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土化反思:问卷调查真实性问题及分类建议

本土化反思:问卷调查真实性问题及分类建议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开始成为一个问题。潘绥铭在对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的比较中进行过“社会调查,何谓真实”的反思。笔者认为,问卷调查应该分为最基本的两类。

本土化反思:问卷调查真实性问题及分类建议

一、背景:对问卷调查功能的本土化反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问卷调查方法的本土化反思和讨论非常热烈,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角度。

首先,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开始成为一个问题。

潘绥铭在对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的比较中进行过“社会调查,何谓真实”的反思。杨心恒等人(2000)指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模糊性与实证主义计量方法的局限性,主张将模糊数学引入社会学研究。郭淑华(2003)认为文化主位和文化客位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具有影响,是现代社会调查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次,从本土实践来分析问卷调查的功能。

林斌、王文韬(2000)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反思了当代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及研究方法。邓锁、风笑天(2000)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核心刊物上发表的问卷调查研究报告的解析和评价表明,我国问卷调查研究在研究方式、抽样方法以及研究主题三个方面都有所发展,也存在不足,他们还对问卷调查研究领域存在的定性与定量的对立、理论与方法的对立进行了反思。方长春(2006)从方法论和本土实践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调查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种方式的局限性。蔡禾、赵巍(1994)根据当时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现状指出,实证研究不等于经验层次的研究,实证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绝不可把实证研究方法简化为问卷调查方法。刘少杰(1998)主张中国社会学应从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张兆曙(2003)认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存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在方法论上导致了社会认知的抽象化、简单化和社会实践意义的缺失。(www.xing528.com)

最后,中国国情受到了重视。

边燕杰等学者(2006:1~29)指出,国内社会学研究者用以研究本土社会的主要理论与概念,基本上都是对西方理论与概念的借鉴和移植。这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语言问题”,由于中国内地社会与西方社会的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在收集资料时往往失去测量的效度。再者,中国内地的调查研究的许多概念直接译自西方,而汉语中对应概念的缺失也是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可能障碍。另外,研究工具的借用也可能使得调查研究在本土研究中表现出局限性。有学者还对2003年在中国进行的“中国综合调查”进行了反思性的介绍,从问卷设计、调查实施和资料整理等方面列举、讨论、总结了中国社会学者从事抽样调查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梁玉成,2006:74~97)。

但是,在上述反思中,集中于方法论层面的人本主义与实证主义之争的论文偏多,而对于社会学主流研究方法的问卷调查,尚缺乏“论方法”[2]这一理论层面的反思。

笔者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专门讨论问卷调查的适用范围[3]这一“起点”问题。

笔者认为,问卷调查应该分为最基本的两类。其一是描述调查,就是要了解某个现象的情况,获得该现象的绝对数、相对比例和分布状况这样三种数据。其二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检验调查,就是事先提出假设,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来检验这些假设。[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