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与道教的神仙思想:从茶神到灵芝的崇尚

茶与道教的神仙思想:从茶神到灵芝的崇尚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茶与道教的神仙思想儒教形成于中国北方的周文化圈,孔孟学说为其思想正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一直居于正统位置。这原因大抵在于道教是鬼神宗教。在道教未正式形成前,茶便已和神仙结缘。道教称茶为“灵芝”,意即为神仙发现,神仙食用的神物。大概鉴于他的贡献,道教亦封他为民俗的职业神,誉为茶神,烧造偶像,或木刻,或陶制,或丹青。此等战术自然源于道教的恐吓战术。

茶与道教的神仙思想:从茶神到灵芝的崇尚

第一节 茶与道教的神仙思想

儒教形成于中国北方的周文化圈,孔孟学说为其思想正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一直居于正统位置。儒教是国教,孔孟学说是统治思想,故佛、道二教皆不能与之抗衡。

道教是中国的土特产,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宗教,是中华民族的“族教”。

鲁迅先生说:“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鲁迅《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他告诉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要真正读懂中国人,透视国民性,就必须研究中国的道教。

道教形成于何时?史学界和道教界一般认为它形成于东汉顺帝(126—144)年间,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稍晚于印度佛教东传中土的时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但其方仙道、黄老道的信仰在战国时代便已有之,故这种宗教信仰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教是理性思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又说“不知事人,焉能事鬼”。荀子更提出“人定胜天”,主张“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简直是彻底唯物主义者的气概,眼前是朗朗乾坤。但在道教那里,这世界便有几分朦胧,几分不可捉摸。祥云之上有神仙,迷雾之中暗藏着妖魔鬼怪。这原因大抵在于道教是鬼神宗教。

早在公元前十几个世纪的殷商时代便已有鬼神观念,并有专门与鬼神打交道的巫师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于道教而言十分热衷于造神运动,早在梁陶宏景时代已榜列700神仙,宋以后定为10个等级,仅最高层三清天中就有3600公卿,而三界中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百二十郡、千二百县、万二千乡、三万六千亭,上穷碧落,下到黄泉,三十六天、三岛、十洲、五岳万川、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住满了神仙,可谓仙口爆满。

在道教未正式形成前,茶便已和神仙结缘。如茶的发现,相传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又说神农氏身体透明,五脏六腑了然分明。《荆州记》载:“随县地有厉山村,重山一穴,相传是神农所生穴也。”《礼记》、《左传》、《史记》等书也认为神农氏诞生于随县。随县在湖北境内,处鄂西山区,最高峰达3053米,一片原始森林,以动植物品类之多之奇而辟为自然保护区。其地有神农架,传说神农氏曾在悬崖峭壁上搭架采药,故以此称之。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说明神农氏生于古鄂西茶区,由他发现茶并非无稽之谈。《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用兵,“诸侯咸来宾从”,又先后打败了炎帝蚩尤,于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这说明神农氏是黄帝之前的氏族领袖人物,是他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发现了茶,后世传说便把功劳记在他的名下,并将他神化。道教称茶为“灵芝”,意即为神仙发现,神仙食用的神物。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德昂族,属古越族后裔,古越地是古老茶区,这两个族以茶为图腾,认为茶是日月星辰之由来,是民族的始祖。他们视茶为神,无茶不祭。云南崩龙族《始祖的传说》诗云:“茶叶是茶树的生命,茶叶是万物的始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叶的精灵化生。”

大体说来,我国原始迷信对“亡灵”、“神鬼”的道术有三招:一是尊敬、屈服、巴结谓之“乞术”,二是威吓、咒骂、驱赶谓之“驱逐”,三是惹不起躲得起谓之“躲避”。而祭祀、巫咒仪式上用茶多为前者,因茶是妙品,故用以结交鬼神。

如在民俗祭祀中有些地方的仪规有“可不留饭,不可不敬茶”的说法,苗族流传至今的巫祝仪式14个环节只有其中6个不含驱逐恶意的环节中用茶。

自古以来,茶便是沟通人神、人鬼关系的物品,难免带上几分仙气、神气、鬼气。

《茶经·七之事》有几条颇为有趣的记载:

《搜神记》:“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入座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续搜神记》:“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

《异苑》:“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泉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以上几则故事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说不独活人嗜茶,鬼亦嗜茶;不独尘世间人饮茶,山中野人也嗜茶;不独俗人饮茶,道士更嗜茶;乃至担心死后无茶,竟生前相约,乞瓯牺之余。茶风竟如此普遍,不论人鬼、人怪、道俗,皆有茗饮之乐。

二是说以茶相赠,无论惠及神鬼或山精野怪,皆有好报,这无疑是说茶是通用于阴阳两界的最佳礼物,为人、神仙、鬼怪所同爱之珍品。

三是言茗器之神奇,饮之不尽,并能无翼而飞,这曲折反映了古代茶之稀有,因不易获取难免想入非非,赋予茗器以神功奇能,如传说中的魔笛、魔镜、神笔。

陆羽虽为一个儒士、半个僧人,但他忠实收录的茶的典故更多道教瑰丽朦胧的梦幻特点,是道教对茶的独特解释,当他们饮第一杯茶时便将茶由凡品升为仙品,由世俗的饮料升华为仙界灵芝。大概鉴于他的贡献,道教亦封他为民俗的职业神,誉为茶神,烧造偶像,或木刻,或陶制,或丹青。然茶神并不轻松,中国人惯以软硬两手对付神仙,如古代茶铺供茶神,生意兴隆则祀之,生意萧条则以茶水灌之,言语咒之。此等战术自然源于道教的恐吓战术。

不妨再援引几例,说明中国茶道中的神仙思想:

唐代诗僧皎然《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北宋诗人范仲淹诗云:“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不如仙人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去。”

北宋诗人梅尧臣《尝茶和公仪》诗云:“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

清代诗人郑清之诗云:“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这些诗咏饮茶效果总是离不开羽化成仙,原因在于道士亦称羽士、羽客、羽衣、羽人,其由凡到仙称冲升、上升、升天、登天、轻举、冲举、飞举、升真,这说明道教对于茶文化的影响贯穿古今,不可磨灭。

以上诗人描述饮茶效果虽有夸张但不离奇。茶与神仙交往日久,便有奇异的茶神话产生,其荒诞不经成为茶苑一大文化景观,例如:(www.xing528.com)

《续搜神记》:“桓宣武有一督将,因时行病后虚热,更能饮。复茗一斛二斗乃饱,才减升合,便以为不足,非复一日。家贫后有客造之,正遇其饮复茗。亦先闻世有此病,仍令更进五升,乃大吐,有一物出如升大,有口,形质缩绉,状似牛肚。客乃令置之于盆中,以一斛二斗复浇之,此物吸之都尽,而止觉小胀。又增五升,便悉混然从口中涌出。既吐此物,其病遂瘥。或问之:‘此何病?’客答云:‘此病名斛茗瘕。’”

《潜确类书》进士权纾文云:“隋文帝微时,梦神人易其脑骨,自尔脑痛不止,后遇一僧曰:‘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帝服之有效。”

马永卿《懒真子录》:“王元道尝言:陕西子仙姑,传云得道术,能不食,年约三十许,不知其实年也。陕西提刑阳翟李熙民逸老,正直刚毅人也,闻人所传甚异,乃往青平军自验之,既见道貌高古,不觉心服,因曰:‘欲献茶一杯可乎?’姑曰:‘不食茶久矣,今勉强一啜。’既食,少顷垂两手出,玉雪如也。须臾,所食之茶从十指甲出,凝于地,色犹不变,逸老令就地刮取,且使尝之,香味如故,因大奇之。”

《南部新书》:“有胡生者,失其名,以钉绞为业,居霅溪而近白苹洲。去厥居十余步有古坟,胡生每茗必奠酹之。尝梦一人谓之曰:‘吾姓柳,平生善为诗而嗜茗。及死,葬室在子今居之侧,常衔子之惠,无以为报,欲教之为诗。’胡生辞以不能,柳强之曰:‘子但率言之,当有致矣。’既寤,试构思,果若有冥助者。厥后遂工焉,时人谓之‘胡钉铰诗’。柳当是柳恽也。又一说,列子终于郑,今墓在郊薮,谓贤者之迹,而或禁其樵牧焉。里有胡生者,性落魄。家贫,少为洗镜、铰钉之业。遇有甘果名茶美酝,辄祭于列御寇之祠垄,以求聪慧而思学道。历稔忽梦一人,取刀划其腹,以一卷书置于心腑。及觉,而吟咏之意,皆工美之词,所得不由于师友也。既成卷轴,尚不弃于猥贱之业,真隐者之风。远近号为胡钉铰云。”

《琅环记》:“昔有客遇茅君,时当大暑,茅君于手巾内解茶叶,人与一叶,客食之五内清凉。茅君曰:‘此蓬莱穆陀树叶,众仙食之以当饮。’”

《禅玄显教篇》:“道人居庐山天池寺,不食者九年矣。畜一墨羽鹤,尝采山中新茗,令鹤衔松枝烹之。遇道流,辄相与饮几碗。”

这几则故事谈玄说怪,反映的是道家茶事。道家茶之神奇,如卢仝所言,可轻体通仙羽化飘然。神仙嗜饮,所以隋文帝梦神人易脑导致头痛因茶而愈。这则故事涉及隋代的宗教政策是三教统一,佛道间在茶事上达成共识,神人作祸,僧人给方,相反相成,使文帝和而后安。

位子仙姑是茶仙,所食之茶竟能从十指甲出,凝于地,色犹不变。干粗活的胡生因以茶祀亡灵获得冥助,突然成了诗人。传说的另一版本涉及道教宗师之一的列子,一个早已作古的大学者,竟为他剖腹藏书于心腑,于是一个不通文墨的胡生写出了为世所称赞的“胡钉铰诗”。道人辟谷庐山,九年不食,仅以茶为饮,令鹤衔松枝煮茶,颇具道家气象!暗寓道家松鹤延年之意。

道教认为,茶虽贵为仙饮,亦不能过。无论人类、禽兽、山川、草木等等都应顺应规律,合情合理,合则为神为仙,不合则为精为怪。《续搜神记》讲的那个故事企图说明的就是饮茶不宜太过,否则会如那个督将,肚子内竟生出一个“斛茗瘕”的怪物,一次进茶一斛二斗一吸而尽,永不餍足。

因为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利益,所以古人以茶为崇拜对象,几乎所有茶区都有与神仙有关的草木崇拜的故事。如武夷山山茶,相传武夷老人始献山茶,死后传为山神。武夷山崇安县星村有五株茶树与众不同,叶皆对生,从上到下一模一样,茶叶品质优秀,传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栽,当地人称“吕仙茶”。云南西双版纳的南糯山产普洱茶,传说此地原本无茶,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时到过此地,士兵们因水土不服患了眼病,诸葛亮(孔明)将拐杖在地上一拄,拐杖转眼间变成茶树,生出翠绿茶叶,于是摘叶煮水喝,士兵们眼病痊愈。自此南糯山有了茶。人们称此山为孔明山,称茶为孔明树,尊孔明为茶祖,孔明生日那天当地人要饮茶赏月放“孔明灯”。安徽的太平猴魁茶,传说此茶是一对得道的老毛猴所赠。大红袍的来历亦不凡,是好心的勤婆婆救了一位老神仙,老神仙在地插根拐杖,转眼变成一株叶子红艳的大茶树。云南陆凉县境内传说有株山茶王,干高两丈余,身粗一围,花呈9蕊18瓣,吴三桂割据云南时强将山茶王移入他的宫殿内的“阿香园”,山茶王入园后只长叶不开花,吴三桂愤怒鞭打,三年后竟要问罪花匠,于是山茶仙子托梦唱道:

三桂三桂,休得沉醉。

不怨花匠,怨你昏聩。

吾本民女,不贪富贵

只求归乡,度我穷岁。

这个故事托物言志,指斥民族罪人,称颂茶叶坚贞的品格,并以茶品喻人品

有关茶的神话传说表明,道教不仅把茶列为崇拜物,还从人类原始迷信的草木崇拜中将茶拿来,让其进入道教所构想的神仙世界。道教于此亦是二律背反:一方面说神仙可不吃不喝,一方面又将茶列为天堂地狱的“仙饮”、“鬼饮”。茶因其冲淡纯净高贵而荣任了这个角色。当凡人嗜茶出了名也便有幸荣获“茶仙”、“茶神”的尊号,茶之优秀者亦称“仙品”、“神品”。顺便提及的是择水,唐代道家诗人顾况《论茶》云:“煎以文火细烟,煮以小鼎长泉。”茶水者,茶离不开水,茶为魂,水为体。张大复《梅花笔谈》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故言茶必言水。道教赋予茶以神仙思想,爱屋及乌,水亦沾染上几分仙气,例如:

《煮泉小品》中说:“混混不舍,皆有神以主之,故天神引出万物。而《汉书》三神,山岳其一也。源泉必重,而泉之佳者尤重。余杭徐隐翁尝为余言:以凤凰山泉,较阿姥墩百花泉,便不及五钱。可见仙源之胜矣。泉有或涌而忽涸者,气之鬼神也。如刘禹锡诗‘沸井今无涌’是也。否则徙泉喝水,果有幻术邪。”

《图经》云:“黄山旧名黟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可点茗。春色微红,此则自然之丹液也。”

《拾遗记》:“蓬莱山沸水,饮者千岁。”此又仙饮。

《十洲记》:“元洲玄涧,水如蜜浆。饮之,与天地相毕。”“水中有丹者,不唯其味异常,而能延年却疾,须名山大川诸仙翁修炼之所有之。葛玄少时,为临沅令。此县廖氏家世寿,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西湖葛井,乃稚川炼所,在马家园后,淘井出石匣,中有丹数枚如芡实,啖之无味。弃之。有施渔翁者,拾一粒食之,寿一百六岁。此丹水尤不易得。凡不净之器,切不可汲。”

此文篇幅不长,但言神言仙竟有十余处。大体说来不外乎煎好茶宜佳泉,佳泉出仙源,佳泉为仙饮,饮者千岁,可成仙人。这不过是茶中神仙思想的再版。不独田艺蘅如是说,众多言水的文章和关于水的民间传说都拉扯上神仙。

茶崇拜伴以水崇拜,古代贡茶产地采茶时节祭茶并祭泉,《湖州志》记载:

长兴县啄木岭金沙泉,唐时每岁造茶之所也。在湖、常二郡界,泉处沙中,居常无水。将造茶,二郡太守毕至,具仪注,拜敕祭泉,顷之发源。其夕清溢,供御者毕,水即微减;供堂者毕,水已半之;太守造毕,水即涸矣。太守或还旆稽期,则示风雷之变,或见鸷兽、毒蛇、木魅、阳睒之类焉。商旅多以顾渚水造之,无沾金沙者。今之紫笋,即用顾渚造者,亦甚佳矣。

《吴兴掌故录》记载:

明太祖喜顾渚茶,定制岁贡止三十二斤,于清明前二日,县官亲诣采茶,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未尝别有上供。

这说明采茶时的拜祭风俗始于唐时,迨至明朝(清朝亦如此)古风尤存。因道教有平民化、世俗化的特点,千百年来,茶人们纵非道教信徒,亦无法摆脱道教的思想影响,尤其是道教的神仙思想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一切空间,茶苑也是神仙格外关照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