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结与引申
本节不是为了颠覆现有理论,而是为了探讨得更加深入。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们不是随机抽样方法的奴隶,而是它的园丁。
从技术的层次上说,社会科学应该创造出符合自己需要的新方法;从认识论的层次上说,我们应该努力把还原论推向整体论与系统论的新阶段[12]。笔者的价值取向也已经在本节中表露无遗,即社会科学应该作为主体,发出基于自己立场与利益的“非科学的”声音。
操作的困难其实并不是一个真问题。如果我们具有清晰的认识,那么总会朝着那个方向迈出一步的。
归根结底,笔者所设想的一切技术上的发展方向,其实都潜含着这样一个意思:虽然统计学有充足的理由把随机抽样视为不可分割的连贯过程(李金昌,2004),但是社会科学也有充分的理由与需求对它进行区别利用。也就是说,以末端抽样层次为界,此前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可以保证样本的地理分布的随机性;此后使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可以保证社会科学收集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这样划分的两阶段抽样方法,不但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且可能是最符合我们社会科学的理念与需求、最足以表现社会科学特色的一种途径。(www.xing528.com)
由此,笔者引申出另外一个方法论的观点,所谓“定量调查就一定要随机抽样到底,定性调查就根本不需要随机抽样”[13]其实是一个误区,是把“要获得什么性质的资料”与“该资料是否应该有代表性”这两个问题给混淆起来了。
国内已有学者对后一个问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王宁,2007)。笔者进一步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发展的方法是:定量调查舍弃末端抽样层次的代表性,而定性调查则把自己所处的时空(而不是其调查内容)视为一个随机抽样的末端抽样层次,依据上级层次的随机抽样结果来确定本调查的时空,即使仅有一个个案也应如此。这样,无论定量调查还是定性调查,都足以获得末端抽样层次之上的某一级别的总体的代表性。这不仅可能是社会科学的特色,而且可以化解这方面的虚构的“定量与定性之争”。
总之,如何发展随机抽样的探讨,可以促进社会科学从技术层次与方法论的层次上,从“代表总体”提高到“表现整体”,更好地发挥自己在更高层次上对于抽样方法的整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