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茶的经典掌故
一、三国孔明是茶祖
云南西双版纳原本无茶,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时到过此地,士兵们因水土不服患了眼病,诸葛亮(孔明)将拐杖在地上一拄,拐杖转眼间变成茶树,生出翠绿茶叶。于是摘叶煮水喝,士兵们眼病痊愈。自此南糯山有了茶。人们称此山为孔明山,称茶为孔明树,尊孔明为茶祖,孔明生日那天当地人要饮茶赏月放“孔明灯”。
二、密赐荼荈以当酒
三国吴国末帝孙皓(264—280年在位)喜欢宴请群臣,每次宴会都要强逼大臣最少喝完7升酒(约1.4千克),不醉不罢休。他的臣子曜(韦昭)不过四两酒量,出席酒宴受罚无疑。要是别人孙皓不会饶过的,韦昭是东吴一位才华横溢的史官,历经东吴四朝的老大臣。开初,孙皓允许他少喝一点,甚至可以“以茶代酒”。(见《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三、今日有水厄
惠帝司马衷时代(291—306)有个叫王濛的特好饮茶,凡从他门前经过必请进去喝上一阵,碍于面子只好舍命相陪。嗜茶者还则罢了,不嗜茶者简直苦不堪言,不饮又怕得罪了主人,只好皱着眉头喝。久而久之,士大夫们一听说“王濛有请”,便打趣道:“今日又要遭水厄了!”(见唐·温庭筠《采茶录》)
四、饮茶为素业
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曾去拜访他,陆纳的侄子陆俶见来了贵客,叔叔竟然没做招待的准备,又不敢贸然问他,于是私自做主准备了十来个人的饭菜。谢安光临陆府,陆纳只用茶果招待,陆俶于是摆上丰盛的筵席,山珍海味一应俱全,自以为为叔叔争了面子,颇为得意。待卫将军谢安走后,叔叔陆纳却让府里的下人打了他40棍,还气呼呼地训斥道:“你这个东西!你不能让叔父门庭生辉,也就罢了,为啥反过来玷污我朴素廉洁的家风,造成恶劣的影响?!”(见《晋中兴书》)
五、法瑶每饭必茶
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槃师。在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中(约436—441)过江,为沈台真所敬重,请来吴兴,住持武康小山寺。这时法瑶的年纪已79岁高龄了。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宋孝武帝刘骏下诏到吴兴,礼聘法瑶上南朝宋京城(今之南京市),下榻于新安寺。皇上见这位高僧身板硬朗,问其养生之道,法瑶说:“我爱喝茶,每次饭后必饮茶。”(见《续名僧传》)
六、名茶为酪奴
王肃自南朝齐投奔北方的奔魏国,初到魏国时,吃不惯羊肉及酪浆等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仍然喜欢吃南方的鱼、喝南方的茶,特别是喝茶一喝就是一斗。据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一书说,三国魏时1升约有204毫升,1斗约合2公斤水,饮茶量的确惊人!大家给他取个绰号叫“漏巵”,意思就是漏嘴子,永无满足。经数年以后,王肃与魏高祖在朝堂上见面,王肃高兴地告诉皇上:“我现在很喜欢吃羊肉酪粥了,而且吃得很多。”高祖感到奇怪,问他:“你不是喜欢中原的饮食么?现在你觉得羊肉和鱼羹、茗饮和酪浆那个好?”王肃用讨好的口气说:“陛下,陆地上所产羊肉最好吃,水中所产鱼肉最好吃,都是珍贵的食品,但各有所好。若讲味道鱼肉差远了。羊好比是齐鲁那样的大国,鱼肉好比是邾莒那样的小国。”高祖问:“你不是喜欢喝茶么?”王肃回答道:“茶就不值得一提了!它只配给北方的酪浆当奴仆。”后来高祖与臣子做猜字谜游戏,彭城王勰胜出,高祖奖赏给他一只金酒杯。彭城王勰调侃王肃说:“明天我请你到我家吃饭,招待你的有‘邾莒之食’(鱼),还有‘酪奴’(茶)。”就这样茶叶落了一个贱名叫“酪奴”。(见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
七、采茶遇仙
余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见一个道士,牵着三条青牛。道士把虞洪带到瀑布山,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善于煮茶,也想分享分享你煮的茶汤。为了感谢你,我告诉你,山中有棵大茶树,可以供你采摘。只是请求你日后把那喝不完的茶,送些给我喝。可以么?”话说罢,那道人不见了。虞洪按他的吩咐以茶设奠祭祀。后来叫家人进山去寻,果然找到了丹丘子所说的那棵大茶树。(见《神异记》)
八、祭茶获赠
剡县陈务死得很早,妻子青年时就带着两个儿子守寡。陈务的妻子喜欢饮茶,家的附近有一古墓,她每次饮茶总习惯地先给死者奉祭一碗。两个儿子觉得古墓是个麻烦,想把它平掉。母亲不准。当夜,陈务的妻子梦见墓中的人说:“我住在这墓里已经300多年了,你的两个儿子总要毁平它,幸亏你保护,又拿好茶祭奠我。我虽然是地下枯骨,但怎么能忘恩不报呢?”于是告诉院子里埋钱的秘密。陈务的妻子将信将疑,但天亮后她还是按墓中人所言,在院子里挖钱,果然挖出了十万串钱,像是埋了很久,但穿钱的绳子却是新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很惭愧,从此更加认真地以茶祭奠。(见《异苑》)
九、老妪卖茶
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太婆,每天清早,她总要独自一人提着一个大茶瓶到市上去卖茶水,街上的人争先恐后地买她的茶喝,奇怪的是从早上卖到晚上,茶瓶里的茶水也不减少,还是满满的。老太婆心肠好,她把赚得的钱施舍给贫穷的人和无依无靠的人。有人把她看做妖魔鬼怪,向官府报告,州的官吏把她捆起来,关进监狱。监狱却关不住老太婆,到夜晚,她竟然手提茶瓶轻而易举地从监狱窗口飞出去,早上又上街卖茶去了。(见《广陵耆老传》)
一○、茶叶成了敲门砖
在隋朝,臣子贡茶竟成升官之途,《潜确类书》进士权纾文云:隋文帝年轻的时候,做了一个噩梦。梦见神人换了他的脑骨,自此后常患头痛,一痛就不得止息,痛苦不堪。后来他遇见了一个和尚,和尚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这个“茗草”就是今人称之的茶叶。隋文帝于是派人去山中采茶叶,熬成水喝,不久那头痛病竟然痊愈了。于是隋文帝养成了饮茶的嗜好。上之所好,下必盛焉,臣子们一时间都喜欢喝茶了。想当官的人便投其所好,争着派人进山采茶献给皇上以图封官晋爵。当时流传着一句俗语:“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就是说,你寒窗苦读谋官做,还不如给皇帝送上一车茶叶。(见《隋书》、《潜确类书》)
一一、僧家茶的来历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印度高僧达摩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五年(475)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景德传灯录》载:达摩禅师面壁时天赐给他茶,参禅并饮茶,为他驱赶睡魔,口噙茶叶,由涩而苦而后甘,鲜爽醇厚。达摩终悟禅机,九年后成佛化去。另有传说云:达摩面壁,昏昏沉沉,一怒之下自割眼皮,弃置地上。眼皮抛下处光闪闪的冒出一棵树,弟子们摘叶煎饮,参禅再不瞌睡了,于是称其为“茶”。(见《景德传灯录》)
一二、和尚家风
僧人茶事的发展高峰便是“和尚家风”。赵州从谂禅师问新来的僧人:“你曾到过这里吗?”僧人回答说:“曾经来过。”禅师说:“吃茶去。”禅师又问另一个僧人是否来过,僧人说:“不曾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后来院主问禅师:“为什么来过的叫‘吃茶去’,没来过的也叫‘吃茶去’?”禅师呼唤院主,院主答应,禅师说:“吃茶去。”(见《五灯会元》)
一三、文成公主带茶入藏
唐贞观四年(630),太宗用兵灭了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又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大唐交往。
居住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族,当时建立了吐蕃国。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期,吐蕃王朝的军队曾攻占到中原的边州,战利品中有大量的茶叶,但却不知此物有何用途。此后,他们欲与唐朝修好,派使者来长安。唐太宗采取“和边”政策,远嫁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24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去吐蕃,聘礼中有茶叶。据1388年成书的《西藏王统记》记载,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不仅仅是茶叶,入藏后还创制了奶酪和酥油,并用酥油茶待客。据传说,文成公主还带去了茶具,至今西藏山南地区还流传一首《公主带来龙纹杯》的民歌,歌词大意是:“龙纹茶杯啊,是公主带来西藏,看见杯子呀,就想起公主慈祥的模样。”(见《旧唐书·吐蕃传》)
一四、唐人赌茶
唐代诗人郎士元的诗时人有“清绝轻薄”的评价,此人还喜欢抨击别人,说些让人难堪的话。他常对人说:“郭令公不懂琴,马镇西不懂茶,田承嗣不懂朝政。”马镇西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对他说:“你说我不懂茶,那你做好准备,定好时间,咱俩比试比试。”当时有钱人家喜欢吃“古楼子”,就是用羊肉一斤,切细,在巨胡饼上均匀地摊上一层,调以辣椒豆豉,抹上酥油,入炉烘烤,待羊肉半熟取出,即可食用。马镇西起个大早,传唤佣人送上古楼子大吃大嚼,吃得饱饱的,只等着郎士元来与他赛茶。郎士元来了,马镇西因吃了过量的古楼子,喉咙干得像刚烧过的砖瓦窑,迫不及待地命令下人煮茶,二人一口气各自喝了20碗。郎士元毕竟年老体衰,虚冷腹胀,支不住了,几次推辞不喝,马镇西讥讽道:“你不是说马镇西不懂茶么?缘何推辞不饮?”郎士元无可奈何,又只得硬着头皮喝了七碗。郎士元坚决告辞,离开马府。马镇西也够戗,喝得气液俱下。郎士元输了茶,回家后还大病数十日。马镇西赠他绢200匹表示抱歉。(见王谠《唐语林》)
一五、唐人茶水戏茶神
陆羽因著《茶经》而闻名,大家尊他为茶神。今河南巩县那个地方,在中晚唐时期,甚至有烧茶具的窑场烧造瓷偶人,名叫“陆鸿渐”,并在市面出售,规定买十件茶器搭配一个“陆鸿渐”,好多茶坊茶叶店铺都买了“陆鸿渐”,在店内设神台供祀“陆鸿渐”,一日三炷香的求茶神保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一旦生意不好了,就恶作剧地找瓷偶人出气,用茶水灌它。(见唐·赵璘《因话录》)
一六、陆羽鉴水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御史李季卿出任湖州刺史,路过扬州,正逢陆羽在扬州大明寺逗留。李季卿久闻陆羽鼎鼎大名,虽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于是邀请陆羽一块儿乘船同行,去州府做客。船到达扬州驿时,上岸休息。李季卿早就听人说过,扬子江南泠水泡茶味道特别好,又知道陆羽善于此道,将要吃饭时,李季卿说:“陆先生善于煎茶,天下闻名。况且扬子南泠水又非同一般。现在既有煎茶高手在此,又有举世闻名的宜茶之水,真是机会难得。这样的事千载难逢啊!”那一天,天气不好,南泠水又处在长江漩涡之中,更是风疾浪大。李季卿吩咐下属说:“你们派几个能干又靠得住的军士,驾着小船,提着水瓶,一定要去很远的江心汲那南泠水,不得有误。”陆羽准备好茶具,等南泠水取回后马上为李大人煎茶。过了一段时间,几个军士将水取回来了,李季卿请陆羽品尝。陆羽操起勺子,伸进瓶里,在上面舀了一勺,尝了尝,皱着眉头说:“江水倒是江水,但不是江心南泠水,好像是岸边之水。”派去的下属说:“我们驾着小船划得很远很远,数百人都看见了的,敢说谎话骗你们?”陆羽不言语,将瓶中的水往盆中倒,倒去一半突然止住,又用勺舀水品尝,举起勺子说:“瓶中余下的水是江心南泠水。”汲水的军士见陆羽识破了真情,大为恐慌,跪倒在地,认罪说:“我们在南泠汲满了水,船划到岸边时,由于船的颠簸,瓶子里的水晃掉了一半,于是偷懒在岸边汲水,补充装满。陆先生真是神了!我等不敢隐瞒。”听军士之言,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人惊讶不已,对陆羽鉴水佩服得五体投地。(见张又新《煎茶水记》)
一七、受茶一串
陆贽是唐代进士,中博学宏辞。他与寿州刺史张镒关系很好,二人当时很有名望。陆贽借工作调动的机会,前往寿州拜见张镒,二人相聚三日,无所不谈,甚为亲密。临别时,张镒赠钱百万,委婉地说:“请为你母亲收下这份薄礼吧。”同时还赠茶一串。陆贽十分为难,收则有损于自身廉洁形象,不收又难却朋友之情,于是说:“敢不受公之赐?钱就免了,止受茶一串。”(见《新唐书·陆贽传》)
一八、敲冰煮茗
唐朝有位叫王沐的人,他是一位嗜茶的高士,一直隐居在太白山中,经常有一些僧人道士和文人雅士去拜访他。一到冬季,溪水结冰了,没有方便的煮茶之水,王沐便用锤子敲冰,取回来化开,为朋友煮茶。不知是大家为他的热情所感动,或者化冰煮茶确实好,大家觉得王沐用冰煮的茶比平时的茶好喝。敲冰煮茗也作为文人轶事传之后世。(见《开元天宝遗事》)
一九、李德裕的茶功表演
唐朝大臣李德裕嗜茶,精于茶艺,于茶事追求贵族气派,茶必精,水必名。有位官员出任舒州牧,李德裕知舒州天柱峰系名品,便托此人寄三小袋天柱峰茶,那位官员一下子送给他了数十斤。李德裕爱茶又怕人说闲话,有损名声,便拒收茶礼。次年,那个舒州牧刻意搜求几小袋天柱峰茶献上,李德裕笑纳,并对众人作茶功表演:取一银盒内盛肉食,浇上茶汤浸泡。次日开盒一看,肉竟化为水了。(见唐佚名《玉泉子》、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唐语林》)
二○、李德裕辨水
李德裕对水品颇有研究,有位亲友出公差去京口办事,李德裕嘱咐说:“你不是要从金山过么?请你顺便将金山下扬子江中泠水,给我灌一壶带回来。”亲友满口答应,但船行到金山脚下时他却喝醉了,将李德裕的吩咐忘了个一干二净。船过了金山在石城停泊时才想起这事来,灵机一动,就随随便便在石城江中灌了一瓶江水,回到京都交差。李德裕高高兴兴地用金山下扬子江中泠水煮茶,饮后直摇头,叹息道:“扬子江中泠水变味了。和过去大不一样,倒像建业石城下水。”亲友知道瞒不过,连忙道歉,坦率地说明经过,心里暗自说:“李德裕辨水真是神了!”(见唐佚名《玉泉子》,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唐语林》)
二一、千里递水
李德裕爱以惠泉水煎茶,便命人用坛封装,从无锡到长安“铺递”。其友僧允责备道:“你用车运惠山泉到京师有数千里路啊,不想想有多破费啊!你不觉得是劳民伤财么?”李德裕不高兴地反驳说:“你这个和尚,连喝水这样的小事你也干涉,不觉得是在虐待我么!”诗人皮日休知道李德裕千里递水这件事后,颇为愤怒,作诗指责他,诗云:“丞相常思煮茗时,群侯催发只嫌迟;吴国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见唐佚名《玉泉子》,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唐语林》)
二二、李德裕停止水递(www.xing528.com)
李德裕千里递水在京都传得沸沸扬扬,一个与他关系密切的大和尚登门相劝:“宰相大人,惠山泉水虽然甘美,但千里之外递送京师,水已走味。现在长安内有一眼井,与惠山泉脉相连,完全可以代替惠山泉水。”李德裕说:“哪会有这事?真是荒唐!”和尚从从容容地做着解释:“你不信?那眼井就在吴天观内。”李德裕不信和尚有此奇能,能与当朝宰相讨论品水学问,便欲考考他,于是命人备水十瓶,内一瓶是惠山泉水,一瓶是常住库后边的井水,八瓶普通水,三种水和尚一一尝过,取出惠山泉水和常住库后边的水,说:“这两瓶水味相同,其余八瓶是普通水。”李德裕惊叹不已,于是采纳和尚的建议,停止“水递”,不再为此事劳民伤财,社会上的议论也渐渐平息。(见唐佚名《玉泉子》,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唐语林》)
二三、苦口师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上就能作诗写文。皮光业善谈论,气质倜傥,和他老爸一样特好饮茶。有一天,皮光业的表兄弟请他品尝刚摘的橙子,并设宴款待。那天,赴宴的人很多,且都是朝廷显贵,筵席也很丰盛。皮光业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也不去看那杯中的美酒,进门就大声疾呼:“上茶来!”于是,侍者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端着茶碗,即兴吟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席间众人笑说:“此师固然清高,就是不能饱肚果腹,解决饥饿问题。”此后,茶又多了一个雅号:“苦口师”。(见清·刘源长《茶史》)
二四、贡茶得官
宋徽宗时期,宫廷里有斗茶之风。为了讨得皇帝的欢心,贡茶的制作越来越新奇。宣和二年(1120),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团胜雪”,意思是茶的颜色比雪还洁白。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风尘仆仆,不辞鞍马劳顿之苦,去各地山谷搜集名茶奇品。工夫不负苦心人,千里终于发现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回京后交给叔父。郑可简便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将“朱草”进贡,龙颜大喜,待问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于是有谚曰:“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郑可简儿子荣归故里,大办宴席,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他的侄子千里因“朱草”被夺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见《苕溪渔隐丛话》)
二五、王安石辨水考苏轼
北宋宰相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告诉他说:“虽服药但难以除根,不过阳羡茶可治愈你的痰火症,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刚好,他的朋友苏东坡是四川人,服父丧期满,正将返京复职。王安石捎信给东坡,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苏东坡乘船出川,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船过瞿塘峡时忘记取水,等他想起时,那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到了下峡。日程很紧,不可能因区区一瓮水重返瞿塘峡,于是就近取材,让随行的人在下峡汲了一瓮水,回京都交差。苏东坡去王府,王安石用茶招待,喝罢茶后,王安石问:“老夫托您带瞿塘中峡水,可带来了么?”东坡回答说:“就在府门外”。王安石命令堂候官两员,将水瓮抬进书房,亲自以衣袖拂拭封口,将纸封打开,命童儿茶灶中烧火,用银铫舀水煎茶。他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待水烧开时提起银铫冲泡,过了好一会儿汤面的颜色方才显现。王安石尝茶汤,觉得不对劲,不由问道:“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答:“正是。”王安石答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你怎么说是中峡之水?”东坡大惊,辩解道:“我听当地人说,三峡相连,都是一样的水,——是学生理解错了。我确实取的是下峡水。老太师您怎么分辨出来的呢?”王安石告诫道:“读书人做事不可轻率,一定要细心观察,弄清事理。比方说吧,老夫若没有亲自到黄州,看过菊花,怎么敢在诗中乱道‘黄花落瓣’呢!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唯中峡不急不缓。太医院官是位高明的医生,知老夫病的部位在腹部中间,故用中峡水作为引导,打通经络。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合适。今见茶色过好一会儿才显现,所以断定你汲的是下峡水。”苏东坡惊佩不已,连忙起身道歉。(见冯梦龙《惊世通言》第三卷)
二六、大好茶味
宋代的改革家王安石,脾气直率而倔强,人称拗相公。有一天,拗相公去拜访点茶大师蔡襄,蔡襄喜不自禁,忙拿出最名贵的茶叶,涤洗茶具,要亲自为这位当朝宰相烹茶。一杯香茶奉上,请宰相品饮,希望得到他的赞赏。拗相公接过茶盏,连想也没想,便从夹袋中取出一包中成药“消风散”投入茶汤中。大概他服药的时间到了,便两档事合一档事。拗相公喝这怪味茶汤,边喝还边说:“大好茶味!大好茶味!”点茶大师的茶艺被糟蹋了,简直哭笑不得。(见清·余怀《茶史补》)
二七、茶墨结缘传美谈
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一批墨人骚客斗茶取乐,苏东坡的白茶取胜,不由沾沾自喜。当时斗茶有个标准,汤面以白色为佳。司马光有意难为苏东坡,笑着问:“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苏东坡想了想,从容回答说:“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司马光问得妙,苏东坡答得巧,众皆称善。此事传为千古美谈。(见陆廷灿《续茶经》、《博学汇书》)
二八、东坡壶
苏东坡被皇上贬谪到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热衷茶事,还讲究“饮茶三绝”,即要求茶美、水美、壶美。这三个条件在宜兴能得到满足。苏东坡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于是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有题款曰:“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后人把这种壶命名为“东坡壶”。
二九、汲水桃符
苏东坡特别喜欢用金沙泉水烹茶,经常差遣僮仆前往金沙寺挑水,僮仆觉得太劳累,便想了个投机取巧的法子,胡乱在附近的河里挑水,谎称是金沙泉水。苏东坡那条舌头厉害得很呢!一下子就尝出来了,把僮仆美美训斥了一顿。苏东坡也想了个法子治治僮仆: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一种交给僮仆,一种交给金沙寺僧。僮仆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证明他到过金沙寺。从此之后,僮仆无法偷懒,只好老老实实地去金沙寺挑水了。(见《宜兴县志》、东坡《调水符·序》)
三○、东坡联语刺僧家
苏东坡不修边幅,穿衣马马虎虎。一天,他穿一件普通的长衫,去一个寺院,寺院的住持大和尚并不认识他,随口说了一句“坐”,吩咐侍者“茶”。苏东坡没同他说话,一门心思欣赏寺内的字画。住持和尚突觉来客举止不凡,怕礼节上有所疏漏,忙又道声“请坐”,忙吩咐侍者“敬茶”。住持和尚请教客人的姓名,方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满脸堆起笑容,恭请客人:“请上坐!”连呼侍者:“敬香茶!”苏东坡参观完毕,和尚请他留下墨宝,苏东坡触景生情挥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三一、茶也能病人
宋代有个叫刘贡父的人在长安做官,回到京都后,和一个名叫“茶娇”的妓女厮混上了,弄得疲惫不堪。头晚狎妓酒喝多了,起得迟了,未能按时上班,欧阳修前去迎接,问:“大人缘何迟到了?”刘贡父托词说:“从长安回来,这个请那个请,酒把人喝苦了,简直像害了一场大病一样,早上起不来。”欧阳修知道刘贡父上班迟到的原因是因为茶娇,同他开了个玩笑,含蓄地说:“刘大人啊,非独酒能病人,‘茶’也能病人呢!”(见清·余怀《茶史补》)
三二、你命不如他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晚宴后喜欢散步,一日信步游至国子监,刚坐定,厨人献上香茗,朱元璋酒后口渴,一饮而尽,倍觉此茶醇和可口,再饮一杯,更觉心旷神怡,飘飘欲仙。朱元璋一高兴就命人赏给厨子一副冠带。这事惊动了国子监生员,大家发开了牢骚,一人在院中故意高声吟诗:“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朱元璋暗自发笑,诙谐地回了一句:“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三三、走私茶叶要砍头
明朝茶法严格,《明史·食货志》载:“律例丝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任都尉,是个不小的官儿,奉命出使西域时就带了一批私茶,想发笔大财。他有恃无恐,心想:刑不上大夫,何况皇帝是他老丈人!朱元璋知道了这事,怒不可遏,顾不得女儿守寡不守寡,下令将欧阳伦判处死刑,令其自杀。欧阳伦是历史上第一个为走私茶叶掉脑袋的人。(见《明史》)
三四、卖富贵
太湖西岸有个蜀鼎村,平畴沃野,风景秀丽。村民们多以烧陶为业,世代相传。有一天,村里撞来一位穿百衲衣的僧人,在村里大叫:“卖富贵!卖富贵!”村民莫名其妙,不去睬他。僧人又说:“贵不欲买,买富如何?”说罢就径自朝不远处的青龙山、黄龙山跑。然后,僧人朝地下一指,便飘然远去。尾随僧人的村民大惑莫解,在僧人指的地方转了一阵,心想:莫非地下埋有金银财宝!于是动手向下挖,挖了一会儿,露出了大家从未见过的陶土,五彩缤纷,细腻柔软。村民恍然大悟,便用这五彩土烧出了价值连城的紫砂陶。从此,蜀鼎村的人们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三五、撤茶太守
明朝有个名叫王琎的郡守,自奉俭约。一日,妻子给他熬了一碗鱼汤,他生气地责备妻子:“你忘了我们家吃草根树皮的苦日子么?”马上让妻子把鱼汤端走,埋在地下,当时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埋羹太守”。有个给事来拜访他,家人送上一碗茶招待来人。给事做客没多大一会儿,王郡守觉得用茶待客太铺张浪费了,大呼家人快快把茶端走,弄得给事很难看,尴尬地走掉了。郡里的人听说了这事,又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撤茶太守”。(见《引镜集》)
三六、唐伯虎茶谜难友人
唐伯虎、祝枝山这对明代苏州风流文人,往来密切。有一天,祝枝山刚踏进唐伯虎的书斋,就被邀请品茶猜谜。唐伯虎笑着说:“我做了四个字的谜,你要喝茶就先猜我的谜,猜不出,没门!”祝枝山:“有多少谜你全说出来吧!”祝枝山话音未落,只见唐伯虎脑袋微摇,吟出谜面:“言对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说原因:三人牵牛只缺角,草木之中有一人。”祝枝山一听,得意地敲了敲茶几,说:“倒茶来!”原来这四个字谜谜底正是“请坐,奉茶”。唐伯虎就把祝枝山推到太师椅上坐下,示意家童上茶。
三七、四才子品茶联诗
明朝时,唐、祝、文、周四才子,有一日游览至泰顺(今浙江温州),酒足饭饱,昏昏欲睡。唐伯虎说:“我早就听说泰顺茶叶乃茶中上品,何不沏上四碗,借以提神。”片刻,香茶端上。祝枝山说:“品茗岂可无诗?今以‘品茗’为题,各吟一句,联成一绝。”唐伯虎当即吟道:“午后昏然人欲眠。”祝枝山续道:“清茶一口正香甜。”文徵明说:“茶余或可添诗兴。”周文宾结尾道:“好向君前唱一篇。”自此,茶庄便将当地名茶四味,包装成盒,名之曰“四君子贤茶”。(见《吴门四才子佳话》)
三八、徐文长以扇赌茶
明代钟天毓,人称钟公子,他和年届古稀的徐文长结为忘年之交。二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喝茶。有一天,二人去茶馆斗茶,相互约定:徐文长输了,就为钟公子写扇18把,钟公子就给徐文长送一斤后山茶。两人还立了茶契。结果徐文长输给了钟公子,必须按茶契的条款写扇18把,乃至写得喉干臂僵,只好求朋友免去“写扇”债,他亦烧了“茶契”。徐文长即兴作了一首诗《与钟公子大赌藏钩,钟输后山茶一斤,予输写扇十八把》,诗云:“冯烧薛卷,万钟等秋毫。后山十六两,杨朱拔一毛。公子处其乡,素称贤且豪。陆羽我虽愧,月团尔则饶。相如消渴甚,非为文君逃。干喉涩吟弄,老臂偃枯焦。写扇至十八,战掉甚惊飚。书扇责拟更,茶契我亦烧。”
三九、借茶打诨
有个姓陈的先生,个性开朗,豁达大度,处处随缘。陈先生当翰林时,他夫人就了解了她丈夫的脾气。有客人来了,陈先生喊叫:“茶!”夫人回答:“未煮。”陈先生说:“也罢。”又喊道:“干茶。”夫人回答说:“未买。”陈先生又说:“也罢。”客人捧腹大笑,大家给陈先生取了个绰号叫“陈也罢”。(见《玉堂丝语》)
四○、康熙御题“碧螺春”
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南巡到洞庭东山,江苏巡抚宋荦知道康熙爱喝茶,于是派人购置了当地制茶名手朱正元精制的好茶,招待皇上。康熙皇帝品尝后,顿觉那茶的清醇香味沁人心脾,连声直叫:“好茶!好茶!”问这茶叫啥名,宋荦回答道:“陛下,当地人称‘吓煞人香’。”康熙皇帝皱皱眉头:“咋叫这名?太俗了!”他瞧那茶,色泽澄绿如碧,外形蜷曲如螺,恰好又在春天采制于碧螺峰上,于是说:“就改个名字叫‘碧螺春’吧!”于是“碧螺春”的茶名就叫开了,一直叫了几百年,今天还在叫。
四一、纪晓岚茶谜救亲家
纪晓岚是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时他任总纂官﹐使他有机会经常与乾隆皇帝说东说西。他的亲家卢见曾﹐是康熙进士放外任任两淮转运使,他铺张挥霍﹐一掷千金﹐后来渐渐财力不济,以致盐税发生亏空。朝廷得悉这一消息后﹐决定对他抄家处罚﹐没收全部资财。纪晓岚闻着风儿,急忙派遣一位心腹连夜赶往卢府送信。卢见曾收到来信拆开一看﹐只见一空信封内装着少许茶叶和盐﹐别无他物。卢见曾略作沉思﹐便悟亲家所示。纪晓岚这一“茶谜”的“谜底”是﹕以茶指“查”﹐意谓“茶(查)盐(盐账)空(亏空)”。卢见曾知道已东窗事发﹐便赶忙转移财产﹐终于未遭倾家荡产。
四二、尼克松与龙井茶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恩来总理在杭州“楼外楼”宴请,席面有一道别致的菜名叫“龙井虾仁”,但见盘中虾球白里透红,如珍珠般晶莹;龙井茶碧绿鲜润,散落其间。这哪是一道菜,简直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尼克松大饱口福,饭后又一杯龙井茶入肚,清香沁人心脾,简直妙不可言!不由翘指称赞:“西湖龙井,名不虚传!”杭州人民将一包西湖龙井茶送给尼克松总统。尼克松回国后将龙井茶分赠亲友。由于中美关系大门打开,在美国掀起一股中国热,龙井茶亦成为美国人特别是美籍华人的热门话题。
四三、周总理留下茶水钱
1972年2月27日,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访问杭州。为了客人们的安全,周总理提前半小时赶到杭州笕桥机场,直奔候机大厅。服务员小周见是敬爱的总理光临,忙泡上一杯龙井茶送上,亲切地说:“总理,请喝茶!”周总理边喝茶边和小周交谈,问这问那。临别时在秘书耳边嘀咕了几句。秘书把一角钱递给小周,说:“这是总理交的茶水钱。”小周一时愣住了,忙说:“我们这里是不收茶水钱的。”“这是总理的规矩!”秘书笑着向小周挥手,离开了候机大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