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慎用“其他”选项——半开放题讨论
首先需要说明,任何提问都必须设置“三不”,就是说至少要有以下三个选项:(此题)不适用、不知道、不回答。这些都不属于笔者下面要讨论的“其他”的范围。前三者都是无法回答也无法记录实际内容的,并与现有的备选答案都是不同质的,可是“其他”却被作为同质的回答列入备选答案,而且必须作为实际内容予以记录。
半开放题是很多人经常采用的调查方式,其典型形式就是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其他”的选项,有的研究者还专门写上“请详细记录”这一类的字眼。一般来说,这样做是为了涵盖所有可能的回答,但是它的失误也恰恰在这里。
(一)“其他”的应用很有限
这个选项很难运用于“等级测定”的各种提问之中,例如从“很差”到“很好”这样的提问,就很难加入一个“其他”的选项。
(二)“其他”必须确保是小概率
它往往是在调查各种“事实”的时候才使用,是为了涵盖某些我们在设计问卷的时候不知道的情况。例如,在笔者的“性调查”里,在考察人们的居住环境时会问:“现在,您自己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备选答案是:“(1)集体宿舍、合租房、工作场所,等等;(2)自己一个人单独居住;(3)住在自己的父、母、子女的家里,(4)住在岳父母、公婆的家里;(5)住在自己的小家(只有爱人或者孩子);(6)住在自己的小家里,但还有其他亲属;(7)其他情况。”
在这个设计里,“其他”就是为了“查漏补遗”。据笔者所知,其中可能包括孙子女与祖父母的跨代共同居住、两个陌生人的合租或合住,甚至群租、寄宿在非直系亲属的人家里等。
可是,若“其他”的被选择概率稍大,整个提问就可以说作废了。如果从严要求,回答“其他”的被访者超过10%,这个变量就很难再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了,即使是分布统计与百分数统计也很勉强,大概只有绝对数统计还有些意义。
这是因为,如果笔者没有详细记录下“其他”的具体内容,那么其实就是不知道“其他”到底是什么。这就等于被访者拒答,等于是缺失值,在做相关分析的时候不得不删除,在做分布分析或者百分比分析的时候也缺乏实际意义。关于缺失值的统计处理方法,已经有很多学者讨论过,但是笔者在这里想要说的是,我们何必让“其他”选项来增加缺失值呢?
所以说,如果我们要在问卷中设置“其他”这个选项,那么我们一定要有充足的文献依据或者生活知识,要能确保它的被选择率不会超过10%,最好不超过5%。可是,这是有风险的、难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建议最好不设置“其他”这个选项。
(三)“其他”实际上是亡羊补牢(www.xing528.com)
研究者往往是因为在试调查(预调查)中没有获得充分的认识,甚至没有进行过试调查,因此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拿不准,无法穷尽所有的可能回答,才不得不设置一个“其他”选项,用半开放题来解决。这等于在正式调查里补充进行试调查,然后希望在事后的统计中加以弥补。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试调查做得更加全面深入一点,做得规模稍微大一点,从而使正式问卷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是说,为了慎用“其他”这个选择,笔者唯一可以推荐的方法就是扩大与强化试调查(预调查),在试调查中尽可能多地了解所询问情况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在正式调查的问卷中用明确的备选答案尽量涵盖之。
(四)“其他”的编码很有风险
如果是当场编码,就变成设计者无限赋权给调查员,由他来决定每个编码之下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其中的风险不在于调查员的水平高低,而在于每个调查员在编码时的具体操作基本上无法统一。这不仅会削弱数据的可比性,而且“假数真算”的可能性也被极大地提高了。
如果是事后编码,不让调查员当场编码,而是研究者拿回原始记录来进行编码,其风险往往更大一些。这基本上是闭门造车。如果我们既没有见过这个人,也不知道现场的情境,不了解前因后果,就把人家的弥散式的回答内容给编码了,那就与篡改数据差不多了。
(五)“其他”永远还需要一个“其他”
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所有的封闭题都意味着问卷设计者人为地、硬性地排除了被访者出现其他任何表述的可能性,他无论说什么也不会被记录下来。可是“其他”这个选项却是不管被访者说什么都要记录下来。虽然我们可以忠实地、详细地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记录下来的具体情况很可能千奇百怪,因此只要其中有一种情况是我们无法归类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再次设置一个“其他”。
(六)“其他”其实就是不要“其他”
严格来说,对于“其他”的编码是越多越好,因为对于一个记录主体表述的资料来说,编码的种类越多才越能少损失信息。可是我们所设计的其他的提问却基本上都是封闭题,它的备选答案以较少为宜。这样一来,我们在进行相关分析的时候,就不得不把可能有数十种之多的原编码再次抽象为很少的几种。其实际效果,就是舍弃了“其他”这个选项中很可能占大多数的“其他情况”。
(七)“其他”的真正用途
当然,“其他”选项也还是有价值的,但不是在问卷设计方面,而是在调查的操作过程中,设置“其他”选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作假或者避免被访者的信息失真。例如,总会有些被访者觉得,我们所设置的所有备选答案都不符合自己的意思,可是他又只能在这个范围之内选择其中的一个。结果他就很可能勉强地选择,甚至可能乱答一通。如果我们设置了一个“其他”,那么他就可以选择这个了。不过,这种“其他”必须注明这是被访者的“其他选择”,而不是被访者真的有“其他情况”。因此,我们不建议非熟练的研究者使用这种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