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扶贫工作三十年显著成果

甘肃省扶贫工作三十年显著成果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农村贫困状况逐渐缓解,扶贫成效显著,成绩喜人。

甘肃省扶贫工作三十年显著成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扶贫工作成绩喜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央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开发的力度,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及各项惠农政策,使我省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在省委、省政府正确认识省情,适时推出项目开发、“双轨制”、“到村到户”、小额信贷、“整村推进”及“村级基金”等一系列扶贫策略,我省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逐年下降,扶贫成效显著。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254.42万人减少到2007年底的126.1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45.13万人,年均减少8.78%;农村贫困发生率从由75.13%下降到6.1%。

一、贫困状况大为改观

(一)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

甘肃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以“三西”建设为标志,1983年国家决定进行“三西”农业建设以后,省委、省政府按照“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方针,开展“两西”建设,在39个县的范围内进行区域性重点扶贫开发。从1986年开始,我省借鉴国家“三西”建设的经验,组织专门力量筹集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对陇东老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30个县进行扶贫开发。这样全省扶贫开发的县达到69个。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综合开发,到2000年底已进行了18年的扶贫开发综合治理,全省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20世纪80~90年代扶贫工作的快速发展,使绝对贫困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据统计,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254.42万人减少到2000年底的196.0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58.80万人,年均减少9.8%,农村贫困发生率从由75.13%下降到9.4%。

新阶段以来,尽管扶贫难度加大,但扶贫成效依然显著。根据《甘肃省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转向43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和有扶贫工作重点乡的22个县。据贫困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底,甘肃省绝对贫困人口为126.11万人,比2001年的188.82万人减少62.71万人,年均下降6.51%;农村贫困发生率为6.1%,比2001年的9.34%下降3.24个百分点。贫困人口逐年下降,贫困程度逐步缓解。

(二)低收入人口大幅减少

为了更好地监测初步实现基本温饱的贫困人口的动向,并进行贫困的国际比较,1998年,国家统计局开始测算低收入标准和低收入人口比重。从新阶段开始向社会公布并开始使用低收入人口这一指标。2007年底,甘肃省低收入人口为278.07万人,比2000年的560.04万人减少281.97万人,年均减少9.53%;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13.4%,比2000年的27.89%下降14.49个百分点。低收入人口逐年下降,稳定脱贫人口逐年增加。

甘肃省农村贫困状况逐渐缓解,扶贫成效显著,成绩喜人。这种趋势一直贯穿于甘肃省多年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并且还将一直延续下去。这不仅表现在贫困人口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贫困程度和贫困特点的变化上。以上数据资料表明,甘肃省农村贫困已经从绝对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演变成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并且处于此消彼长的阶段,也就是说农村贫困已经不再是缺衣少食的生存贫困,而更趋向于表现为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相对贫困,并且扶贫方式也将随之变化。

二、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得到明显改善

(一)通公路、通电、通电话村进一步增加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国家和甘肃省始终把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交通及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据监测资料显示,2007年87.37%的调查村通了公路,比1996年提高了5.44个百分点。97.28%自然村通了电,比1996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的信息物流设施建设中,通讯设施的发展快于其他信息物流设施的发展,尤其是电话业务在贫困地区的发展较快。2007年通电话的村已经达到88.27%,比1996年的10.85%提高了77.42个百分点。2007年贫困地区97%的自然村可以接收到电视节目,比1996年的92.37%提高4.63个百分点。

(二)社区医疗状况大有改观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项体制逐年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推行,使得社区医疗网点逐步增多,乡村医疗环境不断得到改善。2007年76.47%的村有医生或者卫生员,比1996年的55.03%,提高了21.4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支持,村医疗卫生网点呈上升趋势。2007年贫困地区农村有卫生室的村所占比重为69.85%,比1996年的44.97%提高了24.88个百分点。

三、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各级政府继续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同时,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基础条件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广泛受益,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经营和农民生活水平也全面得到了提升。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www.xing528.com)

2007年底,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67.18元,较1996年852.75元增加1014.43元,年均增长7.38%。2007年底,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28.92元,较1996年1100.59元增加1228.33元,年均增长7.05%。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增长态势,虽然增速高于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总量仍有不小的差距。

(二)消费支出和生活必需品支出全面提高

在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下,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支出和生活必需品支出全面提高。2007年恩格尔系数为0.51,比1996年下降0.25个百分点。2007年底,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671.60元,比1996年的501.40元增加1170.2元,年均增长11.57%。吃、穿、住、用以及教育、健康、交通、通讯等各项支出全面增长。从2007年的消费结构来看,占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最大的前四类支出分别为食品49.59%、居住14.26%、文化教育及娱乐消费11.05%、交通和通讯9.15%。说明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必需品数量提高的同时,也逐步开始注重质量和品味。

(三)生活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户生活设施明显得到改善。据监测资料显示,2007年底,卫生设施中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为0.4%,94.83%的农户使用旱厕,无厕所的农户比1996年下降2.44个百分点;火坑仍然是农户取暖的主要设备,截至2007年底,有95.07%的农户使用火炕取暖。贫困地区农户生活用的主要燃料仍以柴草为主,2007年仍有67.75%的农户使用柴草,而以燃气作为燃料的农户逐渐增多,2007年达0.71%。

(四)饮用水困难的局面有所缓解

饮用水问题一直是甘肃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国家和省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以解决。近些年来,饮用水困难的局面有所缓解。2007年,贫困地区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比重为31%,比1996年的10.01%提高了20.9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底,有31%的农户饮用自来水;有17.92%的农户饮用深井水;使用浅井水、江河湖泊水和其他水的比重较上年下降11.53%、11.54%和1.68%。此外,饮用水困难户和饮用水水源有污染的户较上年下降5.74%和1.68%。

(五)教育状况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央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甘肃省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入学率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辍学情况明显缓解,教育状况逐步改善。据监测资料显示,2007年贫困地区农村有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村所占比重为49.75%,比1996年的5.22%,提高了44.53个百分点。据监测资料显示,2007年底甘肃省贫困地区7-12岁儿童入学率为97.19%,比1996年的87.63%,提高了9.56个百分点;13-15岁儿童入学率为94.25%,比1996年的80.77%,提高了13.48个百分点。7-15岁儿童失学率为4.08%,比1996年的7.13%下降了3.05个百分点。

(六)农户居住条件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地区农户的住房面积和居住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据监测资料显示,2007年底甘肃省贫困地区人均住房面积为17.15平方米,与1996年相比,增加了4.23平方米。1996年监测资料显示,贫困户只有少数住户居住砖木房,大部分贫困户几乎都是土坯房,这些贫困户除了住房,几乎一无所有。截至2007年底,调查户中,住砖木结构住房的农户达40.44%;住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农户达3.77%;住竹草房、土坯房和其他结构房屋的农户分别为0.17%、33.90%和21.72%。

(七)农户家庭资产拥有量明显增加

1、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

截至2007年底,贫困地区农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增加。其中,农户拥有收录机1842台,比1996年的28台增加1814台,增长近66倍;电视机4174台,比1996年的47台增加4127台,增长88倍;自行车2992辆,比1996年的74辆增加2918辆,增长40倍。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通讯业的极大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户拥有量增长很快,2007年底,农户拥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达3252部。

2、生产性投资和设备进一步加大

随着“三农”工作的重视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贫困地区农民对生产性的投入也在加大。截至2007年底,甘肃省贫困县人均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1196.88元,比1996年的445.21元增加751.67元,增长了2.7倍。在生产性固定资产中,生产用房及建筑物面积达9.66万平方米,拥有汽车59辆,大中型拖拉机81台,小型、手扶拖拉机1054台,胶轮大车966辆,其他农机具731件,役畜2886头,产品畜5625头。(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农村住户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