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假设:社会学调查问卷的灵魂构建大厦

相关假设:社会学调查问卷的灵魂构建大厦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否则,就算这个问卷的设计不合格。更进一步,笔者会要求学生必须清楚地说出每一个相关假设的来源与目标。这样的相关假设是交叉的、零乱的、一团糟的。总之,所谓社会学调查的问卷,其实就是众多的不同相关假设一层一层地构建起来的一个大厦。

相关假设:社会学调查问卷的灵魂构建大厦

四、相关假设是社会问卷的灵魂

作为社会学调查者,问卷设计者必须将自己的所有相关假设都烂熟于心,要能脱口而出,形成下意识反应。否则,整个问卷设计就有问题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往往是从一个问卷里随便抽出一道题,请学生立刻清晰地说出它的相关假设。否则,就算这个问卷的设计不合格。同样,问卷里每一个没有被问到的问题也都是一个相关假设,笔者也要求学生能够脱口而出。

更进一步,笔者会要求学生必须清楚地说出每一个相关假设的来源与目标。

所谓来源就是这个相关假设的根据是什么,它或者来源于某个理论,或者来源于某个前人的研究,或者就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

所谓目标,说的是一个变量与哪个变量去做相关,设计者必须非常清楚。一般来说变量之间的相关不能来回转变,不能提到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说它是跟第三个有关,说到第五个了它又跟第二个有关。这样的相关假设是交叉的、零乱的、一团糟的。

总之,所谓社会学调查的问卷,其实就是众多的不同相关假设一层一层地构建起来的一个大厦。否则,这个问卷就只能降格为普通社会调查,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纸

参考文献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3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大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海军等.社会调查与统计.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杨心恒,顾金土.模糊数学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学研究,2000(1)

郭淑华.现代社会调查真实性所面临的挑战.社会,2003(5)

林彬,王文韬.对当代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及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90年代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社会学研究,2000(6)

邓锁,风笑天.问卷调查研究:第二个10年的发展与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3)

方长春.从方法论到中国实践:调查研究的局限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3)

蔡禾,赵巍.社会学的实证研究辨析.社会学研究,1994(3)

刘少杰.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3)

张兆曙.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的二元对立及其局限.社会科学研究,2003(5)

边燕杰,李路路,蔡禾.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边燕杰,李路路.社会学研究与问卷设计.见:边燕杰,李路路,蔡禾: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梁玉成.中国城市社会调查抽样方法之研讨.见:边燕杰,李路路,蔡禾: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潘绥铭等.“元假设”:社会调查问卷的灵魂.学术界,2008(3)

梁玉成,周怡.问卷调查中调查员的因素.见:边燕杰,李路路,蔡禾: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黄盈盈.“身体”、“性”及其关系的主体构建:基于对70年代出生的北京工薪阶层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Harvey Goldstein.Multilevel statistical models.London:Edward Arnold,1995

Judith D.Singer,John B.Willett.Applied 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modeling change and event occurre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潘绥铭,黄盈盈.“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社会学研究,2007(3)

Catharine A.MacKinnon.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a case of sex dis-crimina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美]帕特丽夏·邵,吴安静.美国最高法院性骚扰案件审判概况以及美国反性骚扰立法的发展.妇女研究论丛,2006(S1)

熊进光.美国工作场所性骚扰的雇主民事责任问题研究.法治论丛,2004(2)

沈奕斐.“性骚扰”概念的泛化、窄化及应对措施.妇女研究论丛,2004(1)

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杜鹰,白南生主编.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王奋宇,李路路等.中国城市劳动力流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法]约翰·盖格农.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杨伯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点:草根理论和因果模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2)

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学术研究,2005(4)

Edward O.Laumann.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exuali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www.xing528.com)

Thoma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W.L.Wallace.The logic of science in sociology.Chicago:Aldine Atherton,1971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1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美]利迪,奥姆罗德.实用研究方法论:计划与设计.7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美]布莱尔,扎加.抽样调查设计导论.7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George C.Homans.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New York:Harcourt,Brace &World,1961

Emerson Richard M.Social exchange theory.In M.Rosenberg and R.Turner.Social psychology: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Basic Books,1981

[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S.Wasserman &K.Faust.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J.Scott.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London,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1

胡仕勇,叶海波.操作化流程及其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探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5)

Orlando.Behling &Kenneth S.Law.Translating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research instruments:problems and solutions.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2000

E.J.Pedhazur &L.P.Schmelkin.Measurement,design,and analysis:an inte-grated approach.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1

毛丹.社会学研究中的中层理论关心.浙江社会科学,2006(5)

谭建光.中国社会学更应重视中层理论的价值——兼与蒋影明先生商榷.学海,1994(3)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北京:三联书店,2001

[法]皮埃尔·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美]林南.社会资本:争鸣的范式和实证的检验.香港社会学学报,2001(2)

Bourdieu,Pierre.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In:John G.Richards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86

James S.Coleman.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Robert D.Putnam.The prosperous community: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American Prospect,1993(13)

[美]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及其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方明.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上)——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社会学研究,1998(2)

覃方明.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下)——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社会学研究,1998(3)

[美]金赛.金赛性学报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潘绥铭.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作用——以“多伴侣性行为”的调查分析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2(4)

【注释】

[1]参见潘绥铭、黄盈盈:《问卷调查的世界与限度:一个对“起点”的追问与反思》,载《学术研究》,2010(7)。

[2]“论方法”就是分析与论述调查的具体方法及其操作过程,以便揭示其方法论内涵与来源。它既不是抽象度很高的方法论,也不是技术性很强的操作指南。首见于黄盈盈、潘绥铭:《论方法:定性调查中“共述”、“共景”、“共情”的递进》,载《江淮论坛》,2011(1)。

[3]李强首次提出,在确定研究的领域时,必须考虑所研究的问题是否适合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但可惜未见深入分析。

[4]只有检验调查才能算做“社会学调查”,此处不展开阐述。

[5]在问卷中设置开放题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那是定性调查,此处不展开阐述。可参见潘绥铭等:《问卷调查: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3)。

[6]参见潘绥铭等:《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52~7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对于随机抽样的反思可参见潘绥铭等:《以社会科学为主体,发展随机抽样》,载《江淮论坛》,2010(2)。

[8]如何选题是社会学方法教科书无法回避的问题。国内教材或从选题的原则,或从研究主题的来源,还有从选题的意义等诸方面进行过论述,因此我们不再赘述。参见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调查方法》,2版,41~4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3版,20~34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5版,78~9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这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同仁的共识,尚未见于文献。

[10]我们在第二次调查中也设置了这些方面的附带提问,但是仅仅是为了在几年之后进行第三次调查的时候,历史地比较一下它们的发生率的变化。我们没有为这些现象提出相关假设,也不准备与传媒详细讨论它们。

[11]刘少杰在综述《社会学研究》1988—1998年间发表的131篇调查报告时发现,这些研究报告“有明确理论前提”的仅占29%,其余的文章不是缺乏理论前提,就是未对隐含的理论假设进行明确、充分的讨论。参见刘少杰:《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载《社会学研究》,2000(2);边燕杰、涂肇庆、苏耀昌等:《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方法与发现》,37页,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边燕杰、李路路认为刘少杰所说的情况在华人社会学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初学者以及未接受社会学方法训练的学者,往往将学术性问卷调查等同于一般性质的民意测试,在问卷设计之初,不自觉地放弃了对理论问题的认识、关怀和思索。参见边燕杰、李路路:《社会学研究与问卷设计》,见边燕杰、李路路、蔡禾:《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161~19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性的文化建构理论,但到目前为止在问卷调查里还没有得到应用,因为它太新了,人们消化、运用它还需要一段时间。参见黄盈盈:《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潘绥铭、黄盈盈:《“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载《社会学研究》,2007(3)。

[13]通过定性调查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理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绝大多数的理论,都是在定性研究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在问卷调查中。参见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Grounded theory in practice,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147~17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美]理查德·克鲁杰等:《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践指南》,31~39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