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假设”概念的学术意义
元假设这个概念,在我国社会学界尚未明确地提出,但是它之所以重要,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
(一)它强调了生活的第一性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的任何一个提问,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先入为主的猜测与假设。因此,哪怕是调查我们最熟悉的现象,我们也必须首先尽可能多地掌握现实情况及其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设计出更好的问卷与实施方案。这就是元假设这个概念的第一个重要意义。
在操作层面,如果我们具有了元假设的意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努力收集与消化各种可能得到的定性研究的文献资料,把它们融会贯通到问卷设计里面去,不得不百倍认真地进行试调查(预调查),修改问卷,不得不扬弃那种“从理论中找调查题目”的研究方法与调查方法,不得不走进生活而且从生活出发,不是仅仅做书斋学者。
(二)它强调了问卷调查的“人为预设”这个根本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问卷,最主要的问题并不在于操作层面适合调查什么或不适合什么,而在于认识论层面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的每一个提问其实都是人为地、预设地去剪裁生活。这就是问卷调查最大的局限性,也是我们提出“元假设”这一概念的另一个重要意义。
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应该进行问卷调查了,而是说,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问卷调查的这个根本的局限性,才能够更好地完善与发展它。
通俗地说,在我们设计每一个提问的时候,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现实生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要问这个问题,之所以要这样问,其实是因为我们已经把生活给框定成某种我们想象出来的样子了。从调查操作的角度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舍此就无法进行任何调查。但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这又是远远不够的。它很可能给我们的认识带来偏差甚至是误解,更有甚者,它很可能会阻挡我们进一步认识所调查的现象。
因此,如果我们具有了“元假设”的意识,那么我们就能更加全面地、历史地、动态地、情境地、互动地去看待我们自己的调查结果,就更加可能对我们的调查结果做出符合生活现实的解释。通俗地说,没有元假设这个工具,我们就无法设计问卷;没有元假设这种理论认识,我们就无法解释好我们的调查结果。
(三)它能够促进问卷设计者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元假设这个概念的灵魂就是“生活是光谱式的存在,而一切界定都是我们的人为”。
有了这样的理论意识,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就会更上一层楼。在我们试图考察任何一种现象的时候,首先进入我们脑海的就不再是“我对它的定义是什么”,而是“它的两极是什么”。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按照该现象的两极来设定我们的提问范围,而是说,一旦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开始寻找某个现象的“两极”,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对于该现象的定义原来是多么局限与肤浅。这样,我们才能发现该现象的真实存在状态,才能衡量我们所设定的提问是否合适,才能做出最佳选择,才能避免在调查结果出来以后,被别人认为“其实不调查也知道”。
在笔者的研究实践与教学实践中,元假设这个灵魂屡屡使我们茅塞顿开,以至于听到一个名词就会不由自主地想问人家“它是否包括最极端的情况”,都会去想“它的区间与截取标准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这恐怕是“书呆子气大发作”,但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这种思维习惯却使我们获益匪浅。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3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郝大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1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叶嘉国,风笑天.经验主义社会学的现状、特点和趋势.社会科学研究,2000(1)
李强.应用社会学.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卢淑华.社会统计学.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史希来.属性数据分析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水延凯等.社会调查教程.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董海军等.社会调查与统计.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侯亚非等.社会调查研究原理与方法.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www.xing528.com)
凌洁.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实验.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谢邦昌.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张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美]杰克·莱文,詹姆斯·艾伦·福克斯.社会研究中的基础统计学.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蔡鑫.长期性伴侣关系中的“滚动权力模式”:[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黄琦.中国成年人婚内性关系与非婚性关系比较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
潘绥铭等.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潘绥铭.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1)
【注释】
[1]也有些这类调查仅仅考察总体的一部分(样本),从中求出一个百分比,然后用样本的百分比去估算、推测总体的百分比。
[2]也有学者正面赞扬这种调查方法。参见郑杭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学》,载《社会学研究》,2001(5)。
[3]现有的许多教材与著作中,其实都已经渗透了“社会学的问卷调查”这样的思想,风笑天教授的贡献尤多。参见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3版,3、14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3版,21~2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此外,刘少杰、孙健敏等学者的论述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仍然迫切需要一个鲜明的新概念、一个旗帜。
[4]这是经典社会学的认识。推崇定性研究方法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此有许多批评,我们后面再谈。
[5]“2000年中国成年人的性关系与性行为调查”相关情况可参见潘绥铭等:《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51~6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06年中国成年人的‘性’调查”相关情况可参见潘绥铭等:《中国性革命成功的实证:全国成年人口随机抽样调查结果简报2000年与2006的对照研究》,32~37页,高雄,万有出版社,2008。
[6]笔者在三次调查中都收集了被访者所在社区的基本情况,可以作为被访者“个体”层次信息的因变量,为下一步的多层次分析提供了条件。
[7]例如中国古代的房中术,成文于汉代之前。
[8]奥地利的警察医生克拉夫特-埃宾的《性的心理病》出版于1885年。
[9]最著名是[美]金西的《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1948)与《人类女性性行为》(1953)。
[10]例如中文译为《海特性学报告》(1975)的那个发行量最大,但是学术上极不规范的传媒调查。
[11]Laumann &Edward O.,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exuality:sexual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它的通俗本的中文译文是《美国人的性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12]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一些学者就一直在呼吁应该建设“性社会学”,也进行过许多普通问卷调查。
[13]例如美国有位学者批评我们第一次调查的设计,说问卷不足以构建艾滋病传播的模型。尽管我们一开始就申明:在我们的问卷里不包括关于艾滋病传播的相关假设,但是他全然不顾。看来,不了解社会学调查的人,即使在美国学术界也还是有的。
[14]类似的误解已经有学者进行过分析。例如,1983年对山西某县的问卷调查发现,43%的专业户是干部或前任干部家庭。美国学者墨宁(Melanie F.Manion)指出,43%这个发现对于该县是一个描述性统计分析。它不是通过对干部身份和专业户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但是由于缺乏对于普通问卷调查和社会学调查的区分,这一结果被理解为在中国人这一总体中存在专业户和干部身份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参见[美]墨宁:《当代中国研究中的问卷调查研究:从地方样本中学习》,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5)。
[15]参见潘绥铭等:《“元假设”:社会调查问卷的灵魂》,载《学术界》,2008(3)。
[16]在国际上,强奸被视为暴力侵犯,而不是单纯的“性发泄”。
[17]来自《槽边往事——〈比特海日志〉》,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20718.aspx。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