千分之三。

(四)总会有些低文化者看不懂电脑问卷

碰到这种情况,调查员只能为被访者宣读问卷了,而且要“一问到底”。在2000年的调查中,笔者曾经使用过播放录音的方法,就是找来标准的广播员,使用普通话与广东话宣读问卷的所有内容,录音之后放在笔记本电脑中。如果被访者的文化水平太低,就可以播放这个录音,让被访者按照录音的内容来回答提问。

但是,在调查实践中笔者发现,低文化的被访者,不仅阅读困难,而且理解力很欠缺。因此即使是听录音播放,他们也仍然很难理解问卷中的提问,很难做出准确的回答。因此在调查的中期之后,笔者停止使用播放录音的办法,仍然改为由调查员直接询问那些低文化的被访者。这样,调查员可以详细地解释提问的内容。当然,这样做是很费时间的,曾经有一位农村老年女性用了2小时40分钟的时间来回答一份问卷。

此外,这样做也要求调查员必须与被访者有非常好的沟通与相互信任,才不致引起被访者的戒备或者反感。笔者的规定是,必须首先由调查组长亲自与被访者交谈,确认对方没有顾虑之后,调查员才能开始“一问到底”。

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回答的保密性和回答的真实性是相互冲突的。这就需要课题负责人做出取舍,而不能由调查员随意决定。笔者以“回答的真实性”为底线,宁可舍弃一些低文化高年龄的被访者(千分之五以内),宁可损失一些样本的代表性。因为笔者是社会学家,而不是统计员。

但是到了2010年,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由于农村的“留守者”日益低层化,也由于笔者在价值观上越来越注意“底层中国”,因此笔者对调查员下达了“死命令”,如果抽到文盲的被访者,那么一个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一问到底”。如果因此而耽误调查进程,调查组与调查员的劳务费随之增加,一文不少。这样,预期被舍弃的高龄低文化者将被降低到千分之三以下,即使这样做成本可能会增加2%左右。例如,在某个偏远的农村,调查组曾经口头询问了6位文盲或半文盲,为此增加了整整一天的调查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