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优势
(一)电脑更神秘,也更保密
神秘性的背景是:从2000年到2010年,电视主持人们已经纷纷开始把便携式的笔记本电脑当做道具,极力地让它在荧屏上露脸。结果,大多数中国人既经常见到它,因此不会大惊小怪,又没有亲眼看到、亲手摸过,因此心存好奇。这就造成了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使用笔记本电脑,更加容易令人相信笔者是真正做研究的,而不是推销商品的,更不是招摇撞骗的。
第二,大多数中国人对任何高级的洋电器都仍然心存敬畏。(想想主持人们为什么偏要用电脑来做道具,而不是一大屋子书。)结果“爱屋及乌”,他们连调查员也一起敬畏起来了。
第三,回答提问就像是在玩电子游戏,永远有下一页在勾引你的好奇心。你大概不会为了撒谎而错失良机。
但是,被访者可以更加安全地、保密地回答问题,这才是电脑调查的最大优点。
首先,电脑不是人,既不会刨根问底,也不会面露鄙夷,更不会嚼舌头。你尽可以放心地按键,哪怕你真的是个魔鬼。
其次,那些“心中有鬼”的被访者,很可能不知道笔记本电脑究竟有没有测谎的神通,但是他们却知道“死不认账就是没有”的老理,所以他们才可能吐露隐私。例如,一位干部在回答了自己的多伴侣情况之后对笔者说:“我不怕你们知道。就算你们的电脑能录音我也不怕,反正我没说话,也没签字。”
最后,调查员在向被访者作些简单交代,并告诉被访者一些操作常识后,就将笔记本电脑交给被访者。由于笔记本电脑屏幕的盖子的遮挡,调查员不可能看到被访者的回答,更好地保证了保密性。
(二)让中国人的“性”变得“可言”
在中国现在的情境之中,如果把通常使用的那种面对面的访谈方法直接运用到性调查上,那么即使是男对男、女对女地谈,也会给被访者带来很大的尴尬与难堪,而且无论如何这种难堪都难以化解。在这样的情境下,指望被访者会“坦言”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被访者在听和答的过程中出现羞怯、难堪或是苦于找不到贴切的语言表达,就会产生较大的调查误差。
首先,从学术上来说,如果是调查员宣读问卷,在“性”这样敏感的问题上,调查员的语音语调很难做到统一,这严重影响了“问卷”这一工具的一致性。同一份问卷,在不同的调查员那里是有差异的,甚至同一个调查员,面对同一份问卷,也很难向不同的被访者传达出一致的内容。
更有甚者,如果调查员不够“正经”地宣读问卷(哪怕仅仅是被访者的错觉),调查就会变成挑衅,甚至是挑逗。平心而论,笔者可不敢把哪怕最可靠的调查员派出去对别人宣读这些“性”问题,即使调查员自己敢做,笔者也负不起这样的责任。
其次,纸质问卷的保密性差,被访者的填答内容全部呈现在纸质问卷上。问卷即使不记名,被访者也完全有理由相信现场回收问卷的调查员会看到自己的回答。这种保密性的局限,可能会影响被访者回答的真实性,尤其是在调查涉及敏感性问题的时候。
最后,中国传统社会强调的是“防微杜渐”和“防患于未然”,因此把“谈性”视为“做爱”的前奏。结果,性调查就很可能成为对于双方都具有挑逗性的危险活动。
但是,笔记本电脑调查方法足以很大程度地扫除这些障碍。电脑取代调查员成为被访者与问卷的中介,声音转化为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调查员宣读带来的局限性与危险性。同时,调查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也发生了质的转变,被访者不必再面对“人”的情况,避免了被访者说不出口、不善表达甚至不会表达的尴尬。
最典型的例子是,由于笔者需要询问被访者是不是真的知道阴蒂的确切位置,所以此时电脑屏幕上就会自动出现一张细部照片,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各个部位的编号,请被访者按一个相应的数字键。可是,在以往的“照本宣科”式的问卷调查中,即使同性别的调查员敢于面对面地拿出图片来,恐怕被访者也不好意思面对面地仔细看,更不好意思在上面指指点点。
这样,笔者就充分调动了电脑表达手段,通过“人机”间的声像、文字交流和“人际”的良好互动,让“性”真正变得“可言”。(www.xing528.com)
(三)缩短问卷填答时间,减少被访者产生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纸质问卷的调查实践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调查员好不容易才说服对方接受调查,但是刚一拿出问卷,对方就吓跑了,因为对方一眼就看见问卷有那么厚的一摞,他们会想这得什么时候才能答完啊!
这就是纸质问卷的调查中永存而无解的矛盾:若问卷内容太多,可能会由于访谈时间过长,造成被访者产生不耐烦、敷衍、中途拒答甚至胡乱回答的情况;可是如果问卷的内容太少,又可能不足以检验我们的理论假设。
为了保证问卷内容的完整性,调查者们通常倾向于大量设置提问,然后再试图靠调查员来劝说被访者耐心配合。但是在如今的中国,“时间就是金钱”的宣传犹如水银泻地,别说被访者不能接受这种长篇累牍的调查,就连调查员自己恐怕也很难把调查进行到底。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多走向“假数真算”的极端。
对此,电脑问卷显示出了非常大的优势。
第一,笔者在试调查中进行过比较,发现同样一个问卷,如果回答文本形式的,平均时间大约在150分钟左右,可是回答电脑问卷的平均时间只有4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电脑问卷比一般的文本问卷,大约要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
这主要是因为它省略了大量的“宣读提问”、“说出回答”、“准确记录”的时间。无论是谁,只要具有一般的文化水平,阅读总是比朗读要快;在回答的时候,按一个电脑按键也总是比用嘴说出来快,因为不需要组织语言。换而言之,电脑把“说、听、记”简化为“一读(文字)一按(键)”。
第二,在电脑问卷中可以不显示提问的编号,因此被访者就无法直观地知道究竟有多少个提问要回答。虽然笔者规定他们随时可以中断调查,那也比看见厚问卷就跑要好得多。
(四)有利于在问卷以外更多地收集信息
电脑问卷将调查员的主要工作,从单纯的填问卷转变为人际沟通和收集“活情况”。一般的问卷访谈,调查员的主要工作是填答问卷。他们一遍遍地提问,一次次地重复,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和“偷工减料”应付任务的行为,或是为完成任务而疲于奔命。
电脑问卷调查将调查员从过去繁重的“笔录”、全程“询问”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其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动员被访者、加强与被访者的心理沟通、观察被访者的表情与形体语言。
理想状态下,可以要求轻松了的调查员去记录问卷内容以外的、通过聊天获得的“活情况”来作为定性资料。这既可以为将来清理数据时的逻辑纠错提供必要的依据,还可以拓展对于调查数据的理解。
(五)有效地降低来自调查员的调查误差
首先,调查员的工作量极大地减轻,他们现在要做的仅仅是动员被访者坚持完成问卷,解答回答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问题,澄清被访者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因此,调查员基本上无法控制回答的速度与完成的数量,也就基本上不会出现纸质问卷调查中那种趋利避害从而弄虚作假的做法,诸如赶进度、虚报数量等。
其次,电脑问卷相对减少了调查员访谈中不应有的诱导。在电脑问卷中,笔者通过设置规范的问题提问方式与变量解释,降低了由于不同调查员的表述方式的差别而导致的调查误差。
最后,电脑问卷极大地减少了调查员故意作假的可能性。因为在严密的逻辑控制功能下,一个指标可能牵涉数个逻辑关系,使得编造一份问卷要比实际访谈一份问卷难得多。
尤其是,电脑问卷可以隐蔽地自动记录每个提问的回答时间,相加之后就是“问卷完成的总时间”。如果调查员故意作假,这两个时间必然是短得荒谬。2006年笔者委托商业调查公司做调查时,就是据此发现了他们的“猫腻”。
电脑还可以加装隐蔽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如是,调查员“甩点”(不去某些调查点)也就不可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