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策划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评估公共关系活动效果的最重要指标。它一般是通过公共关系的三大目标加以评估。这三大目标就是争取公众的深入了解、争取公众的高度赞誉、争取公众的广泛合作,亦即“认知度”、“美誉度”和“和谐度”。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多个渠道进行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以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
(一)认知度
“认知”即认识知晓的意思。“认知度”表述的是一个社会组织被社会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其中包含被认识的深度和被知晓的广度两个方面。如一个企业的企业名称、产品商标、行业归属、历史沿革、主要产品、产品特征、经营状况、法人代表等诸多具体信息在多大范围内被公众所知晓,在多深的程度上被公众所认识,两方面合起来则为这个企业的“认知度”。
“认知度”与“知名度”相比,其内涵更加丰富。它不仅可以指组织的名声在多大范围内被公众所知晓,而且指组织有多少信息被公众所认识。一般来说,公众如果只闻组织其名,即“知名”,对组织的意义并不大,而在知名的基础上,公众对组织认识越多、越深,对组织的意义与作用也就越大。
检查原定的公共关系目标是否达到,就要与原有方案目标中的组织形象进行对比,看看是否达到了方案目标所期望的组织形象。比如,原先设定的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并在量上规定把知名度从20%提高到50%的标准,那么就要评估一下组织的知名度到底提高了多少百分比。
(二)美誉度(www.xing528.com)
美誉度,即一个社会组织获得公众赞誉、称誉的程度,是组织形象受公众给予美丑、好坏评价的舆论倾向性指标,是一种对组织道德价值的评判。美誉度是有褒贬倾向性的统计指标,是对组织的美丑、好坏的价值判断。一个组织可能有“先天不足”,但却可以通过努力,拥有较高的美誉度。
公众对组织美誉度的评价,多建立在媒体的评论报道之上。对此,组织要了解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是怎样报道有关组织的政策和活动的;了解哪些报告对组织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哪些是持中立态度的;还要弄清在影响新闻媒介方面公共关系人员起了多大的作用。
(三)和谐度
“和谐度”也属于对组织价值判断的范畴,是美誉度在目标公众中的延伸,即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获得目标公众态度认可、情感亲和、接受宣传、行为合作的程度;是组织从目标公众出发、开展公共关系工作获得回报的指标。
组织和谐度建立在专门向各类目标公众调查统计的基础之上,因此组织的和谐度的分解首先就是对目标公众的分类,其次则是对目标公众与组织的和谐度进行程度的分类。而和谐度的程度,主要是就公众目标与组织的实际关系而言,一般可分为“态度赞同”、“情感亲和”、“言语宣传”和“行为合作”四个等级。要提高和谐度,组织就必须多参加公益活动,改善社区关系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