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总体到整体:探讨代表性抽样的局限性

从总体到整体:探讨代表性抽样的局限性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即使随机抽样的结果确实足以代表客观事物的某个总体的状况,在把它运用于任何由人类及其活动所组成的总体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对它进行修订。我们恰恰应该反过来好好研究一下,非随机抽样中究竟蕴涵了一些什么值得发掘的内容,它的抽样结果固然与“总体”无关,但是是否可能与“整体”有关呢?

从总体到整体:探讨代表性抽样的局限性

四、代表什么:从“总体”走向“整体”

随机抽样的最大作用,就是它足以代表某个总体。但是,笔者对它的根本质疑也是由此而生,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看。

在技术的层次上,无论我们在上述各个方面有多大的发展,我们所获得的所谓“总体状况”,其实还是由众多的局部情况相加而来的。一切随机抽样技术与加权技术都不能改变这一性质。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合成(贝塔朗菲,1987;黄欣荣,2004)。因此,即使随机抽样的结果确实足以代表客观事物的某个总体的状况,在把它运用于任何由人类及其活动所组成的总体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对它进行修订。或者说,如果系统论已经对随机抽样的理论根基提出了挑战,那么社会科学也就应该以反思与发展来代替对它的顶礼膜拜了。

认识论的层次来看,社会科学最需要研究的恐怕并不是任何统计学意义上的总体,而是某个作为社会存在的整体。前者往往并不真实存在,它们只是研究者的建构产物[11],后者才是社会科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www.xing528.com)

随着“整体研究”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介绍与提倡(郇建立,2001;王宁,2002;刘中起、风笑天,2002;刘军,2006),我们社会科学不得不从系统论的高度来反思随机抽样。

社会科学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统计学暂时还不能给我们一个系统论指导下的、足以反映整体状况(而不仅仅是总体)的随机抽样方法(杨心恒、顾金土,2000),那么我们也就不应该简单地排斥各种非随机抽样方法。我们恰恰应该反过来好好研究一下,非随机抽样中究竟蕴涵了一些什么值得发掘的内容,它的抽样结果固然与“总体”无关,但是是否可能与“整体”有关呢?

例如,在关于“典型抽样”的争论中,我们社会科学不应该再把随机抽样奉为唯一的判断标准(王宁,2002),而是应该深入讨论以下问题。如果确实是出于对“整体”的准确认识而选定这些“典型”的,那么它对于“整体”的“表现性”是否更强一些呢?这种表现性是否可以进一步建构为“对于整体(而不是总体)的质的代表性”呢?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典型抽样与随机抽样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把两者组合、结合、整合还是融合,或者论证出其不可能,都将是社会科学的原创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