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唐代经典茶诗
法国艺术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有一段至理名言,他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大唐茶诗又是唐诗中精彩的篇章。没有震古烁今的“盛唐气象”也就不会产生大唐多姿多彩的茶文化,自然也就不会有精彩的大唐茶诗。
经初唐100多年的酝酿,至中唐初,茶文化已趋向繁荣,特别是三教文化对饮茶的影响而出现有法相的佛教茶、道教茶、儒教茶,构成了唐代茶诗的繁荣的前提条件。而三教合流的推动者是大唐士子——一个特殊阶层,这批人一般都有儒学的根底,自儒学起步,或一生都是纯粹儒者,或自儒入道、或自儒入佛、或杂糅三教。当他们为大唐茶风所濡染而成为雅士茶人后,他们笔下的茶诗无可避免地带上了三教文化深深的烙印。直言之,大唐茶诗顺理成章地融汇了儒、道、释三教文化,并成为中国茶道“形而上”主体的鲜明表述。
唐代茶诗(含赋和联句)收入《全唐诗》的据本人初步的统计有640余首,涉及诗人超过150人。此处所说的“茶诗”大多是诗中有那么几句涉及茶事,专门写茶的诗不会超过百首。其中,白居易写茶诗约50首,自称“别茶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古今茶诗扛鼎之作,传为千古绝唱。皮日休、陆龟蒙各写《茶中杂咏》10首诠释《茶经》。袁高一首《茶山歌》振聋发聩,犯颜诗谏,皇帝纳言,稍苏民困。诗体有古体、律诗、绝句,题材广泛,包括咏名泉、咏采茶、咏造茶、咏煮茶、咏名茶、咏茶具、咏茶礼、咏茶功、咏茶会……凡茶事诸方面无不涉及。可以说,在唐代不饮茶做不了名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诗。本书收录唐代茶诗人157人的咏茶诗,部分重点茶诗从茶道、茶史、地理和文学的角度做了解释,以帮助读者阅读,并从字里行间领略精彩纷呈的大唐茶文化。
鲍君徽
鲍君徽,字文姬,鲍征君之女。工诗能文。与女学士宋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五位大唐才女齐名。唐德宗贞元中寡居,十四年(798)召入宫,与侍臣作诗唱和。百余日后以母老乞归养。在《全唐诗》中存诗四首。
东亭茶宴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全唐诗》卷七
惜花吟
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
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
妆成罢吟恣游后,独把芳枝归洞房。
——《全唐诗》卷七
赏析:一些人在亭子里举行茶宴。亭子四面都可看到外面的景色,向远眺望,可见山那边的城市,俯首则可听到河里船上发出的弦管之声。林中新竹的颜色特别翠绿,那低矮的木槿将绽开红花。幽篁指深竹林。芳槿即木槿,夏秋开花,花冠紫红或白色。参与茶宴的宫娥妃嫔,大家摇着团扇,兴趣很浓,在亭子里坐了很久。这次茶宴时间当在夏季。宫女鲍君徽是宫廷茶文化的创造者和见证人。这两首茶诗描写了宫廷“红炉煮茗”及宫廷茶宴的优雅生活。法门寺地宫茶具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大唐长安宫廷茶文化提供了坚强的实物证据,鲍君徽这两首诗则是更早一些时期大唐长安宫廷茶文化的真实写照。
刘长卿(?—约785),字文房,河间(在今河北省)人。少居嵩山读书,后移家鄱阳。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及第,历官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唐才子传》卷二称:“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诗调雅畅,甚能炼饰。其自赋伤而不怨,足以发扬风雅。权德舆称为‘五言长城’。”著有《刘随州诗集》。
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
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
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
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
——《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八
赏析:“安史之乱”后陆羽离开竟陵,随难民逃往江南,大概是至德元年(756)在鄂州结识了著名诗人刘长卿。陆羽时年24岁,而刘长卿50岁左右。上元二年(761),陆羽与皎然同往苏州拜会刘长卿。大概陆羽要去位于今江苏东南句容县的茅山(道教圣地),刘长卿便作了《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一诗送别。陆羽从事全国性的茶事考察曾结庐今湖北省麻城县北与河南省交界的一个地方,时称“穆陵关”。此后游历江西庐山、洪州(今江西南昌),后又去彭泽(今江西彭泽县)小隐,故诗中说到陆羽的行踪云“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刘长卿当时贬谪北归,惮于宦海风波,颇羡慕陆羽逃名于世而大隐于茶。这仅仅是刘长卿为盛名所累而发出的感慨而已。其实陆羽从事茶事考察的本意还是想干一番名垂青史的伟业,而不是规避名利。陆羽和刘长卿一类文人的区别仅仅在于选择了不同的突破方向。
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
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
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
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
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
傲吏方见狎,真僧幸相携。
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
——《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九
赏析:机事谓机要之事。尘网犹尘世,把现实世界看做束缚人的罗网。万法是佛家语,指万有之事理——有自然,具轨则,故名万法。空花即空华,佛家语,谓病眼者每见虚空之中有华,而虚空实无华,众生妄心所计之诸相,空无实体,亦复类是,故佛经取以为喻。“香飘诸天外”中的“香”指茶香,言茶香飘之于天外,亦是说该茶有高香。双林即寺庙。该诗说,茶会在寺庙内进行,茶会的地点傍着竹林。与会者除官员外,还有寺庙里的僧人,无论僧俗彼此皆亲昵和谐。与会者都把公事丢开,远离尘世的喧嚣,茶也喝得舒心快意。茶会一直进行到夕阳西下,人们仍流连忘返。全诗写了茶人茶境,虽不着一“茶”字,却句句有茶,真乃匠心独运。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少有才华,博学广览,并好行侠。25岁后离川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天宝初供奉翰林。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时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痛苦,卒于当涂。其诗作批判社会,描绘壮丽景色,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风雄奇豪放。白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颇大,有“诗仙”之誉。“诗仙”也是“酒仙”,本不谙茶事。其侄李英在荆州(今湖北当阳)玉泉寺为僧,号中孚禅师,通佛理,善词翰,尤喜品茶。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在金陵(今南京)栖霞寺叔侄二人幸会,中孚禅师拿出诗稿请李白评改,并赠玉泉寺产仙人掌茶数十斤。李白大为高兴,当即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迭,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全唐诗》卷一百七十八
赏析:这首诗写名茶“仙人掌茶”,也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作者用雄奇豪放的诗句,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因此这首诗成为重要的茶叶历史资料和咏茶名篇。茶叶加工有“炒青”、“粉青”、“晒青”之分,有人考证认为本诗有“曝成仙人掌”句,是“晒青”的最早记载。给茶命名,唐人匠心独运,视命名为艺术,赋予一定文化色彩。茶助文思,品茶吟诗在唐代是雅人的雅事,这些雅人特嗜名茶,名茶便也入诗成了歌颂对象了。《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是较早的一首名茶诗,诗中说,玉泉山中有玉泉,玉泉旁有玉泉寺,寺僧李英,法名中孚,通佛理又喜饮茶。这样一个神仙洞府居然还产茶,真是天官赐福!中孚每年在乳窟采茶,制成仙茗,以形名之“仙人掌”。以茶待四方宾客,以茶供佛。云游金陵栖霞寺,幸逢族人李白,以仙人掌茶相赠,李白以诗作答。茶因人名,于是仙人掌茶也便叨光入了唐代名茶谱。
韦应物(737—约792),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年少即以三卫郎事玄宗皇帝。《唐才子传》卷四称他“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冥心向外”。历官洛阳丞、京兆府功曹、户县令、栎阳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唐才子传》论云:“诗律自沈、宋之下,日益靡曼,搜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韵婉谐,属对藻密,而闲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驰骤建安以还,各有风韵,自成一家之体。清深雅丽,虽诗人之盛,亦罕其伦,甚为时论所右。”因有“韦苏州”之号,其诗集亦名《韦苏州集》。
喜园中茶生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三
赏析:韦应物是长安诗人,离开长安后有幸在茶区工作,得与茶事亲,在工作之余亲自辟园植茶。这些茶树慢慢地长大起来,使作者像有了一位可以交谈的朋友。作者并对茶树加以赞美,说它具有洁性、灵味,饮之可以涤除尘烦。这首著名的茶诗虽寥寥40个字却言及茶品性洁,言及茶功可涤尘烦,言及茶味非凡是山中灵芝,言及茶出产自山区,言及茶园。佐证了中唐时期,不少文人官吏,不仅嗜茶,还自辟茶园,公务之余亲自植茶,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诗人看到茶勃勃生长,喜在心头;有性灵的茶得与隐居之人做心灵的对话。茶被诗人人格化,显得高尚、聪慧。诗人爱茶之心溢于言表。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丹阳(在今江苏)人。《唐才子传》卷三言其“耕山钓湖,放适闲谈”。天宝十五载(742)进士,历官无锡尉、节度府书记、左金吾卫兵曹参军,仕终拾遗、左补阙。有诗集3卷,独孤及为序。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九
赏析:至德元载(756)陆羽始于鄂州的乱世漫游,其中一站是茅山。乾元元年至乾元二年(758—759)离开茅山后由延陵(今江苏武进县)去丹阳鱼竿村拜访皇甫昆仲(长者皇甫冉,少者皇甫曾),并赶在清明节前上栖霞山采茶,他与皇甫昆仲一见如故。栖霞采茶,两兄弟皆有赠诗。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中说陆羽要到很远很高的山上去采茶,此时正是春风吹拂、茶芽舒展之际,但茶叶也不容易采到,如要采满一筐,就得从早采到晚。采茶的地方是陆羽曾经去过的。想象他采茶采得很晚时,就在农民家借宿。诗的最后,作者问道:你采的茶,我什么时候能够尝到呢?栖霞寺在栖霞山,一名摄山,在江苏省南京市郊。有三峰,中峰凤翔峰最高,东西两峰为龙山、虎山,有栖霞寺、千佛岩、舍利塔等名胜古迹。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二笔》:“摄山栖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云。”
皇甫曾
皇甫曾,字孝常,冉之弟。天宝二十载(739)进士。善诗,有王维诗风。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复移阳翟令。有《孟阳云集》1卷。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
赏析:这首诗是写陆羽在江苏宜兴的茗山采茶。明周高起《洞山岕茶系》:“又茗山在(宜兴)县西南五十里的永丰乡。皇甫曾送陆羽南山采茶诗。”皇甫曾的这首赠诗,充满丰富的想象。诗中用拟人手法,说群山在等待着你的到来,烟霞羡慕你独行。想象友人借宿山寺时,静夜听到磬声,将会引起对自己的思念。想象陆羽在栖霞寺和高僧山野煮茶、禅坐品茗的雅趣,想象陆羽是如何地领悟到了僧家茶淡泊虚无的禅意、诗意和画意,这是心灵的享受!是那般的优雅别致!使他对茶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当然,这也是皇甫曾对茶道的体悟。这首诗反映的是陆羽的实践活动,陆羽正是靠多年考察茶区所积累的知识,经过一番研究而着成《茶经》。
李嘉祐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载(748)进士。官秘书正字,以罪贬南荒,未几,复职任鄱阳宰,又为江阴令,后迁台、袁二州刺史。善为诗,风格绮丽婉转,有《齐梁风集》1卷。
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
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磬长。
闲窥数竿竹,老在一绳床。
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
人归远相送,步履出回廊。
——《全唐诗》卷二百零六
赏析:《长安志》卷七《唐京城》记载:“开化坊,半以南大荐福寺,寺院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文明元年(唐睿宗年号,684),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天授元年(周武则天年号,690),改为荐福寺。中宗即位,大加营饰。自神龙(周武则天年号,705—707)以后,翻译佛经,并于此寺。”荐福寺的位置在今西安市城南友谊西路南侧。荐福寺建立初期曾度僧200余人。寺东有放生池,相传为汉代的洪泽陂。《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是诗人游荐福寺时即兴题字的诗。同行者是时任侍御史的皇甫曾。李嘉祐是天宝七载(748)进士,皇甫曾是天宝十二载(753)进士,二人是诗友又是茶友,志趣相投。诗中“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磬长”是广为引用的名句,这十个字表现了空灵的禅境。一位僧人在简陋的禅室,简陋到空空如也。这位僧人焚香打坐,悠长的罄声在寺宇外的空林回荡,闲暇之时可窥视外面的竹丛,一张睡着并不舒适的绳床将伴他度过一生,僧人的生活是如此的清寂单调!僧人何所事?就是一边翻翻佛经,一边细品香茶,夜以继日地啜茗静虑。“偈”指佛经中的颂,以三至七言乃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这位僧人如此苦苦地去悟,是希望一朝顿悟,成为觉者。幸有佳茗伴他度过漫漫长夜,便不觉苦了。这是一首典型的“禅茶诗”。唐代文人喜欢游寺院,交僧人做朋友,同僧人一块儿观画、吟诗、饮茶,是唐代僧家和儒者共同打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禅宗茶道,长安亦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发源地之一,并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储光羲
储光羲(707—约760),兖州(辖境在今山东)人,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职,曾被贬,死于岭南。其诗多写文人士大夫的闲适情调。原有集,已散佚。现仅存《储光羲诗》。
吃茗粥作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
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六
赏析:作者在友人家做客,正当盛夏,酷暑逼人,连鸟雀也躲避起来了。虽然有高大的梧桐树遮阴,仍然热得要解开衣服。远处虽然有几片云在移动,也遮不住烈日。主人留作者共吃茗粥和蕨薇,日暮他才慢慢回家。作者为盛唐诗人之一,由此可见,在这个时期人们还保留着“吃茗粥”的饮茶习惯。“淹留膳茶粥,共我饮蕨薇”,蕨薇是两种野菜,嫩叶可食,常见于古诗,时为“贫者之食”。储光羲将茶与其他食物混煮成稠状,以此充饥,却饮以蕨薇汤液。显然,茶仅作食用,茶菜而已,与饮料无关。这是一种很落后的用茶法,较之茶羹还等而下之。诗人在京都做官,还喜吃茗粥,毫不奇怪,因为开元年间陆羽首创的煎茶法还正在普及过程中。这也反映了陕西茶俗的多样性。
裴 迪
裴迪,关中人。初与王维、崔兴宗居终南,同唱和。天宝后,为蜀州刺史,与杜甫、李颀友善。曾任尚书省郎。
西塔寺陆羽茶泉
竟陵西塔寺,踪迹尚空虚。
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
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
一汲清泠水,高风味有余。
——《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九
赏析:陕西籍的诗人裴迪去湖北天门县西塔寺凭吊茶神陆羽的遗迹,想起过去这里是一个有名的佛寺,东晋名僧支道林和唐代《茶经》作者陆羽都在此住过。见祭祀陆羽的草堂荒废,竟有蛤蟆生活其间。著名的陆羽文学泉因无人汲取,竟有鱼儿游弋。一代茶道宗师身后如此清冷,诗人不由感慨系之,权且汲水代酒祭祀陆羽,以示不忘陆羽的高风亮节。这首诗从一个侧面说明陆羽在长安的影响之大,若不是陆羽的《茶经》及他首创的煎茶法传播到长安,长安人或许还像储光羲那样“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由此也可知晓长安文士茶品位之高、茶风之鼎盛。这首诗有人怀疑非唐人裴迪所作。明胡震亨《唐音统籤》云:“此诗杨慎以为见之石刻,然羽自在大历后,则非迪诗矣。”因此很可能是后梁(907—923)裴迪所作。裴迪,字瘅之,闻喜人。人极精敏,善理财赋,精通簿书。梁太祖镇宣武,授节度判官,密发王师范谋反,太祖嘉之,累官右仆射。以司空致仕。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又号少陵野老。因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诗人一生嗜酒,移居成都后大概要入乡随俗,得品茗之趣,写有茶诗二首。有《杜工部集》。
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四
赏析:杜甫作有《何将军山林》一诗,内有“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几句,据宋人张礼考证:“第五桥在韦曲之西,与沈家桥相近。定昆池在韦曲之北,杨柳渚今不可考。”(宋人张礼撰《游城南记校注》)《重过何氏五首(之一)》云:“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因此,诗人饮茶的地点应当是在何将军山林,是何将军赋闲在家的“休沐地”,地点在长安韦曲一带。诗中提及的翠微寺、黄子陂都是当年长安的小地名。这首诗是写一个春日的傍晚,作者在何氏家的平台上饮茶。兴致来时,便倚着石阑在桐叶上题起诗来。旁边还有翡翠鸟、蜻蜓与之做伴。诗中用落日平台、春风石阑、翡翠蜻蜓、池鱼钓丝、啜茗题诗构成一幅杜甫啜茗图。想想那情景吧!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庭台石阑边,一边品茶,一边桐叶题诗;一边品茶作诗,一边欣赏“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的美景,真是茶事与文事并举,茶境与诗境和谐,茶意与诗意交融。有“诗圣”之誉的杜甫用生花妙笔写茶诗,真乃茶人之幸。“煎茗引杯长”、“春风啜茗时”堪称品茶佳句。然杜甫嗜酒如命,不逊于李白。区别在于:一个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饮,一个是“径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的穷饮。二人皆未享天年,诗仙李白活了61岁,杜甫死时未及花甲,仅58岁。酒精中毒,折其阳寿,二人若以茶代酒,当个“茶中仙”,唐代诗苑定会多出几许春色。茶人当为李杜一哭。
钱 起
钱起(723—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十载(751)进士。历官校书郎、考功郎中、太清宫使、翰林学士等职。性洒脱,喜优游高会,如《唐才子传》卷四所云:“凡唐人燕集祖送,必探题分韵赋诗,于众中推一人擅场者。刘相巡察江淮,诗人满座,而起擅场。……缅怀盛时,往往文会,群贤毕集,觥筹乱飞,遇江山之佳丽,继欢好于畴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此能并矣。”有《钱考功集》。钱起是著名的茶诗人,茶诗代表作有《与赵莒茶宴》和《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
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
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
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
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
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
——《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七
赏析:钱起在京都为官,喜交游,与文士为友,与僧道为友。长孙氏是朝廷显贵,又是文人雅士,钱起偶遇知心的朋友朗上人,于是就在长孙家举行僧俗三人茶会(即郎上人、长孙、作者),以茶“绿茗”代替“榴花”美酒,喝得兴致盎然,假如仙人赤松子、王子乔碰到这种饮茶的乐事,那么他们会连“流霞仙酒”也不想尝了呢!这两句进一步表明茶叶之美、饮茶之乐,既有夸张,又有想象。他们以茶助清谈,谈论的范围很广,包括佛法和诗文等等。他们不去欣赏那正在开放的大红石榴花,而是神态洒脱地饮茶作诗,茶兴浓诗兴更浓,兴奋得推起头巾,露出前额,远眺乱云飞渡。文人间以茶会友,这是大唐文化界的时尚,钱起更是乐此不疲。这首诗写茶会,亦言茶功。
与赵莒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
——《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九
赏析:作者与赵莒一道举行了一次茶宴,饮的是紫笋茶,茶味比流霞仙酒还好。饮过以后,俗念全消,兴致更浓,所以一直饮到夕阳西下才散。这是一首广为引用的茶会诗。
张 继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属湖北)人。天宝进士,曾任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枫桥夜泊》较有名。有《张祠部诗集》。
过山农家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四
赏析:这首六言绝句,用板桥小溪、茅屋草舍、鸡鸣犬吠、农夫往来画出一副恬静闲适的茶乡景致,气氛宁静温馨。仅仅24字,便把山村风光和农忙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里还是水稻和茶树的适生区。红日高照,农夫们很忙碌,有的人要烧起茶灶焙茶,有的人要忙着晒稻谷。你莫要嗔怪茶烟弥漫,应当高兴有这么一个大晴天可以翻晒刚刚收获的稻谷。从诗中看,此处焙制的应当是秋茶。
顾 况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人。至德二载(757)进士。《唐才子传》卷三云:顾况“善为歌诗,性诙谐,不修检操。工画山水。初为韩晋公江南判官。德宗时,柳浑辅政,荐为秘书郎。况素善于李泌,遂师事之,得其服气之法,能终日不食。及泌相,自谓当得达官,久之,迁著作郎。及泌卒,作《海鸥咏》嘲诮权贵,大为所嫉,被宪劾饶州司户。作诗曰:‘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遂全家去,隐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有《华阳集》。
焙茶坞
新茶已上焙,
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
呼儿劈寒木。
——《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七
赏析:《焙茶坞》写造茶工序中“焙茶”这一环节,其法陆羽《茶经》中言之甚详。在焙茶以前,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焙茶用的“棚”要揩洗干净;二是焙茶用柴需要劈成小块。现在我国一部分偏僻山区加工茶叶,燃料主要还是靠寒木,如松木等。寒木指冬日不凋之木,如松、柏、杉之类。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历官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政绩颇著,宠赐有加。《唐才子传》卷五称其人“赋性温雅,善举止,能清谈,无贤不肖,相接尽心,工诗”。“淮、汴寇乱”期间曾“携亲族避地来鄱阳,肄业勤苦,志乐清虚,闭门却扫”。晚年上表请为道士。明人辑有《戴叔伦集》。
与友人过山寺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入社愧陶公。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三
赏析:诗人笔下的茶有几分仙气。远离尘境,路通白云,山寺谈诗,林下煮茶,实在超然脱俗!灵彻是唐代著名诗僧,陶公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戴叔伦仰慕灵彻和陶渊明,表明自己有山林之趣,沉湎诗酒人生,同时又有茶之情怀。“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道出了唐代寺院较为普遍的情景,僧人不嗜酒,便选择“诗”与“茶”。该句对偶工整,具象鲜明,用象征高风亮节的竹与象征淡泊纯洁的茶对偶真是妙极了!二者都是文化植物,同为文化人所喜爱。诗人晚年辞官,终于做成了道士,于是深山道观多一茶人。
卢 纶
卢纶(748—约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唐才子传》卷四云:“纶与吉中孚、韩翃、耿湋、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联藻文林,银黄相望,且同臭味,契分俱深,时号‘大历十才子’。唐之文体,至此一变矣。纶所作持胜,不减盛时,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文宗雅爱其诗,问宰相:‘纶没后,文章几何?亦有子否?’李德裕对:‘纶四子皆擢进士,仕在台阁。’帝遣中使悉索其巾笥,得诗五百首进之。”明人辑有《卢纶集》。
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舅
三献蓬莱始一尝,
日调金鼎阅芳香。
贮之玉合才半饼,
寄与阿连题数行。
——《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九
赏析:“蓬莱”指唐代宫殿蓬莱宫,即大明宫。“阿连”指内弟,即妻弟,俗称小舅子。晋代诗人谢灵运从弟谢惠连工诗,谢灵运深爱其弟常以“阿连”呼之。卢纶在长安做京官,在西川工作的内弟寄来名闻遐迩的蜀茶,特作咏茶诗答谢。“玉合”盛茶,可见茶叶之珍贵。自己只尝一半,另一半则寄给二位妻舅,请他们在公务之暇好好品尝一番。
王 建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大历十年(775)进士。历官尉南尉、太府寺丞、秘书丞、侍御史、陕州司马。从军塞上,弓箭不离身。数年后归,卜居咸阳原上。嗜酒健谈,谈间多禁掖事,后作《宫词》百篇。诗作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官况之作。有《王司马集》。
寄汴州令狐相公
三军江口拥双旌,虎帐长开自教兵。
机锁恶徒狂寇尽,恩驱老将壮心生。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秋日梁王池阁好,新歌散入管弦声。
——《全唐诗》卷三百
赏析:久在长安工作或赋闲的王建不仅爱饮茶,对江南茶事也十分熟悉。他写给汴州令狐相公的诗再现了江南茶市的情形。“水门向晚茶商闹”,一个“闹”字写尽了茶市的喧嚣与繁华。茶市的交易通宵达旦,专供茶商谈生意和饮酒作乐的酒楼亦是昼夜营业,在这江南水乡的夜晚还飘荡着优美的管弦之声,并时有新曲演奏。当时江南禁榷,就是实行茶叶国家专买专卖制度,茶商凭票买茶还须交什一之税。因巨额利润的驱使不乏人无视朝廷禁令,私买私卖茶叶,乃至武装走私。朝廷不得不让军界介入,打击武装走私活动。令狐相公的职责就是陈兵三江口,捕获破坏禁榷的“恶徒狂寇”。令狐相公垂垂老矣,然将老雄心在,凭老将军的虎威一定能把恶寇扫荡干净。因了王建的生花妙笔,使后世人对唐代茶市的风貌及当时茶叶走私的状况有个了解。
宫词一百首(选一)
延英引对碧衣郎,
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
宫人手里过茶汤。
——《全唐诗》卷三百零二
赏析:在延英殿上,皇帝对会试的中试者进行考试(廷试)。这时,宫女们又捧着茶来招待他们。赐茶,这表示着皇帝的爱士之心。大唐天子亲赐茶汤以示恩宠,对于考试的儒生们来说,能喝到一碗天子赐的香茶,真是三生有幸!难怪文人们称茶为“瑞草”之“魁”,又称之为“麒麟草”。上行而下效,以茶为礼便成为全社会的风俗。大唐特多关于茶礼的文字记载,这就不足为奇了。宫词是以帝王宫中日常琐事为题材,或写宫女的抑郁愁怨,一般为七言绝句。这首宫词的著作权历来有争议,甚至还有认为是宋人写的,因为殿试在宋代才开始形成制度。
皎 然
皎然,字清昼,吴兴人,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之十世孙。《唐才子传》卷四云:皎然“初入道,肆业杼山,与灵彻、陆羽同居妙喜寺。羽于寺旁创亭,以癸丑癸卯朔癸亥日落成,湖州刺史颜真卿名以‘三癸’,皎然赋诗,时称‘三绝’。真卿尝于郡斋集文士撰《韵海镜源》,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贞元中,集贤御书院取高僧集,得上人(指皎然)文十卷,藏之,刺史于为之序。李端在匡岳,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题云‘昼上人’是也。”据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此亭为颜真卿所建。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的记载有些失实之处。皎然是诗僧也是茶僧,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仅次于陆羽,该称茶界“亚圣”。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一,在他的鼎力相助下,陆羽完成了《茶经》并付梓,无此助力,陆羽很难写完《茶经》,唐代茶人又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方能登堂入室;其二,他所作的茶诗数量仅次于白居易,《全唐诗》所载就有25首;其三,他对于禅宗茶道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茶与佛教结合中他是关键人物;其四,他嗜茶,热心各种茶会,对唐代茶风的形成起了带头作用。有《杼山集》、《秘阁诗》7卷。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全唐诗》卷八百一十五
赏析:中唐著名的茶学家陆羽移居湖州结庐苕溪,后得益于颜真卿的帮助移居青塘别业。陆羽在苕溪或青塘别业居住期间又干些什么?陆羽不是无所事事的隐者,那里种了大片桑麻,陆羽有余暇便进山指导茶事,或学习考察,或闭门著书。陆羽另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就是指导附近的茶农经营茶产业。“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真可谓宵衣旰食,风尘仆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访陆处士羽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
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全唐诗》卷八百一十六
赏析:陆羽江南游历,皎然思友前来苏州寻访。作者在旅途中对陆羽的行踪作了种种推测:他可能到某山去品评茶叶去了,他可能到某处品尝泉水去了,他可能驾着小舟垂钓去了……一方面表现了陆羽四海为家行踪不定的逆旅生涯,一方面表现了皎然与陆羽之间的真挚情谊。
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
应难久辞秩,暂寄君阳隐。
已见县名花,会逢闱是粉。
本自寻人至,宁因看竹引。
身关白云多,门占春山尽。
最赏无事心,篱边钓溪近。
——《全唐诗》卷八百一十七
赏析:大历九年(774)颜真卿完成了《韵海镜源》的编撰工作,他视此为人生得意之笔。为
答谢陆羽的鼎力相助,大历十年(775),帮助陆羽在湖州迎禧门外青塘村建了“青塘别业”。《湖州府志》记载:“青塘别业在青塘门外。”唐武德四年(621)筑湖州府城,西北隅城门叫青塘门,门外有座青塘桥,传为唐鄂国公尉迟公所督造。青塘村位于湖州西北部约1.5公里处,三国吴景帝孙休(256—260在位)在此处筑青塘,自迎禧门(又名青塘门)西抵长兴数十里,村据塘而得名。旧迎禧门的准确位置在今湖州青塘大桥东堍处(邵钰《湖州陆羽足迹杂辨》,见《陆羽茶文化研究》第2期)。该地盛产桑麻,史称:“蚕桑随地可兴,而湖州独甲天下”,“湖州家家种苎为线,多者为布”。据有关青塘别业的诗作推测:别业是带郭桑田,傍着青塘河,周围是仁皇山、弁山和法华山,与法华寺近在咫尺,登凤翅山可望太湖。河溪纵横,舟楫可通。有美景可赏,有上田美地可耕,颜大人在为陆羽谋衣食之计也。不用说,皎然是青塘别业的常客。皎然很赏识陆羽,相处默契,据《吴兴掌故集》载:“皎然,湖州谢氏子,有逸才,与颜鲁公、于诸郡公交,唯陆羽至,请谈终日,耻于文章。”新居落成后的一个春日,“权明府”自君山宦游来湖,在皎然的陪同下,造访青塘别业,皎然作《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以志其事,诗中对青塘别业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权明府”远道慕名来访,皎然作陪,一干人等聚会刚落成的青塘别业。皎然诗中的意思是说:权先生你不要沮丧,这次解组归隐是暂时的,终将东山再起。你远道慕名来访陆羽先生,大驾光临青塘别业,正值青塘别业刚刚落成,打着花框的匾额刚刚挂出来,屋内刚刚粉刷,看青塘别业环境多好呀!屋傍溪水,门对青山,窗含白云,竹丛一片,煞是幽静,闲暇之时可就近在溪边垂钓,真是一个惬意的隐居之处!皎然此诗当作于别业刚建不久。“权明府”何许人也?此有几说,然权明府是权德舆的父亲权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
原注:亭即陆生所创
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
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
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
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
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
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
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
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
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
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
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
——《全唐诗》卷八百一十七
赏析:至大历八年(773)秋冬,《韵海镜源》的编辑工作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杼山的亭子也快完工。颜真卿请陆羽给亭子命名,陆羽曾认真研究过《周易》,对于天干地支十分熟悉:此亭建成于大历八年十月二十一日,大历八年是癸丑年,十月是癸亥月,二十一日是癸卯日,——名字有了,于是就以“三癸亭”名之。十月二十一日,颜真卿邀请十余位文朋诗友去三癸亭聚饮,以庆祝此亭落成。颜真卿为此写了《题杼山癸亭得暮字》,标题下注一行小字:“亭,陆鸿渐所创。”皎然作了《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标题后仍著一行小字“亭即陆生所创”。后人称此“好亭、好匾、好诗”,誉为“杼山三绝”。关于颜真卿修建三癸亭的动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或为答谢陆羽,或为迎接袁高巡视湖州。其实,颜真卿的《杼山妙喜寺碑铭》、《题杼山癸亭得暮字》和皎然的《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已说得明明白白:此亭为陆羽设计建造,颜真卿意在答谢陆羽的帮助。
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
晦夜不生月,琴轩尤为开。
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
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
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
——《全唐诗》卷八百一十七
赏析:夏季月末的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升起,在侍御李萼家宅的“琴轩”中举办茶会,参加者还有毗邻居住的隐士,有来自淇上(今河南淇县)的闲散僧人。在饮茶中,大家还进行了“传花”的游戏和展览古人的诗作。这是一次高雅的叙会,直到次日清晨才散。传花即唐代宴会时之一种传递花朵的游戏。《拾遗记》:“欧阳修在扬州会客,取荷花千朵,插画盒中,围绕坐席,命客传花,人摘一叶,尽处饮酒。”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
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全唐诗》卷八百一十七
赏析:作者与陆羽在一寺院共度重阳佳节。按一般习惯,此日需饮菊花酒,而他们却在东篱下共品佳茗。一边饮茶一边欣赏那东篱下的黄菊花,更增茶的香味。那些嗜酒的俗人又怎么能够领悟得到重阳日傍着盛开的黄菊花饮茶的情趣哩!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全唐诗》卷八百一十八
赏析:作者与幽人(隐士)、野客(山野之人)一同举行了一次茶会。茶叶采于天目山的北山,而在东宅加工成干茶,制茶时用文火(小火),成茶特别香。煮水用铛,饮茶用碗,水用寒泉(清冽之泉水),水开投茶入铛,汤面便有“沫”、“花”形成。显然,采用的是陆羽首创的煎茶法。茶饮后睡意全无。作者在饮茶中也讲禅谈经,料想元居士在天目山,大概天天都有饮茶之乐吧。这首诗也反映了僧人“饮茶参禅”的实际情形,这就是所谓的“茶禅一味”吧!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一
赏析:此诗主旨不是赞名茶,而是写茶的独特感受,并首次提出品茶还可“得道”的著名观点。该诗讥嘲崔石的饮酒,列举了东晋两个著名的饮酒人物:毕卓、陶潜。皎然讲述了他品饮剡溪茗的感受:第一饮达到涤昏寐,第二饮达到清我神,第三饮达到最高的境界——得道。同时指出茶是最清高的,而饮酒则是一种自欺。该诗首次提出“茶道”两字。用典“毕卓瓮下”是晋毕卓盗饮的故事,《晋书·毕卓传》记载:“毕卓,字茂世,新蔡鲖阳(今河南新蔡)人也。太兴末,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致醉而去。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可了一生矣。’”“陶潜篱下”典故中的陶潜,一名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性嗜酒,在任彭泽令时,曾悉令公田种秫谷,曰:“令我常醉于酒足矣。”及归隐后,唯与亲友以酒为娱。有《饮酒》诗20首。有人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皎然对茶的领悟与卢仝相伯仲,都进到茶境的最高层次,卢仝的“七碗茶论”与皎然的“三饮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皎然在他的茶诗中首次出现“茶道”一词,对茶文化底蕴的追求显然已进入更深层次,思维的犁铧切入核心,实在难能可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也用了“茶道”一词,但晚于皎然的引用,对茶道的理解很肤浅,仅指茶艺而言。皎然虽没说明“茶道”一词的含义,但在其诗中对茶道作了诠释,不仅指茶艺,连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等都包括进去了。
饮茶歌送郑容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一
赏析:丹丘又称丹丘子,传说中的羽化仙人名,此处指道人。该诗前四句讲了丹丘采茶饮之生羽翼成为仙人的故事,这反映了道教茶文化对皎然有很深的影响,成为他的“茶道”思想的重要源头。“云山童子”自然是道者的茶童,“调金铛”即煎茶。“楚人茶经虚得名”中的“楚人”指陆羽,是说陆羽的《茶经》徒有虚名。皎然对道教茶文化赞许有加,自然会想到他的好友陆羽著《茶经》一事。据理推之,陆羽在湖州撰写《茶经》,或许是二稿或三稿杀青后急急忙忙公诸社会,以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博得一片赞誉声,声名鹊起。但皎然对此颇有微词,一个“虚”字说明陆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皎然的想法是良工不示人以朴,既以“经”称之更应精益求精,岂敢急功近利,率尔操觚!这里表明了皎然的态度,对陆羽的浮躁心理有所批评。作者在这里还盛赞饮茶的作用以启发嗜酒的郑容,说饮茶有“祛我疾”、“荡忧栗”(即忧惧)的效果。诗的最后引用了慧远送客的故事。江西省九江南庐山东林寺前有虎溪。晋时慧远法师居此,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一日与陶潜、道士陆修静共话,不觉逾之,虎鸣,三人大笑而别。诗中的“香炉”指江西庐山的香炉峰。
顾渚行寄裴方舟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
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一
赏析:作者说他有一口高山之泉邻近顾渚山,还有山上辟有自己的茶园。是鸟名,今称伯劳。作者对茶事有浓厚的兴趣,当伯劳鸟飞鸣的时候,正是山民采茶的时节。采茶的地点有远有近,有阴坡有阳坡,茶树发芽有早有迟。妇女们上山采茶,衣服常被柴刺缠住,有时还要迷路,踏过落花遍地,过山溪时常把鸟儿惊飞。作者自己的茶园离家近,所以可以凌露采摘,茶叶上的露水还会滴下来。茶芽一长出来它就比玉英还要好,制成干茶煎煮后其茶胜过金液。昨日一夜春雨,次日去采茶,有的茶芽竟已变得粗老了,而尧市山的茶尚比较嫩。尧市山即顾渚山,尧时洪水泛滥,居民结市于此处,故名。于是作者叹息道:紫笋青芽又有谁能识别呢?因采摘时间掌握不好使茶芽粗老真让人叹息!结尾两句:第一句作者自注说:“《仙传》:清泠真人裴君与道人支子元为友。”第二句:其意思大概是说作者思念朋友重聚首,因此采制了茶叶等待朋友的到来,以共品香茗。
陆 羽
陆羽(733—804),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号桑苎翁、东冈子。著有《茶经》,有“茶神”之称。能诗,但传世的仅数首。
歌
《全唐诗》注:“太和中,夏州有一老僧,云是陆弟子,常讽此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
——《全唐诗》卷三百零八
赏析:陆羽的《歌》,又题为《六羡歌》。唐李肇《国史补》云:“异日,(羽)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明人陈继儒《茶董补》引《陆羽小传》云: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羽在他处,闻师亡,哭之甚哀,作诗寄怀。”诗中的“西江水”,指天门县河姜家河到截河口的汊水河段,长约三里,古称“西江”(清乾隆《天门县志》)。“西江水”也代指绵绵不尽的乡情,其中包括对恩人智积禅师的怀念。
会稽东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
空见年年江草齐。
——《全唐诗》卷三百零八
赏析:《全唐诗》为陆羽立了一卷,但只有两首诗和三个短句。陆羽以著《茶经》闻名于世,“诗人”的名声为“茶神”的盛名所盖,其诗文几乎全部散佚。会稽东小山在今浙江嵊县,唐代著名茶区。大历三年(768),皇甫曾卧病丹阳,陆羽前去探望。皇甫昆季曾推荐陆羽去越州谒见“尚书郎鲍侯(鲍防)”,皇甫冉并作《送陆鸿渐赴越序》。次年(769)春,陆羽经杭州去越州(治所在会稽,今绍兴),在鲍防幕府工作,负责督造茶叶。陆羽亲采“越江茶”,游剡溪、镜湖、耶溪,作《会稽东小山》,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陆羽历尽千辛万苦考察湖州茶区的情形。此次越地之行,对陆羽有不利的传言。《云仙杂记》载:“陆鸿渐采越江茶,使小奴子看焙。奴失睡,茶焦烁,鸿渐怒,以铁绳缚之投火中。”明人屠龙《考槃余事》云:“尝考《蛮瓯志》云:陆羽采越江茶,使小奴子看焙。奴失睡,茶焦烁不可食,羽怒,以铁索缚奴,而投火中。残忍若此。”让陆羽背千年黑锅,《蛮瓯志》是始作俑者。这自然是无稽之谈。按古代焙灶的实际尺寸,用焙灶烧人断乎不可能;陆羽一谦谦君子,出入佛门受其熏陶,不会干出缚奴的傻事,何况是“火烧奴子”的暴行呢!陆羽真个如此,大唐的严刑峻法能饶过他么?北方人称茶为“酪奴”,若说陆羽一气之下将烤焦了的“酪奴”“投火中”倒还合乎情理。《蛮瓯志》的撰稿人和明人屠龙不负责任地信谣传谣,实非智者。不过,去伪存真,倒是陆羽“采越江茶”并出任“茶督”或“技术指导”之类职务的书证。
袁 高
袁高,进士,建中年间任京畿观察使,坐累贬韶州刺史,复拜给事中。宪宗时特赠礼部尚书。曾任过湖州刺史,写有《茶山诗》。
茶山诗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
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心争造化功,走挺麋鹿均。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
况减兵革困,重兹固疲民。
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
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
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全唐诗》卷三百一十四
赏析:德宗建中二年(781)袁高出任湖州刺史,参与贡茶监制,如诗中所云“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这位父母官深谙民情,对茶农采贡茶、焙制贡茶之苦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不亲历何能如此真实生动!诗中大胆抨击茶政,指斥“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指斥贪官污吏心术不正借修贡鱼肉百姓,谋晋升之途,并大声疾呼:“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这首贡茶诗讥刺朝政,敢于为民请命,内容厚重,是现实主义力作。史书称誉作者“天下仰其直,及卒,中外怅惜”,可见袁高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好官吏。唐代茶诗多平和之音,显示的是盛唐气象,唯贡茶诗多嘈杂噍杀之声。这首长诗的内容虽是写湖州修贡,问题的根子却在长安。《西吴里语》说:“袁高刺郡,进茶3600串,并诗一章。”《石柱民笺释》云:“自袁高以诗进规,遂为贡茶轻省之始。”
萧 祜
萧祜,字佑之,兰陵人。以处士征拜拾遗。元和初历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观察使。存诗两首。
游石堂观
西山高高何所如,上有古昔真人居。
嵌崖巨石自成室,其下磅礴含清虚。
我来斯邑访遗迹,乃遇沈生耽载籍。
沈生为政哀茕嫠,又能索隐探灵奇。
欣然向我话佳境,与我崎岖到山顶。
甘瓜剖绿出寒泉,碧瓯浮花酌春茗……
嚼瓜啜茗身清凉,汗消绤如迎霜。
——《全唐诗》卷三百一十八
武元衡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洛阳市东南)人。建中四年(783)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元和二年(807)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813)复入朝为相,因当时藩镇对抗朝廷而割据,武元衡力主用武力平藩,被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于元和十年(815)六月杀害。有《临淮集》10卷。
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
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全唐诗》卷三百一十六
赏析:虚空是空室,此处指资圣寺。心源:心为万法之源,故云心源。悟空:悟解虚无之道理。虚无,谓超越有无相对之境。禅庭指寺庙中的庭院。莲界:莲华世界,佛家语,谓佛土,此处借指资圣寺。流芳:流光,谓光阴之过去,速如流水。此会指茶会。方便:佛家语,犹云权宜。该诗记述了晚春在寺庙内举行的一次茶会,但诗中没有提到一个茶字,而是描写寺庙的环境状况,如“虚室昼常掩”、“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等。结尾句表示作者厌烦做官,而是希望能自由自在地过一种隐居生活。
裴 度
裴度(765—839),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唐宪宗时宰相。贞元进士。晚年辞归洛阳。
凉风亭睡觉
饱时缓行新睡觉,
一瓯新茗侍儿煎。
脱巾斜倚绳床坐,
风送水声来耳边。
——《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五
赏析:如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说:中唐“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裴度也嗜之切。下班后“饱时缓行新睡觉”,但最惬意的是让侍儿为他煎煮新茶,于公务繁忙之时悠闲自得地品茶,为士大夫们的生活增添一分诗意。裴度多年任职帝京长安。这首诗表现了唐代王公贵族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对茶事的沉迷。
张文规
张文规,唐官吏,会昌元年(841)任吴兴太守,官终桂管防御观察使。
湖州贡焙新茶
凤辇寻春半醉回,
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
传奏吴兴紫笋来。
——《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六
赏析:湖州顾渚紫笋茶是唐代著名的贡茶,深受皇上的喜爱。诗中描写皇后乘“凤辇”踏春“醉归”,仙子般美丽的宫娥送水洗尘,掀开“御帘”,却值黄门传奏紫笋贡茶到,于是宫女、妃嫔、皇后一干人等皆大欢喜,乐颠颠、喜滋滋奔走相告。这首诗写了一个瞬间,表现了皇家对茶事的重视。《唐食货志》载:“李隆基天宝(742—755)中,南岳贡茶,官符星火催春焙,山农苦之。”为何如此催逼?原因是天子要尝新茶,并要办一年一度的清明茶宴。李适贞元五年(789)规定湖州贡茶分五等,第一等贡茶必须于清明节前陆运京城长安,一个月行4000里,名曰“急程茶”。清明节在三月,二月就得采得焙,节令在惊蛰,茶芽无几,有时整日满山寻找,还采不到一把。据史书记载,当时常、湖二州,为了清明贡茶,在立春前后从四面八方征调工役30000余人,导致百业俱废。采焙完成,装入价值连城的茶盒内,然后日夜兼程,置骑传送,不知累死多少宝马良驹!贡茶运抵京师,皇帝佬儿大概不会去想贡茶路上千里驿传是何等的艰辛!常、湖二州茶农为了皇帝品茶“为天下先”,又是何等的疲于奔命!可以想见,彼时常、湖二州的官吏们打从立春后便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弄不好就会掉了乌纱帽乃至掉脑袋;当然也是升官的好机会,时人讥之曰:“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历官蓝田县尉、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唐才子传》卷五云:“公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辈行,咸推仰之。工诗,语音深切。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奈子所及也。……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应物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厉靖深不及也。”有《河东先生集》。
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
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
山童隔竹敲茶臼。
——《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二
赏析:南州之热,如酒醉人,午睡者必须打开北窗,以便让凉风吹进。午睡醒来,见窗外一个农家的孩子,在竹林子里用臼子捣茶叶。全诗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爱抨击时弊,多中伤人,仕途不顺。晚年由裴度荐为翰林学士,俄分司东都,迁太子宾客。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唐才子传》卷五云:“公恃才而放,心不能平,行年益晏,偃蹇寡合,乃以文章自适。善诗,精绝,与白居易酬唱颇多。尝推为‘诗豪’,曰:‘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有《刘梦得文集》。茶诗代表作是《西山兰若试茶歌》。
西山兰若试茶歌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录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全唐诗》卷三百五十六
赏析:这首诗描述在西山寺内的饮茶情况。僧人看到有贵客来,便去采了鲜叶,制成干茶,立即煎吃,自采至煎时间很短促。由于是现采现制现尝,所以茶的色香味均佳。它比蒙顶茶、顾渚紫笋茶还好。由此作者感到:要尝到好茶,就要生活在茶叶产地,做一个眠云跂石的人。这首诗在采茶、制茶、煎茶、尝茶等方面,都写得十分细腻生动。诗中“斯须炒成满室香”之句表明,唐代就已有绿茶“炒青”制法的萌芽。诗中“西山”究在何处,则有三种说法:一为浔州浔江郡(今广西桂平),二为朗州武陵郡(今湖南常德),三为连州(今四川筠连)。刘禹锡经常宦游,“西山”难以确指何地。刘禹锡茶诗较多,尤以这首《西山兰若试茶歌》最为著名。诗中写的是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且掌握了炒青制茶技术,证明了“僧家造茶极功夫”。既是诗歌佳作,亦存了茶史,所以千年传诵,备受重视。
孟 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贞元十二年(796)进士。任过微职。《唐才子传》卷五云:“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然好义者更遗之。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有《孟东野诗集》。
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
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
——《全唐诗》卷三百七十八
赏析:建中元年(780)四月,陆羽赴湖南任幕府客卿。建中四年(783)夏,陆羽离开抚州后云游上饶茶区,刺史姚骥久闻陆羽鼎鼎大名,于是延请他到上饶府衙工作,方便请益。陆羽婉谢,但还是听了刺史的建议,做个隐士结庐上饶。在姚刺史的亲自帮助下,陆羽在上饶城北两里处广教寺附近建宅筑亭,凿泉引水,环居植茶,栽竹种花,建立了他的新家。贞元元年(785),陆羽重回上饶茶山,年轻的学子孟郊来访。他是湖州武康人,湖州是陆羽第二故乡,陆羽陪同这位小老乡参观他的山舍。孟郊曾隐于嵩山,和陆羽不仅可以谈诗论文,还可以谈谈他们各自的隐士生活,发发感慨。孟郊参观山舍,兴味盎然,瞧这山舍:倚山建房,亭贮流云,井涌清泉,清风摇竹,山花烂漫,摆脱尘世,情趣高洁。这位苦吟诗人于是吟了此诗以志其事。这首诗将陆羽的上饶山舍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相提并论,主人有高致,才开辟出这样好的隐居环境。正因为主人有高尚的情操,才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困扰。
宿空侄院寄澹公
夜坐冷竹声,二三高人语。
灯窗看律钞,小师别为侣。
雪檐晴滴滴,茗碗华举举。
磬音多风飚,声韵闻江楚。
官街不相隔,诗思空愁予。
明日策杖归,去住两延伫。
——《全唐诗》卷三百七十八
赏析:“律钞”指佛教律宗经典,小师指年轻僧人,雪霁之日品茗读经,师徒相伴,气氛何等和谐!以茶待施主、香客,在禅堂、茶寮创造一个宁静、平和、脱俗的氛围,有利于改变僧人的不良性格,变得无怨无尤、不喜不悲、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如佛陀塑像的表情那样,垂眉,眼半开半合,含着微笑,深沉大度,一派中和之态。我们从僧茶诗中亦可感受到这点。
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
淼淼霅寺前,白蘋多清风。
昔游诗会满,今游诗会空。
孤吟玉凄恻,远思景蒙笼。
杼山砖塔禅,竟陵广宵翁。
饶彼草木声,仿佛闻馀聪。
因君寄数句,遍为书其丛。
追吟当时说,来者实不穷。
江调难再得,京尘徒满躬。
送君溪鸳鸯,彩色双飞东。
东多高静乡,芳宅冬亦崇。
手自撷甘旨,供养欢冲融。
待我遂前心,收拾使有终。
不然洛岸亭,归死为大同。
——《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九
赏析:贞元八年(792),陆羽结束了在湖南、江西、广东三地长达十余年的隐居和幕僚生涯,与孟郊作别,回到他的第二故乡——湖州。贞元二十年(804),陆羽72岁,这年冬天,在他的莫逆之交皎然圆寂四年之后,陆羽病逝于青塘别业,葬于杼山,与皎然塔夹谷相望。噩耗传到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任溧阳尉的苦吟诗人孟郊悲恸万分。他回想起贞元初在上饶山舍向陆羽先生请益的情形,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如今最理解自己的人去了,他孟郊失一知音。元和六年(811),他的好友陆畅要回湖州,孟郊与他结伴同行,前往湖州凭吊皎然塔和陆羽坟。陆畅是湖州人,历官侍御史、郎中等职。孟郊没有皎然先生出口成章的才华,但却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功夫。他写此诗在二位故人坟前吟诵以示哀悼。这首诗提供了许多历史信息:“皎然塔、陆羽坟”相傍,由此可以看出陆羽与皎然数十年里结下的友谊牢不可破,彼此的关系形同父子,生死不相离。“淼淼霅寺前”,说明二人葬埋的地方在杼山霅溪寺庙前。“白蘋多清风”,说的是当时湖州的“白蘋诗社”,由皎然牵头、陆羽积极参与,诗社办得红火,文士雅集,文风鼎盛。“昔游诗会满,今游诗会空”,孟郊追忆皎然和陆羽在白蘋诗社的那段生活,至今心潮起伏。可故人相继散去,连诗社主将皎然和陆羽也已作古,不由得感慨系之。有人说陆羽是一介僧人,我们可以从陆羽死后埋葬的方式和“广宵翁”的称谓断言:陆羽自己至死也没说过自己是僧人,他广为结交的朋友也从未认可陆羽“僧人”的身份。充其量只能说:陆羽有过在寺院成长、接受高僧养育的一段经历,从未正式剃度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陆羽是不是和尚”的争论应当休矣。
韦处厚
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元和进士。历官右拾遗、考功员外郎、开州刺史、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后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有诗集7卷。今存诗12首。
盛山十二诗·茶岭
顾渚吴商绝,
蒙山蜀信稀。
千丛因此始,
含露紫英肥。
——《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九
赏析:韦处厚是长安人,又在长安做事。诗人爱茶,身在京都长安,却时时渴望喝到四川蒙顶山的蒙顶茶和湖州顾渚的紫笋茶,但“吴商绝”、“蜀信稀”,未能如愿,于是心中常常浮现出顾渚和蒙山茶园的情状,“千丛”状其规模,“含露紫英肥”状其茂盛。从诗中又可了解到,贡茶制度打造了著名品牌,拉动了消费,同时对茶文化的繁荣其作用不可低估。唐张籍有和诗:《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茶岭》(见《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六)。
张 籍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苏州)。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历官秘书郎、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博士,仕终国子司业。《唐才子传》卷五云:“初至长安,谒韩愈,一会如平生欢,才名相许,论心结契。愈力荐为国子博士。然性狷直,多所责讽于愈,愈亦不忌之。时朝野名士皆与游,如王建、贾岛、于鹄、孟郊诸公集中,多所赠答,情爱深厚。皆别家千里,游宦四方,瘦马羸童,青衫乌帽,故每邂逅于风尘,必多殷勤之思,衔杯命素,又况于同志者乎!声调相似,况味颇同。”擅为乐府古风。有《张司业集》。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茶岭
紫芽连白蕊,
初向岭头生。
自看家人摘,
寻常触露行。
——《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六
赏析:韦开州即开州刺史韦处厚。盛山在今四川开县。紫芽是带紫色的茶芽。白蕊指茶芽上长着的鳞片,又称白合。《大观茶论》:“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这首五言绝句是说采摘的茶叶很细嫩,是初生的茶芽,而且是家人很早就上山采茶,此时露水很重,因此衣服常常被露水弄湿。这正符合陆羽《茶经》所提出的要求:“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由此可见陆羽《茶经》在当时的影响。
卢 仝
卢仝(约775—约835),唐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涿州镇)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唐才子传》云:“朝廷知其清介之节,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时韩愈为河南令,爱其操,敬待之。”有清介之节,称誉他志怀霜雪,操拟松柏。唐文宗太和九年(835)“甘露之变”时被误杀于宰相王涯家中,时年40岁。作诗自成一家,语尚奇谲,有《玉川子诗集》行世。以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著称于茶界。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八
赏析:全诗31句,行文洒脱,一气呵成,算得上古今最好的一首茶诗。这首诗涉及唐代茶事的许多方面:如包装,“三绢斜封三道印”;如形制,“手阅月团三百片”;如贡茶,“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如采茶、制茶,“摘鲜焙芳旋封裹”;如吃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如煎茶,“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如茶政,“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这首诗实际是以诗注解《茶经》,而创意的是“七碗论”。“卢仝七碗茶”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还有更重要的更高层次的神功奇能,就是创造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激活灵感,让文思如潮涌,让你身轻骨清,飘飘欲仙,进入妙不可言的神仙境界。他对茶的领悟之深刻程度非他人可比。而且这首诗已描绘出文人茶的情致和雅士茶道的文化底蕴。概括言之,作者在这首茶诗中,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开头是谢孟谏议寄新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作者细细品味,每饮一碗,便有一种新的感受。到饮七碗时,更觉得两腋清风,飘飘欲仙了。最后想到辛勤采制茶叶的劳动人民,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诗人认为,劳动人民应得到休养生息。这首《走笔》在唐代影响颇大,为茶事的普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传为千古绝唱。诗中名句反复引用,墨人骚客嗜茶擅烹,便以“卢仝”、“玉川子”相称,如明人胡文焕诗云:“我今安知非卢仝,只恐卢仝未相及。”清人汪巢材诗云:“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苏轼的《汲江煎茶》、《试院煎茶》等篇,便都化用了卢仝的诗句。品茶赏泉兴味盎然,则以“七碗”、“两腋清风”代称,如宋苏轼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宋杨万里诗云:“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史家认为唐代茶业最有影响的三件事:一是陆羽著《茶经》,二是卢仝写《走笔》,三是赵赞的“茶禁”(征茶税)。卢仝在茶界的影响仅次于陆羽。古人有很高的评价,如宋代蔡正孙《诗林广记》便提到:“胡苕溪云:‘《艺苑》以此二篇(另一篇为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皆佳作,未可优劣论。’……余谓玉川之诗优于希文之歌。玉川自出胸臆,造诣稳帖,得诗人之句法;希文排比故实,巧欲形容,宛成有韵之文,是果无优劣邪!”《诗林广记》还对卢仝的不幸遇难作了探索,引入《后村诗话》一段话:“唐人多传卢仝留王涯第中,遂预甘露之祸……仝处士于人无怨,何为有此谤?……然平时切齿元和逆党,《月蚀》一诗脍炙人口,意者群阉以此害之。”这是说可能由于《月蚀》诗惹下的祸根。清代,为纪念卢仝,在他的家乡济源建了“卢仝别墅”、“烹茶馆”、“卢仝墓”,当年卢仝烹茶汲水处命名为“玉川泉”《河南通志》载:“卢仝茶泉在济源县。仝有庄,在济源之通济桥二里余,茶泉存焉。其诗曰:‘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自号玉川子,有寺名玉泉。’汲此寺之泉煎茶,有《玉川子饮茶歌》,句多奇警。”《太平清话》云:“卢仝自号癖王,陆龟蒙自号怪魁。”
忆金鹅山沈山人
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
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
莫合九转大还丹,莫读三十六部大洞经。
闲来共我说真意,齿下领取真长生。
不须服药求神仙,神仙意智或偶然。
自古圣贤放入土,淮南鸡犬驱上天。
白日上升应不恶,药成且辄一丸药。
暂时上天少问天,蛇头蝎尾谁安著。
……
——《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八
赏析:一般茶书极力称许卢仝的《谢孟谏议寄新茶》,其实这首《忆金鹅山沈山人》也颇有深意,言茶功不仅仅鼓吹“七碗论”,更深而言之,饮茶可“齿下领取真长生”,不必依靠灵药物和神仙,也不必炼丹或读经,便可达到道家修真养性的终极目的。作者对道教炼“大药”金丹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那是“蛇头蝎尾”故弄玄虚,“淮南鸡犬驱上天”更不足采信。作者自信饮茶是真正的成仙之道。卢仝以饮茶求延年益寿与道教炼草木类的“小药”以延世的主张是一致的。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道家茶的追求,是道教茶诗的力作。
元 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洛阳)人。元和初,对策第一,拜左拾遗。此后历官河南尉、监察御史、膳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翰林承旨、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昌节度使等职。与白居易为至交,唱和颇多。有《元氏长庆集》。
一字至七字诗·茶
自注: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白居易分司东都作。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三
赏析:这是一首宝塔诗,茶诗中很少见,在其他诗中也不多。宝塔诗为一种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迭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这首诗概括地叙述了茶叶的品质、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以及人们的饮茶习惯和茶叶的功用。诗的开头,用了香叶、嫩芽四字来说明茶叶的香味和细嫩,接着说诗人和僧侣们对茶的喜爱。然后谈到煎茶之事,十分讲究。用白玉碾把茶叶碾碎,又用红纱茶罗过筛。当放进茶铫煎煮以及随后泡到茶碗里时,茶汤都泛起黄花般的饽沫,这表明茶叶品质佳美。对于茶,人们不但晚上要吃,而且早上也要喝。不论古人或今人,饮了茶的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醉后喝一杯茶更好,因为它能够醒酒。此诗作于文宗太和三年(830)春天,他的好友白居易厌倦于牛(牛僧孺)李(李德裕)党争,托病免官,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分司东都洛阳,元稹同好友设茶宴送别,并作此诗。
白居易
白居易(772—864),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山西境内)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唐才子传》卷六云:白居易“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系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著有《白氏长庆集》。诗人仕途不顺,“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以游赏为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年图》。……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一生与诗、酒、茶相伴,晚年嗜茶更甚,自称“竟日何所为,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首夏病间》)。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云:“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山泉煎茶有怀》诗中云:“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他是“别茶人”、“爱茶人”,是地道的“茶痴”,一日三遍饮,晚年尤甚。对于茶艺尤精,鉴茗、品水、看火、择器无一不能,且有高人一筹的见地。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酒渴春深一碗茶,每夜坐禅观水月”,等等,这些诗句都反映了他精研茶艺,成为众人称誉的烹茗高手。王谠《唐语林》录唐人笔记,内有白居易烹茶泛舟的故事,文曰:(卢尚书)“见居人以叶舟浮泛,就食菰米鲈鱼,思之不忘。逡巡,忽有二人,衣蓑笠,循岩而来,牵引逢艇。船头霞青幕,中有白衣人与一僧偶坐,船后有小灶,安铜甑而饮,丱角仆烹鱼煮茗,沂流过于槛前,闻舟中吟笑方甚。卢叹其高逸,不知何人。从而问之,乃告居易与僧佛光,自建春门往香山精舍。晚年他还主办“九老茶会”,写有《洛中九老会》一诗。诗人在任江州司马时,“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遂建草堂(《与微之书》),并在草堂辟茶园植茶(《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诗人自云“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汉”。他的代表作《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成为研究唐代茶业贸易、唐代茶市的珍贵史料,茶书中反复引用。白居易写茶诗约50首。代表作有《琴茶》和《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论其人贡献,次于陆羽、皎然,当与卢仝并称。
萧员外寄新蜀茶
蜀茶寄到但惊新,
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
况是春深酒渴人。
——《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七
赏析:估计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至元和九年(814),白居易在渭村守孝期间。他在渭村收到了好朋友萧员外寄来的新蜀茶,喜出望外。择水胜于择茶,作为资深茶人的白居易一定是懂得的。于是就地取材,用从家乡流过的渭水煎煮新蜀茶,用瓯盛茶汤,竟然“满瓯似乳”。或许由于“酒渴”的缘故,他竟没想到用普通的渭水煎出的茶汤竟有如此好的口感!今之渭水绝不能煎茶,我们推测,白居易时代的渭水一定是一条清澈的关中人的母亲河,不会像今天这样携带大量的泥沙并时常干涸。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麹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九
赏析:在四川工作的李六郎中与作者交情很深,作者病中竟得到了他的馈赠,在遥远的蜀地给他寄来了清明节前采制的一包“火前春”茶叶,并附上一封书信以传达朋友的情谊。于白居易是一个品茶行家,“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麹尘”两句写他煎茶的过程。“别茶人”即懂茶的行家里手。正因为如此白居易常常得到亲友们馈赠的茶叶,而且要让他先尝为快。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
寄与爱茶人。
——《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三
赏析:这首五言绝句是白居易极为重要的茶诗,经常被引用。山泉水为煎茶用水之首选,“泠泠”描写山泉水鲜活清冽之状态。作者使用的是陆羽煎茶法,“瑟瑟”描写水波腾涌、沫饽花漂浮之状态。好水煎好茶,这样的好茶汤自然只有“爱茶人”才有资格享用。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www.xing528.com)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七
赏析:这是一首常为人们所传诵的咏“紫笋茶”的名篇,描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诗分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新茶品评,常州的阳羡紫笋茶和湖州的顾渚紫笋茶互相媲美,二是歌舞之乐。而作者因坠马损腰,卧病在床,不能参加这一次盛大的欢宴,因此深感遗憾。不难设想,如作者能亲身参加这次盛会的话,那肯定会写出更有声色的诗篇。
琴 茶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全唐诗》卷四百四十八
赏析:作者很喜欢琴和茶,这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提到,而本诗则表明他更喜爱弹奏《渌水曲》和品尝“蒙顶茶”。以琴茶自娱,也表明了作者所主张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蒙山茶在前朝已有文字记载,但入诗在唐代。《渌水曲》乃古代名曲,白居易将其与蒙山茶相提并论,足见白居易对蒙山茶的喜爱。诗人抛官后以茶酒和音乐为友,陶情其中,相伴打发人生最后的时光。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
今朝餐又饱,烂熳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
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
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
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三
赏析:作者头一天晚上喝醉了酒,睡了个通宵。第二天吃饱早饭,又睡了一会。起床以后,无所事事,就在池边散步。后来忽然心血来潮,在绿树荫下,亲自动手煮茶品尝。作者觉得茶叶品质很好,“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就在尝茶之际,作者思念起另一位妻舅杨慕巢来,他是一位深知茶叶的人:“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诗题中的忆杨同州,初看似为杨慕巢,但做同州刺史的是他的内弟杨汉公,因此作者是同时思念两位妻舅。
刘言史
刘信史,籍贯有赵州、洛阳、邯郸三说。轻视科举,不举进士。任过微职。工诗,美丽恢赡。皮日休称其赋“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有《刘言史诗》10卷。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八
赏析:作者与孟郊带了越茶,来到洛北作“野外之饮”。他们非常认真,亲自动手,敲石取火,撇泉取水,捡得掉在地上的鸟窝当柴火。认为这样煮成的茶,滋味才真,好像在饮自己亲自采制成的茶叶一样。盛茶的碗也很讲究,用的是有名的湖南瓷碗。饮了这种茶以后,既解除了干渴,又使头脑清醒。因此他们对这次野外饮茶感到十分惬意。刘言史这首茶诗别具一格,且不言茶艺之精,就这野外煎茶就妙绝。两位高人回到大自然怀抱烹煮自然茶,雅人得野趣,传文人茶事千古佳话。
灵 一
灵一,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唐才子传》卷三载:灵一“童子出家,瓶钵之外,余无有。天性超颖。追踪谢客,隐麻源第三谷中,结茆读书。后白业精进,居苦耶溪云门寺,从学者四方而至矣。尤工诗,气质醇和,格津清畅。两浙名山,暨衡、庐诸甲刹,悉所经行。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兴丛林。后顺寂于岑山。”有诗集传世。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
——《全唐诗》卷八百零九
赏析:作者和元居士划着船来到一座山上,取野泉(青山潭)的泉水煎茶。他们一边饮茶,一边欣赏山水美景,到日暮还舍不得乘舟归去。野饮之乐,闲适之趣,溢于字里行间。
李德裕
李德裕(787—850),唐大臣。字文饶,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李吉甫子。出身世家,主张大臣应用公卿子弟。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等职。武宗时居相位。在“牛李党争”中败北,贬崖州(治今广东琼山东南)司户而死。《全唐诗》称赞他“少力学,善为文,虽在大位,手不去书”。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故人寄茶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
赏析:“缄题”又称“封题”,此处指友人将九华英茶包装后缄封题名,远寄“玉京”,玉京就是“天阙”长安。李德裕身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对于茶事颇为用心,做过认真的研究,是陆羽《茶经》的笃行者。这首著名的饮茶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夜月、泉水、竹丛,环境优美;僧为茶友,主客默契;精茶真水,如法操作;品茶吟诗,风流儒雅;提神醒脑,大快朵颐。“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对茶汤的描写生动形象;“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说透了茶功,堪称饮茶名句。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茶诗,出自著名宰相之手,唐人对茶的重视和茶文化的繁荣可见一斑。
忆茗芽
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
欲及清明火,能销醉客酲。
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
饮罢闲无事,扪萝溪上行。
——《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
赏析:该诗忆采茶、煎茶、尝茶等。前四句,忆采茶。五、六句忆煎茶。茶鼎中茶汤面上泛起松花似的饽沫。茶碗里冒出兰花香,茶能醒酒。最后两句,又忆登山之游。饮茶之后,引发了登山之兴,于是便沿着山溪,扪萝上山。李德裕是著名茶人,因爱惠泉而有千里送水之举。《忆茗芽》以回忆追寻写爱茶之深,角度新,不落俗套。
施肩吾
施肩吾,字希圣,洪州(治今江西南昌)人。元和十年(815)进士。隐居洪州西山,一生不仕。为诗奇丽,有道家气象。有《西山集》10卷。
蜀茗词
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烟轻处搅来匀。
山僧问我将何比?
欲道琼浆却未嗔。
——《全唐诗》卷四百九十四
赏析:作者与和尚用越地产的著名茶碗,共饮四川新茶。亲自烹茗,亦是雅事。如用风炉煮水,一沸如“鱼目”,二沸如“连珠”,三沸如“鼓浪”,多富情趣!茶汤之沫、饽、华,“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入樽俎之中”,这哪是煎茶?而是去优美的大自然优哉游哉!对于俗务缠身者、埋头书斋者、禁锢深宫者,都是一种“美的补偿”,弥补了远离大自然的缺憾。根据作者品尝结果,认为此茶可与“琼浆”相媲美。但他在和尚面前,又不好说出“琼浆”两字,说出来怕他嗔怪。作者最后拿什么来作比喻,那就要人们自己去猜想了。
姚 合
姚合(775—854后),陕州峡石(今河南陕县南)人,宰相姚崇之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历宫武主簿、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杭州刺史、谏议大夫、给事中等职,仕终秘书监。《唐才子传》卷六云:“与贾岛同行,号‘姚贾’,自成一法。岛难吟,有清冽之风;合易作,皆平澹之气。兴趣俱到,格调少殊。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盖多历下邑,官况萧条,山县荒凉,风景凋敝之间,最工摹写也。性嗜酒,爱花,颓然自放,人生事理,略不介意,有达人之大观。”有《姚少监集》、《极玄集》。
乞新茶
嫩绿微黄碧涧春,
采时闻道断荤辛。
不将钱买将诗乞,
借问山翁有几人。
——《全唐诗》卷五百
赏析:名茶碧涧春的品质特点是嫩绿微黄,而且采摘也很特别,人们在采茶时要戒食荤辛。作者很喜欢饮这种茶,写了诗向友人乞求。这也是诗坛佳话。
杜 牧
杜牧(803—852),字秋之,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太和二年(828)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唐才子传》卷六云:“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己困踬不振,怏怏难平。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少数纵酒狎妓之作流于颓废。有《樊川文集》。
题茶山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松涧渡喧豗。
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
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牙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轻骑疾奔雷。
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
磬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
树阴香作帐,花径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
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二
赏析:这是一首贡茶诗。写作者“奉诏”去顾渚修贡,并携全家“茶之旅”。工作似很轻松,举重若轻,那心思也多在游山玩景上边。诗分四个方面来描述:一是说作者因何来到茶山,二是茶山修贡时的繁华景象,三是茶山的自然风光,四是紫笋茶的入贡。作者是奉诏来到茶山监制贡茶的,他觉得修贡是一件美差。而且,是带了全家人一起来茶山,所以他还希望今后能旧地重游。茶山的热闹景象是河里船多,岸上旗多,山中人多,笑声多,歌舞多。窈窕女子,舞蹈歌唱,极视听之乐。茶山的自然风光又很美,经过茶人们的辛勤劳动,贡茶紫笋茶制成了,于是修具奏章,派出快马,急送京师,也许还能得到皇帝的赏赐呢。最后四句则表示惜别之情,与前面的欢乐情景形成对照。这首诗写得十分真切绮丽,为后人所传诵。较之袁高的《茶山诗》和李郢的《茶山贡焙歌》多了几分平和之音,显示的是盛唐气象,有的是作者的闲情逸致,减杀了噪杂噍杀之声。如今茶的旅游已成热点,杜牧已先行了上千年。沉醉于“十年扬州梦”的杜牧对百姓疾苦的冷漠由此可以证之。
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倚溪侵岭多高树,
夸酒书旗有小楼。
惊起鸳鸯岂无恨,
一双飞去却回头。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二
赏析:这首诗描写贡茶院所在地的景色。这里是一个草市,依山临水,多高树,有酒楼,在酒楼里,还能够看到溪里一对对鸳鸯受惊飞起的情景。
题禅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
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
茶烟轻飏落花风。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二
赏析:作者在禅院煎茶饮茶时,追述自己过去的十年;纵酒吟诗,十分惬意。如今人已老了,鬓丝渐稀,面对茶烟,不胜感慨。“鬓丝”、“茶烟”句颇有名,常为后人引用。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微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太多,意旨隐晦。有《李义山诗集》。
即 目
小鼎煎茶面曲池,
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
记著南塘移树时。
——《全唐诗》卷五百四十
赏析:曲江是唐代长安最重要的景区,帝都第一胜境。秦代名开州、隑州,汉代名宜春下园,隋代名芙蓉园,唐代更名为曲江。曲江实为池的名称,故又称“曲江池”或“曲池”。元稹诗云:“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和乐天秋题曲江》)。许浑《春日题韦曲野老村社二首》云:“背岭枕南塘,数家村落长。”(《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九)故知南塘在韦曲南。这首诗反映的是长安道家茶事,一位白发银须的老道士,在曲池边用小鼎煎茶,还一边同人对弈。
朱景玄
朱景玄,会昌时人,官至太子谕德。有诗1卷。
茶 亭
静得尘埃外,
茶芳小华山。
此亭真寂寞,
世路少人闲。
——《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七
赏析:这首小诗写的是大众茶事,证明了唐代如茶亭一类大众饮茶设施的存在,且已普及到荒山野岭。
薛 能
薛能(?—880),字大拙,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会昌六年(846)进士。历官御史、都官、刑部郎中、同州刺史、京兆大尹和徐州、忠武节度使等职。广明元年(880)被叛将杀死。《唐才子传》卷七云:“能治政严察,绝请谒。耽癖于诗,日赋一章为课。……晚节尚浮屠,奉法唯谨。”有诗集10卷。
蜀州郑史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
鸟觜撷浑牙,精灵胜镆铘。
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
拒碾乾声细,撑封利颖斜。
衔芦齐劲实,啄木聚菁华。
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
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
旋觉前瓯浅,还愁后信赊。
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
——《全唐诗》五百六十
赏析:作者把“鸟嘴茶”讲得非常神妙,认为它的珍贵要超过“镆铘”宝剑,它的滋味是任何茶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并用“利颖”、“衔芦”、“啄木”来比喻这种茶的形状,说这种茶芽很肥壮(浑芽)。作者还对当时在茶叶煎煮时加盐加姜的饮法发表议论,认为加盐有损于茶味,中等茶加姜可以有益于茶味。既然这种鸟嘴茶如此之好,所以作者不求道家丹药而求此茶,从而对赠茶者表示十分感激。蜀中出产的鸟嘴茶在唐代颇负盛名,因其喜爱之切,诗人竟弃“道”就“佛”,不炼丹砂而求在茶中延年益寿,于是找懂茶的和尚一块共品香茗。由此可见,当时的长安僧家茶比道家茶更有风采。诗人当时在长安为官,陕西在川之北,故曰“北惠”。这首茶诗描写了大唐精致的茶艺,如“拒碾乾声细”,就说的是碾茶的工艺操作标准,碾到不能碾的程度,碾茶的声音变得很细小,这时就可以罗茶了。“盐损添常诫,姜宜著更夸”,加姜添盐也得有个标准,不是越多越好。还言及茶的功用,可代替丹药,饮茶求延年益寿。诗人对僧家茶艺有很高的评价。
李群玉
李群玉,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东南)人。《唐才子传》卷七载:李群玉“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有《李群玉集》。
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
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
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
珪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
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井华。
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凝澄坐晓灯,病眼如蒙纱。
一瓯拂昏寐,襟鬲开烦拏。
顾渚与方山,谁人留品差?
持瓯默吟味,摇膝空咨嗟。
——《全唐诗》卷五百六十八
赏析:作者从衡岳隐者处得到石廪茶。这种茶是春季凌露而采,并加工成圭璧一样的饼茶,有很浓的香味,碾成粉末,有如松花。饮了这种茶以后,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赞叹这种茶真好,同时又为石廪茶鸣不平,因为它还没有像顾渚紫笋茶和方山茶那样普遍受到人们的赏识和重视。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字正卿,旧名岐,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天才雄赡,走笔万言,多才多艺,然如进士纪唐夫赠诗所言:“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数举进士不第,任过微职,却仕途坎坷。有《花间集》。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
西陵道士茶歌
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七
赏析:这首七古描述西陵道士煎茶和饮茶的情景。煎茶的水是带有涧花香的乳泉水,而茶则是色如春江的好茶。一天晚上,山月当头,西陵道士来到坛上,手执一把白羽扇,一边饮茶,一边念着《黄庭经》,此时他觉得齿颊带茶香,更感到心灵深处已经和仙境相通了。在深山道观,夜读《黄庭经》,汲泉烹茶,以茶助读,只觉皓齿生香,飘飘俗仙,心进入幽冥的神仙境界。道士们已深悟茶趣。《西陵道士茶歌》写了道士烹茶伴读的情景,反映了茶与道教的关系。说明道士们是喜欢茶的,茶驱睡魔,伴他们山堂夜读;茶的甘香余味给他们美好的感受;茶更是修真养性的助力,导引“鹤心通水沓冥”。这首“茶歌”存了史,是茶文化与道教文化结合的证言,这种结合在唐代之前已有先例,而尤以唐代为盛。全国1900余座道观又该有多少处植茶种茶,全国15000个道士、女冠又该有多少茶人?而且道家茶不同于佛家茶,佛门饮茶为参禅,道家饮茶为养生和修真养性。
李 郢
李郢,字楚望,京兆长安人。大中十年(856)进士。《唐才子传》卷八载:李郢“初居余杭,出有山水之兴,入有琴书之娱,疏于驰竞。历为藩镇从事,后拜侍御史。郢工诗,理密辞闲,个个珠玉。其清丽极能写景状怀,每使人竟日不能释卷。”有诗1集。
茶山贡焙歌
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
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
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
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
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
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
研膏架动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
万人争啖春山摧,驿骑鞭声砉流电。
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
到时须及清明宴,吾君可谓纳谏君。
谏官不谏何由闻,九重城里虽玉食。
天涯吏役长纷纷,使君忧民惨容色。
就焙尝茶坐诸客,几回到口重咨嗟。
嫩绿鲜芳出何力,山中有酒亦有歌。
乐营房户皆仙家,仙家十队酒百斛。
金丝宴馔随经过,使君是日忧思多。
客亦无言征绮罗,殷勤绕焙复长叹。
官府例成期如何!
吴民吴民莫憔悴,使君作相期苏尔。
——《全唐诗》卷五百九十
赏析:全诗37句,详述贡茶采焙经过,对唐代贡茶制作了全面的描写,表现苛民之苦。诗的内容包括:①采摘贡茶:“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尽管采茶人“凌烟触露不停探”,但“官家赤印连帖催”。“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则言采茶之艰辛;②贡茶焙制过程:“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声如雷”,工艺流程合于《茶经》。其规模不小,官办茶场的气派非一般茶农家庭制作可比;③贡茶仪规:“茶成箸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场面壮观、气氛隆重。据他人诗文载:采茶前还有祭金沙泉仪式。如此复杂如此庄重,旨在显示帝王的威严,这也符合贵族茶道的特点:毕其仪,美其器。由皇帝下诏、官家下帖、州官监制到采前祭祀、茶成拜表、万人相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④递传过程:“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这是一条“贡茶路”;⑤贡茶用途:“到时须及清明宴”,“急程茶”之设就为了长安唐宫一年一度的清明茶宴;⑥抨击茶政之弊,指责急程茶苛民之苦,表达了诗人对茶农遭遇的同情。李郢的贡献就在此,他用诗的语言对唐代贡茶制作作了生动的介绍,反映了唐代宫廷茶文化的一个侧面。诗中所言“清明宴”激起了后世茶学家浓厚的研究兴趣,史海钩沉,希望能一睹唐宫茶宴的风采。然迄今为止仍不晓庐面目,若非李郢诗中提及,谁又知大唐天子会有如此高的雅兴如此大的气派又如此地奢侈!此诗首次提到“清明宴”,说明唐宫清明茶宴的存在。何谓清明茶宴?史料不多,推之此事,大概源于三秦地区清明习俗,古俗清明节主要是踏青扫墓,宫廷设茶宴礼待群臣应了节令,也不失为一个创举,借以联络感情,笼络人心,并显示大唐天下政治清明,亦如这阳春三月的天气,爽朗明丽,万象更新。“清明茶宴”其仪规大体也是由朝廷礼官主持,有仪卫以壮声威,有乐舞以娱宾客,香茶佐以各式点心,出示精美的宫廷茶具,以茶事展现大唐威镇四方、富甲天下的气象,显示君王精行俭德、泽被群臣的风范。至于苛民之苦,高居庙堂的达官贵人们谁又去管他呢!
崔 珏
崔珏,字梦之,尝寄家荆州。大中进士。由幕府拜秘书郎,官淇县令,有惠政。有诗1卷。
美人尝茶行
云鬟枕落困春泥,玉郎为碾瑟瑟尘。
闲教鹦鹉啄窗响,和娇扶起浓睡人。
银瓶贮泉水一掬,松雨声来乳花熟。
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
明眸渐开横秋水,手拨丝簧醉心起。
台时却坐推金筝,不语思量梦中事。
——《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一
赏析:该诗描述了一个美女饮茶之事。那女子睡意正浓,并在做着好梦。一玉郎(玉郎:男子的美称)为她碾茶、煎茶。茶熟之后,玉郎便把美女从熟睡中叫醒。然后美女开始尝茶,朱唇(红嘴唇)、香喉、红玉(美丽的皮肤)都是形容美女的尝茶仪态。饮过茶以后,美女的眼睛更明亮了。于是她拨弄起金筝来,这时,心中又有些困惑,于是她又放下金筝,坐在那里,默默地思念梦中之事。诗中描写的茶艺很地道,美人春睡、玉郎煎茶、朱唇啜茶、抚琴品茗、回味梦境……把个茶事写得香艳迷离。那个玉郎其所以如此有耐心地碾茶、取水、煎茶,因为已将对“浓睡人”的爱移情于茶。
郑 愚
郑愚,番禺人,咸通中观察桂管,入为礼部侍郎。黄巢起义平息后出镇南海,终尚书左仆射。
茶诗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七
赏析:郑愚的《茶诗》虽只六句,却涉及茶事的方方面面。称茶为“草中英”,这评价十分得当。唐时饮饼茶,煎茶前必须捣细过筛,粗细适中,细如碧粉则如陆羽《茶经》所言“碧粉缥尘非末也”,为煎茶所忌。“寒炉对雪烹”,雪夜饮茶,别有一番情趣。
皮日休
皮日休(约834—883),唐诗人。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咸通进士,任太常博士和翰林学士。曾参加黄巢起义。著有《皮子文薮》。诗文与陆龟蒙齐名,世以“皮陆”并称。皮日休值得称道之处有四:其一是对陆羽的正确评价,《茶中杂咏·序》曰:“……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季疵之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俾饮之者除而去痟,虽疾医之不若也。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这段话介绍了《茶经》的内容和价值,评价了茶之功效;其二是编了一本茶书专集,《茶中杂咏并序》又云:“余始得季疵书以为备矣,后又获其《顾渚山记》二篇,其中多茶事。后又太原温从云、武威段磶之各补茶事十余节,并存于方册。茶之事由周至于今,竟无纤遗矣”,想必录文很全,并传递了一个信息:陆羽曾作《顾渚山记》二篇,可佐证陆羽以顾渚山为其科研基地的史实;其三是自造了一套精美的“袭美茶具”,陆龟蒙有诗奉和;其四是写《茶中杂咏并序》,中云:“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余缺然于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于诗,亦季疵之余恨也。遂为《十咏》寄天随子。”诗一题十咏,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这十首小诗咏了“袭美茶具”,注释了《茶经》某些章节,对于了解唐代茶园、茶舍、茶农、茶具以及茶业的种植、焙制、烹饮情况,亦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茶中杂咏并序
案周礼,酒正之职,辨四饮之物。其三曰浆。又浆人之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酒府。郑司农云,以水和酒也。盖当时人率以酒醴为饮,谓乎六浆,酒之醨者也,何得姬公制《尔雅》云:槚,苦荼。即不撷而饮之,岂圣人纯於用乎。抑草木之济人,取舍有时也。自周以降,于国朝茶事,竟陵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夫瀹蔬而啜所无异也。季疵之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俾饮之者除痟而去疠,虽疾医之不若也。其为利也,於人岂小哉!余始得季疵书,以为备矣,后又获其《顾渚山记》二篇,中多茶事。后又太原温从云、武威段磶之,各补茶事十数节,并存於方册。茶之事,由周至于今,竟无纤遗矣。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余缺然於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於诗,亦季疵之余恨也。遂为十咏,寄天随子。
茶中杂咏
茶 坞
闲寻尧氏山,遂入深深坞。
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记亩。
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
好是夏初时,白花满烟雨。
赏析:这是作者《茶中杂咏》的第一首。作者深入到顾渚山,但见茶园无数,还有清泉、彩云。在烟雨中,又看到茶花开放。诗中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情趣。
茶 人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子遮,果任獳师虏。
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赏析:全诗描写了顾渚山茶人的生活状况,他们一生都住在这个山坞里,以茶为生计。有时劳动得也较为愉快。
茶 笋
褎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
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
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
赏析:此诗描写茶芽的生长发育状况。茶芽生长在岩洞边的茶树上,长势很旺,一个芽梢可以长到三五寸长,天冷的时候茶芽生长停滞,天气转暖后它又旺发起来。茶芽的嫩茎有玉的光泽而脆弱易断。茶人们常因采到的茶叶数量少,以致在睡梦中还在南山上找寻茶叶采摘。
茶 籝
筤篣晓携去,蓦个山桑坞。
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
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
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
赏析:这首诗,描述采茶人一天的生活。他们天一亮便拿着茶篮进高山采茶,疲乏了就在“云泉”旁休息一下。采茶归来便把鲜叶送到加工地点,然后把空篮挂在树上,一天的采茶工作便结束了。他们对这种生活还感到颇为满足。
茶 舍
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
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赏析:这首诗描述顾渚山人的制茶情景。茶舍是靠着山崖的茅屋,有几个人在里面制茶,茶叶经过蒸煮后,一位老人把它捣碎,一位中年妇女把它做成饼茶。晚上茶叶加工完毕后,就把茶舍门关上。这时整个山间都散发着茶叶的清香。这首诗很有生活气息,语言也通俗流畅。
茶 灶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
水煮石发气,薪燃杉脂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
赏析:作者对建灶的地点以及蒸茶的取水、烧柴和蒸茶,对“茶汁”的形态、色泽等,都作了简要的描述,并对茶农的辛苦,表示深切的同情。他们的劳动成果都为富贵人家所占有,作者在这里为他们鸣不平。
茶 焙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
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
赏析:作者讲了茶焙的大小(深二尺左右),也讲了茶焙的功用,它使茶饼烘干。
茶 鼎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
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
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
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赏析:作者对茶鼎作了一番描述:由来自龙舒(治今安徽舒城西南)的能工巧匠铸造而成,其形状如灵芝草。它在煮茶时会发出“潺湲”之声。人们在夜晚或在下雪天常用它来煮茶,而当人们饮足了茶以后,谈起话来,格调就变得更为高雅了。
茶 瓯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
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赏析:先说茶瓯的产地,提到了邢州和越州。接着说茶瓯的形状如圆月,其质地似轻云。再说茶瓯中的茶汤,有枣花、苹沫之妙。最后说人们常携带着茶瓯到野外饮茶。而这种野饮的习惯,在晋代便有了,例如那时的名僧支遁,就在松下饮过茶。
煮 茶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赏析:这一首诗形象地描写煮茶的过程,兼述茶的功用。煮茶,观其状,则为“连珠”、“蟹目”、“鱼鳞”;听其声,则为“松带雨”。茶汤的饽沫又呈现“翠”色。饮了这种茶,即使“千日醉”那样的酒,它也可以解。
以上组诗见《全唐诗》卷六百一十一。
陆龟蒙
陆龟蒙(?—881),字鲁望,姑苏(今苏州)人。《唐才子传》卷八载:龟蒙“幼而聪悟,有高致,明《春秋》,善属文,尤能谈笑。诗体江、谢,名振全吴。家藏书万卷,无少声色之娱。举进士一不中,尝从张抟游历湖、苏二州,将辟以自佐。又尝至饶州,三日无所诣,刺史率官属就见,龟蒙不乐,拂衣去。居松江甫里,多所撰论。有田数百亩,屋30楹。田苦下,雨涝则与江通,故常患饥。身自畚锸,薅刺无休时。龟蒙嗜饮茶,置小园顾渚山下,岁入茶租,薄为瓯蚁之费。著书一编,继《茶经》、《茶诀》之后,又判品张又新《水说》为七种。好事者,虽慧山、虎丘、松江,不远百里为致之。又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亦罕纳。不乘马,每寒暑得中,体无事时,放扁舟,挂篷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鼓棹鸣榔,太湖三万六千顷,水天一色,直入空明。或往来别浦,所诣小不会意,径往不留。自称‘江湖散人’,又号‘天随子’、‘甫里先生’,汉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尝谓即己。后以高士征,不至。苦吟,极清丽。与皮日休为耐久交。”陆龟蒙是晚唐与皮日休齐名的著名茶诗人,其茶诗代表作是《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他的《秘色越器》一直为瓷学界所重视,自法门寺秘色瓷器出土后此诗更广为引用。有《甫里集》。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
茶 坞
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
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
遥盘云髻慢,乱族香篝小。
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赏析:这是对皮日休《茶坞》诗的和作。全诗描述茶园在深山坞中,必须绕道走过许多个山弯,才能到达那里。人们相约,当“满岩春露晓”时,便要赶到这些茶坞里采茶。“葭”、“茗”是茶之别称。诗描写的是成片山地茶园,土为烂石,方位向阳,按《茶经·一之源》的观点“上者生烂石”,又多在“阳岩”,有山泉,有云雾,必产名品无疑。
茶 人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
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赏析:作者把茶人与“东风”、“报春鸟”联系起来,好像春天的采茶,是茶人和东风早已约定好的,而报春鸟又是茶人的好朋友,能把春天的信息及时告知他们。作者还描述了茶人的辛勤劳动。这与皮日休的“日晚”两句的意境有别。采茶如探芳,虽亦履险蹈危,然在雅人眼中此事雅致得很:身佩轻篓,衣襟带香,相笑偕归,实在富有诗情画意!
茶 笋
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
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
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
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赏析:这首诗中也描写了茶芽的生育情况。说茶树由于受到和气的孕育,抽出了玉色似的茶芽,然后又生长成为有嫩茎的芽梢。茶人们一早进山采茶,太阳出来后便下山。因为季节尚早,所以茶芽不多,连茶篮也采不满。中间四句景色描写颇有特色。
茶 籝
金刀劈翠筠,织似波文斜。
制作自野老,携持伴山娃。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
争歌《调笑》曲,日暮方还家。
赏析:这首诗内容一是写茶篮的编织者——山村老人,他用刀劈竹篾,用烟火熏篾,编织茶篮,并把它编出波浪形花纹。一是写采茶人——年轻的山村姑娘们拿着茶篮上山,她们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直到傍晚才回家。陆诗写了采茶器具制作过程,先劈青竹编织,其间曾用火烤弯曲成形。野老制作,山娃负籝采茶,采呀采呀,边采边唱,你唱我唱和,相互挑逗,笑语喧哗,至日落方负籝以归。今之茶山采茶亦唱和茶歌,气氛热烈,似是唐代流风余韵。
茶 舍
旋取山上材,架为山下屋。
门因水势斜,壁任岩隈曲。
朝随鸟俱散,暮与云同宿。
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
赏析:诗中写了茶舍,也写了茶农。茶舍的建造是就地取材,因地造屋。茶农们白天分散采茶,晚上在茶舍里过夜。他们认为人辛苦点倒没啥关系,只是官府无限制地要求供茶,却使他们十分担心。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茶农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茶 灶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
炀者若我徒,年年看不足。
赏析:作者从茶灶的形状(没有烟囱的灶)讲到蒸茶的过程(以玉泉水蒸茶),而蒸后的茶,香如春桂,色如秋菊,真是色香俱佳。作者也很喜欢观看这种加工茶叶的场面,因而有“年年看不足”之感。此诗描述了蒸青茶过程,用无突的灶,茶人甑中蒸,满锅水开,满甑茶熟,蒸熟的青茶叶奇香扑鼻,呈嫩绿色。此诗是陆羽《茶经·二之具》“蒸”茶工序的最好注脚。
茶 焙
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
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
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
赏析:此诗主要是描写茶叶的加工情况。焙茶人从早到晚都在做茶叶,所以室内是“朝昏布烟缕”。他们先把茶叶制成方的、圆的饼状,然后上焙烘干,烘时掌握好火候,有时用武火,有时用文火,还唱着山歌。焙茶人除了焙茶外,还把一些茶焙成花干。茶叶蒸后入杵碓中捣膏。然后“育”中贮火,北方用文火,江南梅雨时节可用武火,即有火苗的炭火。焙前要“拍”,随模子型制,或方,或圆,或不规则形。焙时要翻动,视干燥情况由下层挪至中层或上层,徐徐焙之。诗的最后两句加注云:“紫花焙,人以花为脯。”“脯”乃古代食物的制作法之一种,干肉叫肉脯,淡干的乌贼叫脯鲞,其法是脱水,以便于保存。焙茶缘何又焙花呢?唐人在山上焙茶,并采野茶以焙之,以助茶香,这是后世花茶的萌芽。
茶 鼎
新泉气味良,古铁形状丑。
那堪风雪夜,更值烟霞友。
曾过赪石下,又住清溪口,
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赏析:作者说茶鼎形状虽难看,但茶味却美。人们在风雪之夜,或做山水之游时,常用它来煮茶。有了茶,那就不需要喝酒了。陆诗写了茶鼎、茶境及名茶,尽管陆龟蒙嗜酒甚于嗜茶,写的酒诗多于茶诗,但于风雪夜汲泉煮茶,倍觉鼎丑茶美,此情此景,饮茶胜于饮酒。茶事别有一番情趣,这是在饮酒中所无法悟得的。
茶 瓯
昔人谢埞,徒为妍词饰。
岂如硅璧姿,又有烟岚色。
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
直使于田君,从来未尝识。
赏析:诗中着重描述茶瓯的色泽和形状。认为茶瓯有“圭璧姿”、“烟岚色”。如果放在竹席上则光彩照人,如果放在金罍侧也雅致相宜。末联用夸张手法,说就连产玉之国的于田国王,也未见过这样美好的茶瓯。
煮 茶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
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赏析:作者所谈煮茶之事,只用了“看煮松上雪”等三句。其后三句却是说茶的功效。饮茶使人精神爽健,俗念全消。这当然是夸张之词。陆龟蒙咏茶咏水的诗篇很多,以《奉和袭美茶具十咏》最著名。与皮诗《茶中杂咏》同题,亦异曲同工,诠释茶艺,全面细致。皮、陆二人是好友,是诗友又是茶友,诗史以“皮陆”并称,茶史亦应以“皮陆”并称。
以上组诗见《全唐诗》卷六百二十。
谢山泉
决决春泉出洞霞,
石坛封寄野人家。
草堂尽日留僧坐,
自向前溪摘茗芽。
——《全唐诗》卷六百二十九
赏析:山泉是煎茶的好水,山农家用石坛盛装起来,封固后寄给作者。客人(僧人)来访,他就留住了客人,并亲自去采茶,并用山泉水煎饮。他感激地说:“真该谢谢所赠的山泉。”
秘色越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霄盛沆瀣,
共嵇中散斗遗杯。
——《全唐诗》卷六百二十六
赏析:陆羽重越窑青瓷,而青瓷中的极品是秘色瓷。何谓秘色瓷?“秘”解作“秘密”,指秘不外传的技艺。据史书记载,越窑承担有贡瓷任务,即烧制一批长安宫廷专用瓷器,其色青绿,民间不得使用亦不许仿制。因数量太少,考古发掘无所获,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开启后始露庐山真面目。早在唐代,诗人便已为秘色瓷器大唱赞歌。
李咸用
李咸用,任过推官。工诗。有《披沙集》6卷。
谢僧寄茶
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
匡山茗树朝阳偏,暖萌如爪拿飞鸢。
枝枝膏露凝滴圆,参差失向兜罗绵。
倾筐短甑蒸新鲜,白苎眼细匀于研。
砖排古砌春苔干,殷勤寄我清明前。
金槽无声飞碧烟,赤兽呵冰急铁喧。
林风夕和真珠泉,半匙青粉搅潺湲。
绿云轻绾湘娥鬟,尝来纵使重支枕。
胡蝶寂寥空掩关。
——《全唐诗》卷六百四十四
赏析:一位年轻的僧人,为了使参禅时不打瞌睡,因此采制了茶叶。该茶采自匡山,匡山的茶树生长于山之东边,茶芽长得如鸢爪。匡山全国有多处,其中一处在江西九江,即庐山,最为有名。茶芽上都有露水,而茶树和木棉树混种在一起。兜罗棉是木棉之一种。鲜叶采来以后要用短甑蒸青,而筛茶末用的罗筛则以白苎作筛网。新茶制成后,即于清明前寄给作者。砖排古砌指茶焙,焙制茶叶用。于是作者开始碾茶、煮茶。煮茶的水用珍珠泉的。水熟后在水中加入茶末,煮茶时茶汤上浮起如女子发髻似的绿云。作者饮了茶,就睡不着觉了。《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只有睡梦中才能看到蝴蝶。蝴蝶寂寥,就是看不到蝴蝶,那就是人醒着的时候。该诗对匡山茶的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碾茶、煎茶、尝茶等方面均进行了描述。
秦韬玉
秦韬玉,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中和进士,曾从僖宗至蜀,官工部侍郎。诗以七律见长,《贫女诗》较有名。明人辑有《秦韬玉诗集》。
采茶歌
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
太守怜才寄野人,山童碾破团团月。
倚云便酌泉声煮,兽炭潜然蚌珠吐。
看着晴天早日明,鼎中飒飒筛风雨。
老翠香尘下才熟,搅时绕箸天云绿。
耽书病酒两多情,坐对闽瓯睡先足。
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应愁歌欲成。
——《全唐诗》卷六百七十
赏析:天柱茶系安徽潜山所产的名茶。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良可重也。”该诗前两句概括了天柱茶的生长、采制,此茶凌露采择馨香馥郁,“烂研瑟瑟穿荻篾”概括了茶“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陆羽《茶经》)的制作过程。第三句是太守寄茶给作者,以下七句描述运用陆羽所创“煎茶法”煎茶的全过程,包括碾茶、择水、煮水、投茶、击拂等程序。作者所碾的是“团团月”,即饼茶。水选山泉。燃料用兽炭,谓将炭屑和水制成的兽形的炭。煮水用鼎。饮茶用“闽瓯”,即越地所产的茶瓯,一种比碗稍小的饮茶器。最后四句写作者爱读书、爱饮酒、爱饮茶。因为酒所“病”,伤了身体,还是饮茶好啊!茶使作者幽思清,从而使写成的诗歌可以感动鬼神。
郑 谷
郑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县)人。光启三年(887)进士。历官京兆户县尉、左拾遗、都官郎中。郑谷幼聪颖,七岁能诗,司空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也!”谷多结契山僧,云:“蜀茶似僧,未必皆美,不能舍之。”齐己上人曾携诗稿登门求教,誉谷为“一字师”。有《云台编》3卷、《宜阳集》3卷、《外集》3卷。
峡中尝茶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八
赏析:作者在峡中尝到了“小江园”这种名茶,认为它可以和安徽宣城的鸦山茶、四川的鸟嘴茶比美。这种茶的特点是干茶呈浅黄色,煎煮后茶汤呈浅绿色。如果酒后饮上一杯,更觉茶味隽永。
题兴善寺
寺在帝城阴,清虚胜二林。
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
巢鹤和钟唳,诗僧倚锡吟。
烟莎后池水,前迹沓难寻。
——《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六
赏析:大兴善寺位于西安长安北路西侧。始建于晋武帝泰始至泰康年间(265—289),隋初扩建,并改名为大兴善寺。距今约1600年,是西安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长安志》卷七《唐京城·靖善坊》记载:“大兴善寺,尽一坊之地。初曰遵善寺。隋文承周武之后,大崇释氏,以收人望。移都先置此寺。……为酆国寺。景云元年(710)复旧。”“寺在帝城阴”,即在长安城南。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许多来唐的印度僧侣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法,著名的有那连提黎耶舍、达摩及多,以及“开元三大寺士”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人。特别是不空和尚在这里广传法戒,并译佛教密宗经典500多部,成为著名的密宗大师。大兴善寺是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经场之一,也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起源地。由于历代劫难,寺内殿宇破坏严重,195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1996年,界明方丈着手恢复昔日辉煌的密宗祖庭。现在寺内建筑群包括山门、金刚大殿、钟鼓楼、观音殿、方丈室等。据史念海、曹尔琴《游城南记校注》估计,唐代大兴善寺的面积约为268324平方米。今大兴善寺仍存,在西安市南郊小寨之西,寺已辟为大兴善寺公园。大兴善寺法缘殊胜,环境清雅,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是佛教信众朝拜和中外游客休憩之圣地。兴善寺是一个颇有文化品位的大寺院,名僧辈出,据《高僧传》所载的就有不空、慧朗、潜真、道超、惟宽、宝修、复礼、守素、含空等,还有文悟、元政以及著名的日本高僧圆仁,故郑谷称誉大兴善寺“清虚胜二林”。它的“清虚”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格调。在寺院里,不仅仅是读经译经做法事,僧人的文化生活还有观古画、吟诗作赋以及品茶。茶好且不说,就那茶具也是著名的越瓷。陆羽《茶经·四之器》云:“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又说:“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越瓯是唐代茶具上品,茶汤注入,“茶色绿”,颜色变深,故云“茶助越瓯深”。
齐 己
齐己(863—937),唐代诗僧。长沙人。俗姓胡,名得生。早年即丧父母,寄居大沩山寺为司牧。幼聪颖,七岁时能取竹枝画牛背为小诗。后入佛门为僧,此后“风度日改,声价益隆。游江海名,登岳阳,望洞庭,时秋高水落,君山如黛,唯湘川一条而已。欲吟杳不可得,徘徊久之。来长安数载,遍览终南、条、华之胜。归,过豫章,时陈陶近仙去,已留题有云:‘夜过修竹寺,醉打老僧门。’至宜春,投诗郑都官云:‘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颇任琴樽之好。”(《唐才子传》卷九)撰有《玄机分别要览》1卷、《诗格》1卷,有《白莲集》10卷传世。并以写茶诗、发展僧家茶文化著称于世。以“茶”为题的诗作有《尝茶》、《谢湖茶》、《谢人惠扇人及茶》等。诗中不乏广为引用的名句,如“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尝茶》)、“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等。论及茶艺亦多援引其诗。
尝茶
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
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
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
——《全唐诗》卷八百三十八
赏析:傍晚时分,有雅士造访,诗僧齐己邀请客人在石屋共品香茗。石屋茶烟袅袅升起,松窗内传出铁碾碾茶的声音。来者亦是茶人,亲自参与烹茗,感受其中的乐趣。茶喝得有兴味,话也谈得投机。香茶激发了文思,主客间僧俗间论佛吟诗,虽已夜深仍兴味盎然。由“霅川”一句,可见作者曾尝过湖州的顾渚紫笋茶,而且还到那边的茶园里去过。或许此次待客的茶叶就是作者在一个春天的日子里,在霅川亲自所采摘。作者在现实生活里出在诗歌里营造了“佛教茶”的特殊气氛,充满宁静优雅的况味。
谢中上人寄茶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全唐诗》卷八百四十
赏析:中上人和作者同是佛门中人,又是茶友。作者收到中上人寄来的香茶,因是春山谷雨前采摘,数量不多,但又绿又嫩,形色香味好极了,品饮的感觉好极了,于是汲来晚春的泉水,邀请邻院的朋友共品香茗。诗中“地远劳相寄”一句有道谢赠茶之意,结尾是希望以后能年年寄茶来。
咏茶十二韵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匮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全唐诗》卷八百四十三
赏析:这首120字的五言排律,作者精心构思,着意求工,如开头四句,便写得不同凡响。先写茶叶采制之早,又述人们对早春名茶的喜爱。对于茶叶的产地,只用了“春无雁”三字,而以“谷有莺”来说明春茶正在采摘。“精新极”、“骨自轻”、“秋吟起”、“昼卧惊”,都是讲茶叶的功效。“香满室”、“绿凝铛”、“凉泉对”,则是讲煎茶、饮茶的,诗句都十分优美。诗的结尾,作者表明要以陆羽为师,以求得煎饮茶叶的妙法。如“云母滑随倾”,便是向陆羽《茶经》学来的。全诗24句,极写茶之功、茶之采、茶之造、茶之贡、茶之味,表现了茶与禅之间的关系及对茶神陆羽的崇敬心情,也证明了道家诗人吕岩“僧家造法极功夫”(《大云寺茶诗》)的称誉僧人当之无愧。
过陆鸿渐旧居
陆生自有传于井石,又云:行坐诵佛书,故有此句
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
佯狂未必轻儒业,高尚何妨诵佛书。
种竹岸香连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
如今若更生来此,知有何人赠白驴。
——《全唐诗》卷八百四十六
赏析:陆鸿渐,即《茶经》作者陆羽。题解云:“陆生自有传于井石。又云:行坐诵佛书,故有此句。”作者(自称楚客)经过陆羽旧居,看到了刻着陆羽自传的碑,读后了解了陆羽的经历和为人。陆羽爱儒业,也爱读佛经。旧居外栽着竹,池塘中栽着藕。作者想象陆羽当年煎茶的情景,又想起当年崔国辅太守赠给陆羽白驴的荣耀。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用为月的代称,亦借指饼茶。赠白驴:据《陆文学自传》:“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赠白驴乌犎一头,文槐书函一枚,云:‘白驴乌犎,襄阳太守憕见遗,文槐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己所惜也,宜野人乘畜,故特以相赠。’”
陆希声
陆希声,吴人。博学,善诗,工书。初隐义兴,后召拜左拾遗,历官歙州刺史、给事中、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终太子少师,赠尚书左仆射。有诗1卷。
茗 坡
二月山家谷雨天,
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醒酒病兼消渴,
惜取新芽旋摘煎。
——《全唐诗》卷六百八十九
赏析:诗中说在“谷雨”季节,茶芽渐渐地伸展起来了。饮了这种茶,既能醒酒又能止渴,所以便珍惜地采摘一些,立刻拿来煎煮。既称“半坡芳茗”,看来是片面积不小的茶山。
吕 岩
吕岩,唐末道士,字洞宾,名岩,以字行,号纯阳子。相传为京兆(治今西安市)人。他遇钟离权被授予丹诀,时年64岁,曾隐居终南山等地道,又传为道教八仙之一。有诗4卷。
大云寺茶诗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全唐诗》卷八百五十八
赏析:大云寺生产一种“玉蕊一枪”的极品茶。茶汤色白而香,饮之,不但可破睡,且令人感到有一股清气侵入肌肤。诗后两句表示茶树的本性适于生长在山野,而不宜栽在京城里,这里也含有作者喜爱林泉的野性。大云寺在广西马平县仙迹山下,为唐代所建。上都是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徐 夤
徐夤,字昭梦,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乾宁进士。授秘书省正字。有诗4卷,并著《探龙钓矶》2集。
贡余秘色茶盏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全唐诗》卷七百一十
赏析:秘色茶盏为一种青色的瓷器。《骨董琐记·鸡肋编》:“龙泉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指吴越国)所贡盖取于此。”作者用优美的诗句把秘色茶盏进行描述。如捩翠融青、嫩荷含露喻其色,剜明月、染春水、古镜破苔喻其色彩明亮,薄冰喻其胎薄透明。这种神秘而众说纷纭的珍贵茶具,因法门寺茶具的出土而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法门寺塔地宫发现的13件秘瓷,釉色有明显区别,一种是青绿色,另一种是黄色,即两件银棱金银平脱碗,它们内壁施黄色釉,外壁被黑漆、金鸟银花饰盖。根据法门寺唐代地宫咸通十五年(874)《衣物帐》碑,“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迭子共六枚”的文字记载,是镌刻在迎“真身到内后”唐懿宗“恩赐”的物品行列里,而不在唐僖宗“新恩赐”的物品之内。因此,其制作的确切年代应该是在唐懿宗迎佛真身到大内供奉的咸通十四年(873)之前。由于法门寺出土的这13件“瓷秘色”被确定,它们就成为一批确切无疑的唐代秘色瓷标准器,也就为人们明确地提供了寻求还尚未被认识的唐秘色瓷的具体标准,这是中国陶瓷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尚书惠蜡面茶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西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思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全唐诗》卷七百零九
赏析:徐夤这首茶诗写茶礼,赠品为今人所不知的蜡面茶。诗人对蜡面茶作了详细的描写。作者善于用比喻,如把“蜡面茶”比作“月初圆”,把自己比作“地仙”,把“铜碾”称为“金槽”,把碾碎的茶末称为“沉香末”,等等,使全诗更富诗意。“蜡面茶”是唐代名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产于建州(今福建建瓯),因其乳泛汤面,与溶蜡相似,故以名之。徐夤有许多题咏长安的诗作,从其他几首关于“尚书”的诗考量,估计“尚书”赐茶的地点在长安,徐夤旅居长安期间作此诗。
徐 铉
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10岁能属文。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仕吴为秘书郎,仕南唐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归宋为静骑常侍。有诗文集10卷。
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暖吹入春园,新芽竟粲然。
才教鹰嘴拆,未放雪花妍。
荷杖青林下,携筐旭景前。
孕灵资雨露,钟秀自山川。
碾后香弥远,烹来色更鲜。
名随土地贵,味逐水泉迁。
力藉流黄暖,形模紫笋圆。
正当钻柳火,遥想涌金泉。
任道时新物,须依古法煎。
轻瓯浮绿乳,孤灶散余烟。
甘荠非予匹,宫槐让我先。
竹孤空冉冉,荷弱谩田田。
解渴消残酒,消神感夜眠。
十浆何足馈,百榼尽堪捐。
采撷唯忧晚,营求不计钱。
任公因焙显,陆氏有经传。
爱甚真成癖,尝多合得仙。
亭台虚静处,风月艳阳天。
自可临泉石,何妨杂管弦。
东山似蒙顶,愿得从诸贤。
——《全唐诗》卷七百五十五
赏析:这首二十韵的排律,吟咏新茶洋洋大观。从茶芽萌发、采茶、煎茶、饮茶,一直写到茶的功效、茶的知名度。首二句,写春茶的季节来到。“荷杖”二句,写人们开始采茶。“碾后”二句,写尝新茶。“甘荠”二句写茶叶之美。它可以解酒,也可以提神。饮过这种茶,什么十家浆、百杯酒,都不稀罕了。作者并认为自己已爱茶成癖,可以算得上一位茶仙。除首尾二联外,其余各联都对仗。以排律咏茶,比较少见。诗人对茶功评价很高,不让甘荠、宫槐、竹、荷,十浆百酒亦不足匹;且深谙煎茶古法,中规中矩。诗中表现了雅士茶道:重茶艺,重品茗环境。山野煎茶,杂以管弦。诗人不仅嗜茶,且熟悉唐代茶界情况,知陆羽是茶学理论家,任公是制茶专家。诗中佳句如“名随土地贵,味逐水泉迁”多次被引用,寥寥十个字,道出了“名山出名茶,名水煎好茶”,说明了茶品与产地的关系,茶味与用水的关系。
成彦雄
成彦雄,字文干,南唐进士
,有诗1卷。
煎茶
岳寺春深睡起时,
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
自拾枯松三四枝。
——《全唐诗》卷七百五十九
赏析:晚春天气人刚睡起,感到神志昏沉,于是作者拾柴,云僧碾茶,又用虎跑泉水煎蜀茶饮。各地泉名虎跑者甚多,不知诗中指何处。
郑 遨
郑遨,字云叟,五代后晋滑州白马人。昭宗时举进士不第,入少室山为道士。唐明宗时赐官不就,赐号逍遥先生。
茶 诗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全唐诗》卷八百五十五
赏析:作者赞誉茶“香且灵”,是“草中英”,是最可珍贵的。所以他碾茶时,总担心茶叶粉末会散失掉。当然,茶叶的提神之功作者也是熟知的。这也是咏茶诗中的一首名作。郑遨的《茶诗》与郑愚的《茶诗》前六句相同。一诗二作者,此类事在《全唐诗》中不乏其例。年远代湮,“版权之争”便无从考证决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