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务社交中的心理技巧优化

商务社交中的心理技巧优化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经常失调的人,往往有可能存在个性缺陷、认知错误或心理障碍。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首因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商务公共关系的社交心理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困难、不适应,交际中的心理压力较大,举止缩手缩脚,由此妨碍了自我能力与形象的充分展示。这些都是难免的、正常的。但是,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经常失调的人,往往有可能存在个性缺陷、认知错误或心理障碍。因此,心理健康不仅对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交往影响重大,而且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际交往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交往的基本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交往的原则

1.平等尊重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平等待人。与人交往只有以平等的姿态出现,不盛气凌人,不高人一等,给别人以充分的尊敬,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产生愉悦、满足心境,出现和谐和长久的人际关系。因为只有平等,双方才能彼此坦诚对待,才能真正获得友谊和朋友。

2.互利互惠原则

互利互惠指人们在交往中考虑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满足共同的心理需要,使彼此都能从交往中得到实惠。在人们的行动中,大多数的交往是互利互惠的。交往的动机在于使社会了解自己,承认自己,交往双方若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对方的报答,人际关系就能继续发展。互利互惠性越高,交往双方的关系就越稳定和密切,反之,交往双方就会疏远。所以,交往双方都必须遵守互利互惠的原则。这种互利互惠体现在物质、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交流中。

3.真诚信用原则

信用本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它和忠诚一样受到人们的推崇。自古以来,讲信用的人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颂,言而无信则受到人们的斥责和唾骂。它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说真话,言必信行必果。守信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者只能交一时的朋友。

4.相容原则

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由于其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个性。在社交活动中,每个人所要求达到的具体利益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完全让对方服从你的观念和要求,势必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产生对抗情绪,影响彼此间的正常交往。相容原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对于遇到的冲突、矛盾要有耐心,持宽容忍让态度,以豁达、宽容和开阔的胸怀来容纳别人的缺点,努力寻求与对方共同的利益与需求。

5.遵纪守法原则

在重要的是非问题面前,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那种只讲“哥们义气”,不讲原则,一味迁就他人违法乱纪的行为,是极不负责的危险的错误行为。

6.广交朋友原则

公共关系社交的目的,就是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通过多边情感交流与沟通,建立与发展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扩大企业影响,疏通企业发展渠道,最终提高企业效益。

(二)社交中的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信息的沟通、人际关系的协调等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社会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有以下特点:乐观、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坦诚、有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等。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自我为中心、虚伪自卑、没有个性等等。在社会交往中,对交往妨碍最大的,莫过于以下几个因素。

1.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缺乏自信,即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等作出过低的估价,对自己没有信心,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很少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而否定自我,总是怕遭到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所以,要克服和预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接受自己。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你这方面不行,别的方面可能比别人强。因此不要总是拿着自己的短处去和人家比,那自然比不过人家。另外,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要注意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还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2.自傲心理

自傲与自卑相比,也源于错误的自我估价。自傲者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会较为自卑。自傲者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有利于客观评价自己,还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关系到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需注意避免以下几个心理效应。(www.xing528.com)

(1)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它往往是最深刻的,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指的就是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因此,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人际交往中,不要以第一印象作为取舍判断的标准。

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首因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所以人际交往中,要全面评价人,不要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3)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是指仅仅依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其他一些未曾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如看到一个人举止热情、大方,便得出该人聪明、慷慨、能力强的结论;看到一个人性格冷漠,则得出该人狡猾、僵化的结论。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刚开始时,人在不知不觉中会自动利用少量的信息来得出广泛的结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判断方式,容易出现认知上的偏差。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不要因为某人某一方面好或不好,就断定他是好人或坏人。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3.害羞怯懦心理

涉世未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容易产生害羞怯懦的心理,在社交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害羞怯懦心理严重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害羞是常见的社交心理障碍之一,人皆有之,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克服害羞怯懦心理,可以从以下做起。

首先,要放下思想包袱,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要有信心,认识到自己也有优点。在交往中,即使遇到比自己强的人,也不要缩手缩脚,而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这样就会在公众面前落落大方。应当知道,人不可能事事正确,即使说得不对,也可以改正;做得不成功,也可作为前车之鉴。

其次,要做好社交前的充分准备。在社交活动进行之前,要将如何开场、如何发问、发问的具体内容、可能出现的事情、解决的办法等一系列问题,在自己心里有个充分的准备。另外与陌生人接触之前,尽量了解一下对方的情况,“知己知彼”就会在交往中踏实、自然、轻松自如。

再者,要鼓起勇气,敢于迈出第一步。当迈出了第一步之后,就会感到事情也不是那么难,以后在社交中就会有所鼓舞。

最后,要克服交往中的害羞,还要学会观察生活和交往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学习,多观察别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各种人打交道、如何愉快交谈。日积月累,在社交中慢慢实践,便能逐渐得心应手,克服羞怯。

4.自私自利和设防心理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有的人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从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需要,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还有的人在交往中,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郁闷时,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只有那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诚,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可获得挚友。

还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也会起到负面作用,阻碍正常的交流,使人很难得到社交快乐。两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两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5.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不愿意与别人沟通。这种人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这种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别人沟通的态度,造成在人际交往中言词尖刻、态度孤傲,致使别人不敢接近,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人也会更加孤僻。

6.猜疑心理

猜疑心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大心理障碍。有猜忌心理的人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对人怀着戒备之心,不肯讲真话,戴着一幅假面具与人交往。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不以诚心待人,不信任对方,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具有猜疑心理的人,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传播小道消息,节外生枝,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制造隔阂。

7.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要认识到求异思维并不等于标新立异与专唱反调。

8、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使得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里兜圈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