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务演讲心理效应:超限和声望的影响

商务演讲心理效应:超限和声望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听众的掌声说明他的演讲是成功的。如果演讲者在听众中享有声望与信誉,那么将对听众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对此,演讲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克服。

二、商务公共关系演讲的心理效应

(一)空白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有些停顿、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适当的停顿或留白可以给予演讲者和听众整理思路、体会情感的时间,从而达到“沟通同步”。

心理学上认为,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他们并使之完美的趋向,因此适当“留白”有利于提高演讲效果。如在表达方面留白,针对某些问题,演讲者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听众去想、去说,让听众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在思考方面留白,给听众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听众独立地思考、判断和面对,有利于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推动主题用于引起听众的好奇、注意,令听众产生悬念。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的一次参事会上,就劳动问题演讲时中途停顿72秒的事例。这种根据表意需要而设计的特殊停顿,可谓匠心独具,高人一筹,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般来讲,在列举事例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二)超限效应

演讲到底是长一些好,还是短一些好,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有内容,有感情,长短都可以。不过,演讲最好还是短一些为好。特别是如果本来就没有多少话可说,却喋喋不休,便会让人生厌。即使演讲的内容很充实,如果太长,也会让听众受不了。因为这牵涉到了心理学的一个“大脑疲劳”的理论。正常人持续接受信息的能力,在15分钟内达到顶峰,之后便持续下降,45~60分钟后进入低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脑疲劳期。

据说,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这当然不一定是个真实的故事,但这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演讲太长,必然会让听众生厌。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所以说,与其长而让听众生厌,毋宁短一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实演讲短一些未必不能把问题说清楚,短,一方面能让听众意犹未尽,另一方面又能表现出演讲者的概括能力。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子,有次演讲比赛,一位女士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一道醒目的标题:论坚守岗位,便走下讲台,扬长而去。在听众十分不解,甚至感到有些气愤时,演讲者又走上了台说:“如果我在演讲时离开讲台是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在工作时间擅离职守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谴责吗?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这时,听众恍然大悟。评比结果,她以超常的演讲表演和精巧的构思赢得了一等奖。

这个演讲可谓是短中之最了。听众的掌声说明他的演讲是成功的。因为演讲者虽然话不多,但他能借助下台这个行动,来说明自己演讲的内容,虽短,却非常有力。因而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然,上面所说的是两个极端的例子,但我们却能从中得出一个结论,演讲,一定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即使内容充实的演讲,也不宜太长。

(三)权威效应

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如果演讲者在听众中享有声望与信誉,那么将对听众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

第一,对听众态度的影响。如果演讲者在听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听众往往会由喜爱演讲者的人进而喜爱演讲内容;有时即使演讲内容他们并不熟悉和有兴趣,也会报以热情合作的态度。

第二,对听众认知心理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来自权威方面的信息,一般都会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而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比如说权威的人把“黑的说成白的”,人们也可能纷纷附和。(www.xing528.com)

第三,对听众情感心理的影响。威信效应的最大作用就是对听众情感的影响。演讲者的威信使听众的好奇和期待心理满足了,他们就会对演讲者产生一种归属感、亲近感,便会带着兴趣聆听演讲。

演讲者在掌握了以上四个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树立自己在听众中的威信。

首先要摆正和听众的关系,不可态度傲慢,而要以平等、谦和的姿态作演讲。

其次要发挥“名片效应”和“自己人效应”。所谓“名片效应”,就是演讲者先申述一种与听众观点相同的观点,然后再说出演讲者想说的观点,这就很容易被听众接受。它可使听众在一种观点认同的喜悦中自动解除精神防线。

“自己人效应”则比“名片效应”更进了一层,即演讲者与听众不仅在观点上一致,而且还有某种意义的相似性,如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地位、经历、兴趣等,都会使听众产生信任感、亲近感,视演讲者为“自己人”。

(四)克服听众的逆反心理

在演讲中,听众常常会出现一种与演讲者的思想意识、表达情感相背离、相逆反的意识与思维,例如反应冷淡、厌恶、说小话、起哄、离座、甚至刁难,其中刁难则属于不正常的逆反心理。对此,演讲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克服。

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听众沟通。演讲是思想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听众产生逆反心理可能是由于演讲者的态度让他们误解。对于反调,应泰然待之,与唱反调的人进行思想沟通。首先要反省自己,对自己的过失,不装模作样地掩饰,及早敞开自己的胸怀,用诚意去打动对方,让自己的思想与之发生共鸣。越是大方地勇于承认过失,就越能体现自己的高姿态、高素质,越能赢得别人的敬佩而少唱反调。

化解听众的逆反情绪。面对听众正常的逆反情绪,你不能排斥和压制,而只能接受它、协调并化解它。因为听众正常的逆反心理来自你自身,而不是听众。要注意演讲的时候的表情、仪表和用词。表情不要高傲,仪表不要太张扬,不要说大话和空话。

大度接纳过激的言辞和指责。应付反调,大度是关键。有些人自视甚高,压根儿瞧不起唱反调的人:你是什么东西?这儿没有你说话的地方!这种人看起来很有骨气很有手腕很有魄力,实则外强中干素质平平,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威信,用大话狠话去堵众人口,其结果可想而知。

坚决反击刁难者。对唱反调的人,有时也需要坚决反击,即摆事实讲道理,唱出自己的反调。对于听众正常的逆反心理,我们要尽力化解,但是,对于那些因逆反心理而故意刁难的人,则有必要以冷静的态度直接驳斥,全力反击。

改善你的词藻。我们说的话,显示出我们的修养程度,它能让听众知道我们的知识水平,也让听众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这时,你需要的是丰富的词汇,当拥有丰富的词汇时,就不用担心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表达心中的感受,也不用担心吸引不了听众的注意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