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议:为被访者而设计的问卷需注意什么?

建议:为被访者而设计的问卷需注意什么?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了根本拒答之外,我们应该把被访者的一切不回答、错答与谎答统统视为我们自己问卷设计的失误,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设计。也就是说,我们是为被访者设计问卷的,一切都要以他们的需要与便利为原则。一些被访者可能具有表现欲,可能指桑骂槐,可能为了自我证明而做出不实回答。

建议:为被访者而设计的问卷需注意什么?

四、改进的建议:为被访者(而不是为自己)而设计

(一)对于描述调查

调查者不仅必须知道自己要了解什么,还必须知道被访者能够回答什么。除了根本拒答之外,我们应该把被访者的一切不回答、错答与谎答统统视为我们自己问卷设计的失误,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设计。也就是说,我们是为被访者设计问卷的,一切都要以他们的需要与便利为原则。通俗地说,“对牛弹琴”是弹琴人的错误,而不是牛的错误。

有关这方面,国内的教科书与学术论文已经有许多论述。笔者只希望最低限度地呈现我们在调查实践中的一些心得。

被访者的生活实践的范围大致有多大?所询问的现象是否超出了这个范围?被访者有兴趣吗?

在设计调查主题与任何一个具体的提问时,研究者当然会选择那些自己认为是最重要、最有意思的方面。但是,我们必须假设:绝大多数被访者对于我们所要询问的问题,其实并不觉得有什么重要的,他们往往是既不关心也不感兴趣,并不希望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的研究者。

被访者需要多么努力才能回答问卷中的提问?他们是否可能具备这方面的总结、提炼、归纳、感悟的能力?例如,直接询问任何一种“平均数”都是在考验被访者的数学应用能力。如果我们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那么被访者就很可能因为难以回答而放弃努力,干脆顺着调查员的意思做出虚假的回答。

被访者是否可能借题发挥?一些被访者可能具有表现欲,可能指桑骂槐,可能为了自我证明而做出不实回答。

被访者是否会感觉到问卷或者访谈者的言语带有强制性或者带有言外之意?(梁玉成、周怡,2006:161~197)例如,“请您配合”这样的话,在一些敏感的被访者看来就觉得具有强制的味道,因为我们本来是没有权力要求人家配合的。(www.xing528.com)

说到底,被访者之所以能够回答我们的调查,或者主动地说出某种情况,仅仅是因为他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一套概念体系与我们的概念体系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我们与他之间才能互相听懂。可是,在现实世界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究竟能够与多少其他阶层、其他性别、其他年龄段、其他性格特征、其他生活环境中的被访者达成这种概念体系上的基本一致呢?就连隔行还如隔山呢,就连夫妻还经常闹误会呢,更何况我们的社会调查

以上种种情况,经常被当做调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选择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因此可以极端地说,如果要调查全国总人口,那么我们只有设计出在各个方面都处于最底层的那些人都

够最舒服地来回答的问卷,才是可行的。否则,中国人好面子,不善于拒绝,却善于“顺杆爬”,结果我们就会得到许多不懂装懂的或者“强不知以为知”的回答结果。

(二)对于检验调查

首先是要老实,不做“发现与探索”的非分之想,把自己的假设与检验搞好了,就已经达到目前问卷调查这种研究方法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其次是要全面,不仅需要提出可能相关的假设,也要尽可能多地假设出什么可能不相关,至少需要纳入那些虽然被作为“公理”但是我们却有所怀疑的因素。

最后是要坦白,不要隐瞒自己是“事后假设”或者“替人假设”,而要把它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引子。因此,不要按照“新发现”来论述自己的统计结果,而要更多地探讨我们还需要哪些和怎样的分析框架、相关因素与控制条件,才能获得真正的认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