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交通运输事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交通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村交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为改善农村通行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繁荣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发展历程
上世纪70年代,天水中滩公路修通后,全省实现了社社通公路的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省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事业。省交通厅遵照中共中央扶贫救灾的指示,在养好现有公路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拨给的粮、棉、布,在全省41个贫困县和18个干旱县以“以工代赈”的方式发展老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县乡公路,使县乡公路的发展进一步加快。1985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城乡物资交流扩大,广大农民对修建公路要求迫切,响亮地提出“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一年中,全省有59个县共新建公路887公里,改造公路1562公里,整修公路530公里,新铺沙砾路面1690公里,修建桥梁192座、吊桥23座,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90年代初,在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大搞县乡公路建设的同时,全省主要国道、省道改造工作全面展开,县乡公路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7万公里,县乡公路连接着省道、国道,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1995年,交通部门在重点抓好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的同时,采取“以工代赈”、“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等方式,对县乡道路和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进行了改造。截止1995年底,新建、改建县乡公路3000多公里,桥梁11896米/219座,全省99.9%的乡镇通了公路,82.5%的行政村通了汽车,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为了巩固县乡公路修建的成果,更好地发挥农村公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省交通厅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办法,加强了公路养护工作。除了一些车流量大的路段,由各地公路总段设立道班实行专业养护外,大部分县乡公路由地、县、市交通部门负责管理和养护,切实做到修一条、养一条、巩固一条,并逐步提高了技术标准。县乡公路修建和养护资金,除了按照交通部、财政部《关于在地方附加收入中安排县乡道路建设费用的联合通知》精神,由各地筹集部分资金外,省交通厅还在养路费中每年抽出10%至15%的资金,投入到了县乡公路的建设中。不少地、县还建立了修路专业队伍,制定了工作制度,坚持年年修、不间断。甘南州玛曲是少数民族县,劳力紧张,全县只有2万多人。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县人民政府在藏民群众中动员民工建勤,共投入7230多个劳动工日,采运养路砂3700立方米,为40公里的公路铺上了路面砂。清水、张家川、秦安等县每年冬季开展民工建勤时,由主管工交的县长亲自指挥,修建、改造县乡公路。武威县油路工程铺筑、路基整修和路面材料采集均通过民工建勤来完成,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省交通厅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中东部通达会战、西部优化改造”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实施“五年千亿元”工程的机遇,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举全行业之力狠抓以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养护大中修工程、危旧桥加固改造和新农村试点村道路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路建设,在全省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热潮。2001年—2007年,我省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15.2亿元,其中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64.31亿元,建成扶贫公路22条1226公里、通县公路19条1560公里、县际公路43条3504公里;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等5508项45966公里。按照省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省交通厅从2006年开始,用3年时间投资7200万元,实施100个新农村试点村道路建设工程728公里,目前正在组织验收;2006年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农村公路危旧桥改造五年计划,三年已完成危旧桥改造108座。2007年,省交通厅认真落实省政府与交通部签署的共建农村公路的意见和省政府“12件实事”确定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全年全社会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49.16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20项13904公里。全省74.3%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63.7%的建制村通了等级公路,22.1%的建制村通了油路(水泥路)。全省农村公路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经济体制,我省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城乡物资交流逐年扩大,随着公路建设新的发展,公路运输业出现了新变化,农村运输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农村公路运输改革、开放、搞活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表现在农村运输工具的变化。1978年,全省手扶拖拉机有5万台,到1980年迅速增加到7.2万辆,公路沿线经营性质的畜力车和人力架子车彻底退出公路运输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农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后,一部分拖拉机分给个人,农村出现了拖拉机短途运输个体户。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发展个体运输业的明确指示。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农村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规定》,省交通厅颁布了《甘肃省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实施办法》。这些文件的颁布,对加强农村运输市场管理,促进农村运输业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量的手扶拖拉机加入公路运输成了80年代农村运输业的显著特点。1989年全省农村拥有运输拖拉机20.87万台。1990年大小手扶拖拉机达到21.63万台,从业人员20万人。拖拉机成为沟通城乡贸易、繁荣集贸市场、发展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完全占领了运输市场,从此传统工具运输彻底退出了运输业的历史舞台,农村个体运输业从此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1990年以后,三轮机动车逐渐代替手扶拖拉机,成为城乡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到1995年,全省运输拖拉机达到25.42万辆。同时,个体户汽车大车增加,并走上联营之路。1986年有公司、车行58个,汽车2287辆,到1995年发展到2.77万辆。90代中期,农村客运方面,交通部门客车以长线为主,个体(联户)客车以短线为主,农村货运也蓬勃发展,农村运输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十五”以来,我省的农村运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村村通班车”为主的初步探索阶段。省交通厅根据交通部农村客运“村村通”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建设两个网络”的发展目标。通过“两网”建设积极开展了“村村通”班车工程试点工作。经过两年的实践,使试点地区农村客运基础设施水平、运输网络化水平、服务质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试点地区农民群众热情支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被当地群众称誉为“农村运输的通达工程、地方政府的富民工程、农民群众的受益工程”。到2004年底,我省乡镇通班车率达到了98%,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了86%,已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996条。第二阶段是“千乡万村”农村运输网络发展阶段。根据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交通厅提出了“建运并举、和谐发展”的战略,在我省“村村通”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开展了“千乡万村”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工程。从2006年6月下旬开始,用半年时间,在全省14个市(州)各开通了一条城乡公交示范班线,投放了140辆乡村巴士,带动全省农村运输市场培育和农村运输网络建设,基本实现“以运兴农,以运富农”的目标。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完善的客货运输网络,加快了农村客货运输信息流通,方便了农民群众出行的目的。第三阶段是城乡客运一体化推进阶段。根据2007年9月全国道路运输工作会议确定的“路运并举”发展战略,从200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行以城市、城际、城乡、乡村公交网络为主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我省城乡客运基础实施水平、运输网络化水平、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极大改善了农村客运服务保障水平。
二、辉煌成就
30年来,全省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运输管理机构,围绕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运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村公路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道路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公路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30年来,我省充分利用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民工建勤、省地联建、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5790公里,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通公路,91.2%的行政村通公路,97.24%的行政村通机动车,74.3%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63.7%的建制村通了等级公路,22.1%的建制村通了油(水泥)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运输基础设施逐步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农村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我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新任务和新要求,逐年加大农村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动员全社会力量,逐步从农村客运站试点建设转变为全面推进,初步改善了农村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截至2008年,我省先后投资2.3852亿元,打破了“九五”以前农村运输站场建设的零投资局面,基本完成了农村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布局网络。预计到2008年底,全省乡镇汽车站达到738个,行政村停靠站达到5188个,将覆盖全省57.7%的乡镇和27.6%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以农村公路为纽带,乡镇汽车站为节点、行政村停靠站为末梢的农村道路运输客运网络,将为增强道路运输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交通厅以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有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为目标,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行业管理。各市、县区政府进一步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逐步设置专门的养护管理机构,合理配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全力以赴抓好农村公路的全面养护、日常养护、季节性养护和水毁修复治理。特别是2006年以来,交通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按照“先试点、再完善、后推广”的思路,积极探索开展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省政府办公厅于2007年11月正式批转了《甘肃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省交通厅随后出台了《甘肃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制定了具体的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并将改革试点扩大到3市23县(市、区)。各试点市、县区政府按照省政府要求,以政府规章的形式明确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及资金落实渠道,做到了机构、资金和人员三落实。如庆阳、定西、天水、平凉、武威等市以及天祝、会宁、甘谷等县,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了切合本地区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改革实施细则和养护管理办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三)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稳步提升。为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领导,省交通厅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在省公路局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制定了《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甘肃省农村公路村道工程技术标准》、《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技术管理办法》、《农村公路油路大中修工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并从各公路总段抽调人员组成农村公路巡回督查组,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督查和指导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主动承担农村公路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领导,建立了农村公路分片、分路段包干责任制、巡回检查和定量考核机制,促进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的提高。2008年,全省开展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交通厅出台了《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决定从今年开始,每个市(州)每年建成2条以上示范通乡油路,每个县(市、区)每年建成3条以上村道通达通畅工程示范路。充分发挥专业监理队伍和群众义务监督员的作用,加大对工程质量全方位的监督。省公路局农村公路检测中心和各市(州)交通质监站按规定对农村公路开展日常检测,严把原材料关和各道工序的检查验收关,对存在质量缺陷的项目不予验收,对存在严重质量缺陷的项目除在媒体上曝光外,并对责任单位进行相应处罚。同时,加强对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指导培训,省公路局每年分期举办新农村试点村道路建设、危桥加固培训班、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及通乡公路改造工程项目办主任培训班等,对农村公路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集中培训,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建设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稳步提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道路交通保障。
(四)农村道路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经过30年的发展,我省农村公路通达深度显著提高,农村道路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我省现有的1227个乡镇、16464个行政村通车率分别达到了99.84%、86.98%,农村道路运输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07年底,我省农村公路运输共完成客运量4381万人,旅客周转量202832万人公里,比“九五”末分别增长85.5%、91.2%,全社会农村道路运输量平稳增长,运输生产呈现出良好态势。“十一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87个城乡公交总站、1000个乡镇汽车站、3000个行政村停靠站和7000个行政村候车亭。其中,建设100个景点乡镇汽车站,使景点乡镇汽车站融于山光水色,以适应旅游经济发展良好形势和旅客出行客观需求;开辟2800条农村客运线路,开通12000辆次客运班次,投入12000辆农村客运车辆,预计到“十一五”末,乡镇汽车站建站率、客运班线覆盖率将达到100%,农村道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将极大地方便农村客货运输,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五)农村营运车辆技术等级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营运车辆经历了从畜力车、架子车、手扶拖拉机、三轮车、小四轮到汽车、客车的发展历程。“十五”以来,我省农村道路运输业进入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客货运力不断增长,到2007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农村客运车辆达5906辆、117323个客位,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2.1%、70.2%,车辆总量的快速增加满足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结构调整成为农村道路运输装备发展的主线,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政策,引导农村运力结构调整,淘汰一批老旧车辆,不断发展高中档客车、小型箱式货车、专用货车,使农村道路运输客车不断向中型化、标准化发展,运输货车不断向专业化迈进。截至2007年底,全省从事农村客运的大型运输客车达到111辆,比“九五”末增长35%,中型运输客车达到3734辆,比“九五”末增长65.7%,车辆技术等级显著提高,为运输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www.xing528.com)
(六)农村道路运输布局结构不断优化。30年来,我省农村道路运输布局结构逐步由点到面、由线到网不断完善发展。2001年以来,我省针对农村道路运输客运市场存在的争热线、挤干线现象,积极探索放活农村客运班线的方式,先后实行了客运班线招投标制和冷热线搭配制度,逐步调整客运线路分配和经营方式,适度放宽客运班线管制,积极引导运输经营者开辟农村客运市场,开通了原不通车乡镇班线,调整客运流量加大班线,逐步优化了农村客货运输布局,不断改善了农民出行条件。同时,坚持深入农村客运市场,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监管,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加强对客运车辆技术状况的监督,逐步淘汰老旧客车和技术状况达不到要求的车辆,并联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营运、取缔拖拉机、农用车载客,农村运输安全形势和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2005年,我省在嘉峪关市、酒泉肃州区等7市、县(区)进行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逐步打破城市公交企业与道路运输企业界限,实现了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有效衔接,为城乡居民进城下乡提供了安全、及时和便捷的运输服务。2006年,省交通厅运管部门下发了《关于公布全省道路运输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班线的通知》,确定了15条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班线,有力推进了农村客运班线改造,实现了城乡运输的良性互动。2007年,我省在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了城乡客运服务社会公共功能,促进了农村道路运输的不断发展。
(七)农村交通管理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在我省农村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中,省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出台了了大批管理法规,不仅有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方面的,也有促进农村交通运输发展方面的。这些管理法规的出台,对促进农村公路交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甘肃省公路客货运输站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全省公路客货运输站场建设和站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拓宽了融资渠道,规范了农村客运站建设、经营、管理等程序。《甘肃省道路客货运输站场建设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深化了道路运输站场筹融资体制改革,规范了道路运输站场建设招投标活动,为推进农村客运站场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关于加快我省农村客运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农村客运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安排部署了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提出了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建设的主要措施,为全面建设农村客运网络提供了政策保障。《甘肃省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工作规范》,规范了我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运营线路牌的发放程序,促进了农村道路运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等等。农村公路运输管理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为促进农村道路运输的发展起到了规范作用。
三、显著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公路的建成通车和农村运输网络的完善,极大地改善了我省农村公路的通达条件和通行条件,不仅使广大农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而且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公路给沿途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公路修通后,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上世纪90年代,庆阳地区西合公路建成后,沿途铁李川—带群众大量开采马莲河天然砾石材料,开展短途运输,支援西峰建设,实现了当年脱贫。甘南州卓尼县建成洮柏公路后,沿途群众很快办起了竹编、药材加工,开采砚石和养殖等产业,仅洮砚乡当年总产值就达47万元,很快改变了当地贫困面貌。甘谷县新兴镇雒家村原本就是蔬菜村,通了水泥路以后,每亩蔬菜的收入由以前的1.5万元左右增加到2.2万—2.5万元,菜农收入大幅增长。定西市公路连通了“田”与“市”,使马铃薯在田边地头就可以装车运销,农民直接得到明显增加。西峰至镇原公路修通后,吸引了外地投资商的投资,繁荣了当地的经济社会。
——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农村公路的不断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开阔了信息渠道,更新了思想观念,缩小了城乡距离,逐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如甘南多年来交通全靠马的现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平均每家最少有了一辆摩托车。永靖县陈井镇张家沟村的“主流车型”从原来的架子车变成了面包车。地处黄河石林的白银市景泰县龙湾村2000年以前不通公路,村里人的生活极不方便,农产品成熟后,要扛到20公里外,才能转到机动车上运往城里,2002年公路交通部门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大水至龙湾旅游公路后,方便了农产品的运销,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完善了路网结构,促进了农村客货运输。一大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建成,增加了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提高了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客货运输的发展。如张掖市从2001年落实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6800万元,兴建物流中心、货运站和客运站点,建成了各县区货运站和客运站,新建了一批乡、村客运站点,形成快速货运、集装箱运输为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以县区为中心、辐射乡村、干支相连的农村客运网络,道路运输产值大幅度增加。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心,体会了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农村公路建设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同时也使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和巩固。
四、基本经验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时代在不断前进,农村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会不断碰到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要努力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形势的需要,在尊重实际、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积极探索,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作风和新的方式方法去开展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业的新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村公路运输的新的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促进农村公路运输的发展。在发展中要坚持因地制宜方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农村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的管理模式、标准与规模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有益的探索,加快农村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和道路运输服务网络,优化道路运输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产业优化升级,提升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在农村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业的发展中,必须要立足发展实际,勇于探索,认真分析,努力找出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症结和问题,打破老规矩、旧框框,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努力改革农村公路交通发展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消极因素,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改革农村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发展体制、改革发展模式、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产权制度等,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以开放的姿态发展农村交通,不断引进国内外资金,引进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农村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产业,提高创新和发展能力,提高农村公路交通的发展水平。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农村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要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条件,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出行运输需求为目标,以便民、惠民为宗旨,以落实党的执政为民政策为切入点,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出行的热点难点问题。其次,农村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业的发展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的领导和人民群众修建公路、促进农村运输发展的热情,充分发挥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第三,农村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的发展成果要由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来享有,通过发展来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满足人民群众的运输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我省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农村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难题,研究制定了农村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必须坚持典型带路。发挥示范工程的引导作用,是推动农村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有效手段。我省在农村公路的示范工程建设中引入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管理模式,结合项目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动员沿线群众植树种草,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有效途径。在农村运输业的发展中引入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同时在示范工程建设中倡导以人为本,体现为民、便民、亲民的思想,从当地群众实际需要出发修建农村公路,发展农村客货运输,积极推动了农村公路交通的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遇期,我省农村交通的发展将在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正确领导下,准确分析和把握中央大政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刻认识农村公路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推进甘肃农村公路交通运输向现代化转型,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道路运输保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