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的结果有赖于统计学的分析,但是绝不应该反过来,按照某种统计方法的要求来设计问卷。但是很可惜,至少在上面的多层次分析的例子里,有一些社会学家是先知道了这种统计方法,然后再拿自己的调查设计努力地迎合它。这并不是统计学启发了社会学家,而是社会学家以前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可能忘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人是生存在社会环境中的。
再例如,在时间序列分析的统计方法传入中国之后,就有一些社会学家主张应该按照它的要求来设计问卷,也就是把人生的各种经历都加上起止时间这个变量,这样就可以获得一个精致的数学模型,而且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更加高级的。
可是,按照我们社会学的最基本的理论认识来看,人生不仅仅是生活时间的简单相加,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与意义的累进式融合。在生活的质量、意义与累进融合还没有被可操作地量化之前,单纯为了使用时间序列分析而设计问卷,就很可能导致“误调查”与“误解释”。例如,著名的所谓“七年之痒”(结婚平均七年之后最容易出现移情别恋现象),就是美国的一些人使用类似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统计出来的。可是,后来的美国社会学家把爱情程度、婚姻般配程度、性生活质量等因素引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移情别恋”根本不存在任何时间上的显著差异。[17](www.xing528.com)
总而言之,我们是社会学家,我们必须从本学科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来设计问卷,不但不应该受到某些高级统计方法的诱惑,还应该反过来要求统计学来解决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供可用的解决方法。这样的实际问题简直多如牛毛。例如,“滚雪球”抽样方法如何具有代表性?定性资料如何进行统计分析?模糊现象或者复合现象如何量化?感情如何测定?不一而足。如果说统计学现在基本上还很少考虑这些问题的话,那么或多或少也是因为我们社会学就像一个被商家操纵的顾客一样。
如果统计学一时拿不出解决办法,那么我们就去做定性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